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荐言 作者用朴素又泣血的文字再现了一位旧时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从她身上,你可以看到旧时农村小媳妇、老娘、婆婆的影子。 传主殷元花是我岳父的亲姑。她在世时,我和爱人骑车去看望过她。 作者郭梅,乃传主之外甥女,现居日照。 01 殷元花,于1923年4月28日生于日照市五莲县洪凝镇却坡村。 其母心地善良,通情达理,温和大度,也会抽烟喝酒,擅交际应酬。 家里家外本该男人处理的事情,她处理的比男人都好。 殷氏遗传其母亲的一头黑发,到老几乎没有白发。 家中子女无论男女以至其孙辈重孙辈,都遗传了殷氏细长的手形,十指尖尖,指若削葱。 此等特点,结合其与生俱来的秉性,推测其祖上大约也不是平常人家。 殷氏上有两个哥哥殷元金和殷元英(烈士),两个姐姐。 她为家中小女,未及出嫁其母已逝,殷氏日夜思念,常常含泪入睡,致使双目略受其伤。 二十三岁嫁于洪凝镇后汤家沟村一汤姓人家小儿子为妻。 育有一子五女(最初的两个儿子先后夭折)。 (传主夫妇) 02 殷氏嫁过来时,公爹已逝。 殷氏心慈面善,侍奉婆母二十余年,至纯至孝。 也没与哥嫂一家、待字闺中的小姑子吵过一次架。她都是言行尊让,抢着干活,处处包容忍耐,温和以待。 婆母每当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对着小儿子一家骂骂咧咧。 殷氏从不还嘴,其夫性情耿直暴烈,有时候觉得事情不公,就顶撞自己的母亲几句。 殷氏又怕母子二人争吵起来,赶紧打圆场,并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 其夫见殷氏如此“是非不分”,更加气愤,气急了还会殴打殷氏泄愤。 但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形,殷氏依然会把过错揽到自己身上。
三年自然灾害(1958-1960)期间吃大锅饭。从生产队打回来的麦子糊饭,殷氏先盛出一碗奉婆母,其余加上野菜添上水重新煮了,再给其他人吃。 当时唯一的儿子只有六七岁,也要吃没加野菜和水的,殷氏坚决不许。 到后期婆母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大便失禁的时候都是殷氏先招呼家里的黑狗来吃一吃,再拿去洗涮干净。 就这样侍奉婆母直到去世,不曾有一丝怨言。 03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的观念里女性地位还比较低下。 其夫虽心地善良却性格暴烈,不擅体谅,又加之日日从事重体力劳动劳累不堪,年轻时对殷氏时常打骂。 但殷氏从不与其争辩理论,都是避其锋芒,逆来顺受,宽容忍让,诚心相待,而且事事以丈夫为先,家里家外都尽心操持。 年近花甲丈夫一次次生病住院,并不识字的她踮着小脚(缠足)楼上楼下地跑,对丈夫体贴入微,照顾周到,没有一丝怨言。 丈夫终被其感化,加之年龄已长,不复动手。 殷氏深知丈夫的性格,终生都是把那些是是非非悄悄压下从不说与他听,只把好的事情告诉他。 而且晚年的时候,也时常叮嘱还待字闺中同样性情激烈的小女儿,要多多体谅父亲,说只有他好好地活在世上,才是团团圆圆的一家人。 04 殷氏第一个儿子怀孕临产的早上,推了一早上碾。 碾比磨要大的多,很重,需要至少两个人一起推,其婆母和小姑子二人互换替换休息。 殷氏一人挺着大肚子自始至终没有休息。 推完接着做了早饭,再送到地里时已经过了饭点。其夫不知情,大怒。 殷氏没有解释,但心里大约也是苦闷,在地里闷头薅了一上午谷子,自觉孩子已经不在原位,到家就产下第一个儿子。 当时是农历八月,北方的天气已经寒凉,接生婆却端来一盆凉水给孩子洗澡。 殷氏亲眼看见有几口凉水被撩到了孩子嘴里,然后用一个破夹袄包着放在没有烧火的冰凉的炕上,孩子受冻夭折。 第二个也是儿子,殷氏因为照顾得了疟疾的姐姐被感染,回婆家后不被允许进门。 她被迫在外面一个单独的棚子里扛过去,直到康复,致使二儿子也夭折了。 殷氏日后也时常念叨这俩儿子跟某某同岁,如果活着也该多大多大了,说着说着就会忍不住流泪。 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永远的牵挂。那时候山东贫穷,流行闯关东。唯一的儿子也去了东北。 那个年代通信不便,殷氏听说儿子要回来过年,就收拾干净屋子,备好米和面,日日去村头等儿子归来,可望穿秋水得等了数年也没等到。
