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记忆里,关于“张灯结彩”,关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理解,是从正月十五的元宵灯火开始的。
犹记得,正月十五的灯,充满人间烟火味儿。
那用地瓜面蒸的黑色的灯,那用玉米面蒸的米黄色的灯,形状各异,有十二生肖,谁属啥,就要啥样的灯,灯用豆油或花生油点燃,再放在用纸糊的灯篓里面,提着,先到街上疯一阵子,各位小朋友,都出来显摆一下,看谁家的灯笼洋气高大上。 显摆够了,就回家,端着灯到家里各个角落照一照,越是旮旯越要照,因为照过的地方,可以驱除虫子与污秽。
等一切都照完了,最后还要照照自己,还要念叨:“照照眼睛,一年不害眼病,照照牙齿,一年牙齿坚固,照照鼻子,一年呼吸畅通,照照耳朵,一年耳聪目明,照照嘴巴,一年吃嘛嘛香……”
除了用面蒸的灯,还用蔬菜刻的灯,有橙红色的胡萝卜灯,有翠青色的白萝卜灯,有莹白色的菜疙瘩灯。
有家境殷实的,门口会挂上洋气的红灯笼,各家孩子们手中都挑着各式的纸灯笼……火光摇曳,散发着各自不同的味道。

十五夜放烟花,是必不可少的盛事,更是男孩最为喜欢的活动。
孩子的烟花,都是用自己的零花钱在集市上挑选的,价格虽然便宜,但是体验到的快乐是浓厚的。 点燃后在地上团团转的“小蜜蜂”,“老鼠”,一个接一个发射颜色不同的“起花”,“嗖”的一声鸣叫着钻进夜空中再炸开的“钻天猴”,“噼里啪啦”燃烧的“仙女棒”,哪怕是最简单的摔炮,孩子们也玩得有滋有味。 最难忘的是燃放“大花蕾”。
放在地上的纸筒烟花点燃后,随着“砰”的一声,上端的彩色纸片被里面的火焰热气冲破,一个个黑色的颗粒被发射到半空中,很快达到极限的高度,在自由下降的过程中,各种绚丽的花,瞬间自然打开,下端还闪耀着点点火光。 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绚丽的花,犹如天降神兵,判断着“降落伞”会随风飘到哪里降落,然后争先恐后地去拣花筒。 玩花灯,赏焰花, 赏灯、赏月,在温暖欢快的灯火里感受人间幸福,在星光熠熠的夜空中享受花好月圆,在穿越千年的诗词里理解万家灯火。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亲身感受过元宵节的璀璨灯火,再看当下静悄悄的十五夜,虽然大街小巷也有各色电子彩灯,迷人的霓虹,但闪烁的灯光,总少了那种节日焰火鞭炮喧闹的味道,寂寞而冰冷。 那样的日子,或许不会有了,别了,十五夜的焰火和花灯,别了,元宵节万人空巷的火树银花。
我就用一首唐伯虎的诗,抒发一点感慨吧!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作者简介 温德峰,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齐鲁名师,正高级教师,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资格证辅导资深专家。退休后成立温德峰语文工作室,致力于中高考语文提分与素质教育。微信13066084656. 诚征文学艺术类稿件,且未在任何公众号上发表过;自愿随附个人简介和生活照。关注公众号,即可联系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