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产纪录片又放大招:谷爱凌、王一博 9位名人的真实生活

 普象工业设计 2022-02-16

谷爱凌,又夺一枚银牌!

一波接一波,这个18岁姑娘,简直是小说都不敢写的,强心脏开挂女主。

「奥运冠军」、「斯坦福学霸」这些标签实在太魔幻......没忍住,点开了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

你以为又是夸夸夸?不。

与大部分猛吹名人光鲜表象的纪录片不同,这部片子把名人拉下神坛,记录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焦头烂额的模样。

告诉你:名人只是他们人生的一面。

《我的时代和我》,中国首部以华人名人为支撑的,现象级纪录片。

第一季豆瓣8.8分强势突围,时隔两年,第二季回归!

邀请9位中国领军人物,从世界级艺术家,到顶流明星......

最最最重要的,集结多位设计圈大佬,小米副总裁,火影中国第一人等。

年龄横跨50后到00后,来自设计、动漫、计算机、音乐等九个不同领域。

更震撼,更真实。

01开挂人生:谷爱凌

2月8日,谷爱凌惊世一跃夺下金牌!

这是中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中的历史性突破,全国都沸腾了。

随之而来的,是对「谷爱凌」这个名字背后的好奇。

2020年疫情爆发,在她抵达训练地后,才接到妈妈电话说教练不来了。

17岁一个人在异地训练,眼里闪着不确定,却咬咬牙和妈妈说:没事,我有办法。

觉得摄影组大老远跑来很辛苦,一定要展示难度动作。

可因为很久没训练,一遍遍摔在雪地里,又一遍遍尝试,直到成功。

在室内训练时磕到硬边缘,疼得抽气,动弹不得,摆摆手表示没事。

一边敷着冰袋,一边说不能耽误下午的三个拍摄:我可是一个大忙人。

连教练都对她感到不可思议:

“她通常睡12个小时,剩下的12个小时里完成的事情,比大多数人16到18个小时都要多,简直疯狂。”

一回到家,还是那个未满18的小姑娘。

和朋友们过生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我只是一个普通孩子,有时我会丢了孩子的一面。但也想让人们记得,这一面的我确实存在。 ”

在谷爱凌身上,折射出的,是中西教育文化碰撞下的五彩锋芒。

自律、自信、自由。

许多人问上帝给它关上了哪扇窗?其实,是她主动推开了一扇扇窗。 

大学考试当天,下雨还打不到车,她跑了1公里,去参加考试。

照样考取了1580分(满分1600)的成绩,超过全世界99.8%的考试者。

冬奥会结束后,不出意外的话,谷爱凌将回到校园,去斯坦福读书。

她始终记得妈妈告诉她的一句话:

“要让别人尊敬你,就不能做一个只会滑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学识的运动员。”

02火影中国第一人 《火影》,无需介绍了,经典,爆火,燃。

2015年,在火影续作的第65集中,一段利落、强节奏的打斗戏格外瞩目。

成功唤起粉丝的回忆,在低迷的剧情中掀起波澜。

片段制作人黄成希,凭此一鸣惊人,进入大众视线。

5岁开始学画画,在漫画的包围中长大。

高考结束时许下“十年内,在几十万漫画家中名列第一”的轻狂梦想。

29岁时,成为火影开播16年来,第一个参与制作的中国人。

黄成希30年的人生经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热血动漫的好脚本。

但,大神也有被催稿,顶不住压力的时候。

初到日本,菜鸟一枚,住2平房的样板房,吃100日元(人民币约5元)的饭团。

遇到难题,就笑眯眯地往前辈那塞个橘子,然后开始请教。

毕竟,靠一个人闷头苦钻,是成不了漫画家的。

▲黄成希初到日本住的房间

▲和《火影》原画主力-山下宏幸的日常记录 / 黄成希 作 

一个5秒的镜头,复杂的话可以耗上一个星期;

为了在零碎的打戏中,加入中国人“让”的情义,就花上几个月反复琢磨。

大多数时间,漫画人过的是一种疲劳且沉闷的生活。

而剧情的高潮,只会在某几个瞬间短暂发生。

支撑他走下去的,岂是一句轻飘飘的“为了梦想”能概括。

▲《火影》打斗片段原画 

回国合作的第一部动画中,因为密集的行程,透支的身体,他只能求助前辈协作完成工作。

最后,黄成希主动提出将署名从“副导演”换成“武术指导”。

所以,把他的成功单纯归结为天资高,那可太委屈。

在这个大时代下,没有人可以原地踏步等到成功。

03被员工喊“叔”的副总裁

纯色衬衫,牛仔裤,双肩包,几十年没换过发型。

这就是小米副总裁崔宝秋,每天出现在公司里,公众前的样子。

公司的员工,亲切地喊他“宝秋叔”。

相比较大学同学雷军,崔宝秋低调至极。

引用他老同学的话,“一个彻头彻尾的工科技术男”。

作为武汉大学第一个获得“大学生挑战竞赛杯”一等奖的学生。

崔宝秋的人生,自此和计算机技术难解难分。

2000年美国博士毕业,进入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公司IBM,一待6年,做数据库。

