上次看到有人问:我大学就看了《富爸爸穷爸爸》,为什么毕业五年,我还是那么穷? 这个问题有意思。 先说结论,《富爸爸穷爸爸》在财商入门领域,绝对是一本好书。 之前很多人说作者罗伯特·清崎破产,说这本书没用。 但事实上,只是作者的其中一家公司破产了而已。而他本人,依然是10亿美刀身家的亿万富翁。 而看书跟赚钱之间,也没有直接关系。书既不能代替你做决定,也不能操纵你几点起床,下了班做什么。 书里的观点像一颗种子,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还得看你自己想了多少、做了什么。 《富爸爸穷爸爸》全书看下来,其实就两个核心观点: 1)不断购买资产和减少买入负债。 2)争取做一、四象限的雇主和投资者 ![]() 也就是说,全书都在解答, 我们要想变富,要遵循怎样的【财务原则】,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 从字面角度,不断购买资产和减少买入负债, 似乎就是“多攒钱,少消费”,攒下的钱,拿来买房、买基金、买股票。 很多市面上的理财课程,也是这么教的。 但其实这并不对。 看看身边的父辈,他们省吃俭用一辈子终于“光荣退休”,余生也衣食无忧了, 但要说他们是富人,似乎也完全对不上号。 问题就在于—— 减少买入负债,只会让你不至于穷困;而只有购买资产,才是变富的关键变量!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不买”,而在于“怎么买”。 怎么买,就涉及到一个评估价值和价格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穷人“对价格敏感”,而富人“对价值敏感”。 就拿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来说, 除了生活必需品,很多人会把化妆品和鞋子包包,在双十一这天集中购买。 攒了几个月的钱,刷刷刷就花出去了。 还是用抢的。 便宜了30%,花不出去简直血亏啊! 但也是因为便宜,很多人买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本来无印良品40一只的洗面奶用着就挺好,因为xx大牌打折“只要”199,还送两片小样,便毫不犹豫地下单,连成分表可能都没看。 结果浪费了钱和时间成本,还不适合自己。 在股市里,很多人亏损的原因,也是因为股票打折——抄底抄底再抄底。 ![]() 机构一路卖卖卖,散户一路接接接……然后家没了。 今年A股的主旋律,就是各种大蓝筹抄底被套的剧情…… 而我们热衷于讨论的薪资,本质上也是一种价格;而如何打通项目的整个变现链条,这才是价值的体现。 对事物的关注点不同,会影响我们人生的走向。 注重人生的单位和整体产出,长期看,会让你在职场中拥有更高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 争取做一、四象限的雇主和投资者,向我们指出了生活中哪一类角色的人会更富有。 但是实操起来,做投资者缺少本金、不会评估价值和价格、加之想要快速变富的心理作祟,难度重重。 做雇主呢,更是摸不着门路。 在这种处境下,大多数人还是踏实上班,更“安全”一些。 带着想赚钱的兴趣,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还能有别的结局吗,不亏就是赚了。 但《富爸爸,穷爸爸》的第二个观点,也是一颗能长成一片森林的种子。 我们可以通过“教我们成为雇主”的书籍、“成为优秀投资者”的书籍,来朝四象限里的富人角色更接近。 这样的书,有很多很多。 另外,财务四象限这个模型,又让我想到斯蒂芬·柯维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而他本人,就是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 ![]()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还真有一个:《富爸爸》探索的是资产、理财观念的价值《高效能》则挖掘时间和事务排序的价值。 也就是我们上一段讨论的——评估价值的重要性。 这两本书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 《高效能》这本书里,我们就能通过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找到成为雇主或投资者的路径。 如何成为雇主? 我们中的大多数,主业是一份全职工作,那么你可以做一些副业跟工作内容交叉的事情, 比如,你本身的工作经常做PPT,做完重要且紧急的主业工作(提供生活开支,维持生存)后, 你回家可以上传一些PPT教程,而你工作中一定有很多经验分享,也可以卖一些模板给素材网站,或者接一些定制服务; 如果你是财务,你可以兼职替小企业做账,每个企业一个月去几天,平时工作在家完成,并提供一些财务建议, 足够精通的话,未来有机会可以成为某个小企业的合伙人…… 你可以朝你的创业方向来选择,这样就不至于南辕北辙。慢慢地,副业可能在不知不觉间,以超出你想象的速度做大了。 但你如果不去做这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机会就永远失去了。 如何成为成功投资者? 这个更容易实行,去做投资相关的工作,或是抽空就研读书籍和财报。不过,投资是门艺术,还得看个人悟性了。 投资的书里还告诉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筐子里。 人生也是一门投资学。 别停止成长,别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某份工作,因为大多数人不幸的根源就在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