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数据有多聪明:有人认为关掉手机、拔出SIM卡,就查不到个人出行轨迹了,想以此避开行程码的跟踪。 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冒用或伪造行程码更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01:“行程码”依托着大数据和云计算 行程码最重要功能:查询你在近14天内,去过哪里?到过哪些地方?大数据会自动推算出你的个人码有无风险。 有些人会有疑问,我把手机关机,把SIM卡取出来,手机里就没了我的个人信息,大数据还能排查到或者准确地找到我吗? 说到个人出行轨迹,当然离不开一项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机定位。 那么手机如何定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 ①基站定位。 基站是发出和接收信号的元件,手机在重启的状态下,开机后就会自动搜寻信号。 手机这时会接入信号最优的基站,一旦被接入,你的手机就会被基站自动定位,什么方向?距离多远?都能被推算出来。 ②手机无线上网Wi-Fi定位。 不光每个手机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Wi-Fi路由器也有一个固定的Mac地址。 手机打开了Wi-Fi功能,跟搜索移动信号一样,会自动识别和接入信号最强的路由器,接入后会有专门的位置供应商锁定手机的具体方位。 ③卫星定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导航信号。 依托多颗卫星与手机信号的距离和角度,综合研判出手机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你目前的位置。 综上所述:
02:疫情防控中,大家会使用到两个码:健康码和行程码 健康码比行程码还要早一些出现,两种码的出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健康码没出现之前,各地大都通过社区进行实名登记,审核后盖章生效,整个过程不仅繁琐细碎,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时效性也只能保证一周左右。 最早的健康码源于杭州,2020年2月11日开始上线推广。一位普通民警研发两天就初步完成了,后期又经历了29次技术调整,如今已达到了99.9%的准确率。 03:很多人不明白健康码和行程码到底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有时需要两码验证,有时只需要一码验证就可以? 其实比较好区分:健康码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的小范围人群,而行程码服务的对象是所有使用手机服务的大范围人群。 ①发起人不同 健康码是由各省市向省内群众提供的服务,而行程码是由工信部牵头,联合中国信通院以及电信、联通、移动三家运营商向手机用户提供的一款程序。 ②侧重点不同 健康码,除了个人报备健康外,也有定位功能,也能掌握小范围的行踪轨迹,比如去超市、坐地铁、上公交; 而行程码用于查询:14天你去了国内哪些城市待了超过4个小时?当然也能查询去过的境外地区。 健康码主要是对省内居住人员,行程码主要服务对象是在路上的返程人员。 ③使用途径的差异 健康码通过显示的不同颜色,快速区分有没有风险?有没有经过疫情比较严重的省市? 然后再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锁定一些可能有隐患的人群,在疫情防控周期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行程码对境内外的人员辨别“是否经过高风险的地区”,对发现漏报或者隐瞒的相关来源,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时预防控制。 04: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行程码跟手机运营有着巨大的关系,行程码一般是靠什么来定位的? 我们在注册行程码时都要通过手机号注册,也相当于同意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协议。 通过检测你手机信号经过的地点,用大数据把你的行程描绘出来,这就是个人行程码形成的经过。
基站是专业术语,也可以说成是我们常看到的信号塔,一般覆盖的面积一般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跟当地的传输速率和使用客户的多寡有关。 每个地区都会建立很多个基站,我们平常发短消息,打电话,上网都要通过基站进行收发。 基站又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只要使用了手机,发出了信号,基站就会有记录。 有人可能会有小小的想法: 认为手机在没有电的时候,就不能证明自己在哪里了,只能记录到最后的位置。 但这明显是一种违规的做法,真要是出了事情,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借了别人的绿码到处乱逛,导致了很多扬州市民被感染,这就是一个例子。 05:行程码也有出错的时候 一般是这两个原因: ①基站之间的相互干扰 出现这个问题,大都发生在两个城市的边界上,为了增加某个地区的信号,城市边界会建立一些交叉基站,所以容易收到两个地方的移动信号。 ②系统出现故障 也有一些网友会反应,两个城市相差十万八千里,居然也在行程码上出现。 比如,一个人明明在深圳,根本没有出过深圳范围,但是行程码上,却显示在北方的内蒙古。 出现这样情况,大都是运营商内部系统出现了差错,小时候家里的固定电话也有占线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要打电话向客服人员进行核实,可以要求他们技术人员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免影响自己以后的出行。 写在最后 行程码是在一种在全国范围推广的软件,对我国的疫情防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行程负责,不要瞒报谎报。 这也相当于为我们国家的防疫,做出一份应尽的绵薄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