2012年回国,加入小米,9年热血。

在信息科技领域里,每一位软件工程师都有自己的热爱和坚持。

崔宝秋所信仰的,是开源技术。

什么是开源?简单来说,现在你玩的手机、电脑......其中每个程序的运行,都依赖约150个开源组件。

最早的开源软件兴起于国外,目前,主要的开源平台都根植在美国。

开源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诞生无限的商业可能。

中国,自然不甘落后。 崔宝秋,就是力图推进中国开源技术发展的先驱者。

时代给了他很好的机会,当下的中国需要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加持。

▲嘉宾现场谈开源有多赚钱 

当然,繁忙的行程,艰巨的任务,渐渐吞没了,崔宝秋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身份。

9年来,他成了一个“云爸爸”。

错过了儿女最重要的9年成长,又错过了儿子的毕业典礼。

面对镜头谈到家庭、孩子,却数次哽咽,眼泛泪光。

这些,是每一位选择回国效力的海外游子,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人是时代的一部分,时代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代”。

只是,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罢了。

04避谈家世的顶尖设计师

全球20位顶级室内设计师,由权威设计生活类杂志wallpaper评选出。

来自中国香港的傅厚民,力压群雄夺下第一,也是该榜唯一的华人设计师!

这个名字,也许对大众来说,有些冷门。

但在设计界,傅厚民是中国设计力量的先锋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香港奕居酒店,让老佛爷、村上隆赞不绝口,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雷神、金刚狼扮演者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外界给了傅厚民很多标签:赌王之孙、出身名门……

但,他并不喜欢谈论它们。

家世是一个不可选择的先决条件,却框住了人们看他的视线。

▲结束繁忙工作后,亲自到工地扣细节

从小就在酒店里跑来跑去,家里摆满了世界各地的古董,让他饱受艺术熏陶;

长大后游历全球,看遍著名建筑圣地。

这些,都成为他设计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

可这样高的起点,就可以轻易拥有畅通无阻的人生吗?

做空间设计,远不是搜罗些艺术品把房间填满,如此简单。

为香港K11ARTUS做室内设计,他花了8年时间。

“做一个酒店,短的是四个年头,长的都有8到9个年头”。

在为京都三井酒店做设计时,他亲自到工地测量,反复勘察。

大到空间的布局,小到一个指示牌的字体大小,都细细斟酌。

75年生的他,如今已到了一个不那么气盛的年纪。

但他说:

“我不害怕年轻的设计师,只是担心自己到了一个位置,不想再往前推”。

05“我不只是流量明星”

97年生的王一博,过着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是顶流明星,也是歌手,舞者,摩托车手,青年演员。

大概是“顶流”二字气焰太盛,让人们忽视了他真正的实力。

热爱骑摩托。

于是,在19年珠海ZIC摩托车赛上,拿下新人组冠军。

热爱跳舞。

就在大热的舞蹈竞技节目中,用一场场热血演出,证明实力。

在不被了解真正实力的情况下,

面对质疑、污蔑,再怎么解释,都像在给自己加戏。

他只是无奈地说:

“我不是来玩的,我是真的想做好的。”

正在拍摄一则需要骑车镜头的广告。

因为长时间的等候,害怕车胎变凉发生危险,与导演组反复沟通。

平时话不多,但一到自己爱好的领域,就格外较真。

影片中有一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医生:所以我就想问你,接下来两周要求你制动,你做得到吗?

王一博:做不到。

太过热爱,所以一刻不能放弃。“如果你真的喜欢,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06

执着造《天书》的艺术家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

这几位人物虽然年龄、身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对业务较真的劲儿。

导演刘军卫说,拿著名艺术家徐冰举例:

“他都已经是中国艺术领域最受国际关注的大家了,但即便这样他也天天在纠结,纠结自己能不能做出更好的东西。”

这位77岁的中国艺术家,美国最高创造型人才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和中国艺术届权威奖项“徐悲鸿艺术创作奖”的荣获者,徐冰。

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忘乎年纪,对事物时刻充满新鲜劲的人。 

▲徐冰大学时期的创作视频

1986年,徐冰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之际。

他把自己封在屋子里头刻这些字,刻着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字。

用两年时间做了一本四千多字的《天书》。

▲徐冰刻的字

▲成书版

这四千多个字,是取材于《康熙字典》的“伪文字”,用闻所未闻的姿态勾着人们的好奇心。

这部作品,令徐冰声名大噪,成了人们眼中的艺术大家。

▲1999年,《天书》在美国纽约展出 并在2021年,将《天书》画在了火箭表面发射上太空。

这一从未有过的壮举,可惜因技术故障,并没有成功。

‍‍‍‍‍‍‍‍‍‍‍‍‍‍‍‍‍‍‍‍‍‍‍‍‍‍‍‍‍‍‍‍‍‍‍‍‍‍‍‍‍作为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徐冰情愿待在家里那间小小的工作室。

一回到大学,他仍是那个丝毫没有架子的大学教授,和学生们谈天说地,聊艺术聊创作。

从他身上,你能看到一种内敛,又向上生长的力量。

因为他的根扎实到足以支撑他生长成参天大树。

‍‍‍‍‍‍‍‍‍‍‍‍‍‍‍‍‍‍‍‍‍‍‍‍‍‍‍‍‍‍‍‍‍‍‍

影片共9位人物,来不及细细描述,但值得一看!

正如总监制张伟描述:

“这个片子里没有任何的说教,都是通过个人故事引发观众讨论和共鸣。”

《我的时代和我2》,第一次让我看到,在当下这个多样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纠结着、前进着。

也不禁自我追问:面对相同的难题,我会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如果你决定了就一定要尽全力地去实现它。”-武磊。

图源:《我的时代和我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