(传主和两个孙女) 最后一个老生闺女,更是允她吃奶吃到六岁。 把自己的子女抚育成人之后,又养育了半数以上的孙辈。 其中一个孙女是自生下来便由殷氏抚育至长大成人,另外一个孙女是从七个月养到四五岁。 那个年代没有奶粉,家里就养一只奶羊,挤出羊奶后用纱布过滤,然后煮开了喂给孩子吃。 照顾这两个吃奶孩子的那几年,殷氏都是和衣而卧,以便随时起身照顾。 外孙和外孙女也有数人从断奶到上小学这段时间基本是由殷氏抚养。 殷氏劳苦一生,从来没时间睡午觉。邻居或者亲朋要忙农活或者出门的时候,也会把孩子送来。 邻居笑道:殷氏每天早上领着一群小孩子排队去上厕所。 殷氏晚年有头晕症,有一次怀里抱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孩子在街上犯了晕,晕得站不住躺在地上,俩孩子放在身边,直到这一阵过去之后才又带着孩子回家。 儿子远在东北,闺女也没有本村的,况且个个穷苦不堪,在夫家都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殷氏有什么病痛都是这样自己熬过去。 殷氏还未出嫁时,曾看护过二哥家的侄儿,待殷氏出嫁后,侄儿思念不已,日渐消瘦。 直到后来殷氏回娘家探亲,才得知此事,与侄儿细加分说,情况才得以好转。 05 殷氏心灵手巧,针线活做的又快又好。纺的线又细又均匀。还会织布,织的布也是平滑细密均匀,胜过旁人。织的布有山绸布,是村里人到山上放蚕,然后用蚕茧织布。还有一种棉布。 那个年代所有的衣服鞋子都要自己一针一线来做。殷氏白天忙完一天的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做这些针线活。 (传主做的绣花鞋头) ![]() ![]() (传主做的儿枕子绣样:四季平安,三元及第。如有其它解读,请在留言中告知) 那时候也缺米少面,山东地区主要靠烙煎饼作为日常主食。家口大,几天就要烙一次煎饼,半夜就要起来推磨,先把地瓜干磨成糊状,白天再烙。 殷氏娘家那边主要是烙水糊的煎饼,婆家这边是那种能把煎饼糊团成一团滚动着烙的。 这两种煎饼殷氏都烙的又快又好,可以自己同时看两个鏊子。 06 殷氏端庄持重,善事内外。 髪鬏总是梳得端端正正,衣服也总是整整洁洁。 各种场合都言谈恰当,举止自然。 其夫讷于言,在公共场合甚为羞怯,不善言辞,不喜交际应酬,不会迎来送往,只知道干活。 殷氏不同,她性格温和,落落大方,操持家里家外,甚为得体,人情礼道,处处周全。 殷氏从不厉声说话,连高声都不曾有过,脸上常挂着微笑,路上遇到邻人都是主动问候,而且心善,通情达理,与多取少,热情助人,因此与邻里相处都甚为融洽,一生都不曾与人争执。
晚年生活略略好转,也感念是社会变好了。也常常告诫子女,为人要和气善良活泛,要与人和睦相处,不要固执己见认死理。
一生劳作不休,却不舍得为自己花钱。 殷氏晚年气血虚,腿肿得一按一个窝,吃点人参就有好转,却也舍不得花钱去治病,就那么挨着扛着。 还总是惦记儿女,哪个儿女日子过的最难,最惦记哪个。 (传主夫妇和四女儿、小女儿) 07 殷氏卒于2000年2月15日清晨,享年78岁。 前几日赶着地瓜育苗,殷氏一篮一篮地挎这些地瓜,直说累得心口跳。 前一天晚上其丈夫做梦,有些人拿着绳子闯进家里绑人,其夫躲藏了起来。 当日,殷氏做好饭,刚坐下咬了一口煎饼便不动了,其夫查看已没了气息,当时没有儿女在跟前。 据说殷氏没了气息之后身体久久不僵。 后来有能通灵的人说,殷氏阳寿未尽,是殷氏的公爹在阴间穷困日子过不下去了,觊觎了几日,因为有仙人在旁护顾而不能得手,等二月十五那天趁仙人出差绑了殷氏去给他织布。若是有懂的人及时将其魂召回,人亦可生还。 殷氏去世后的几天,其夫梦到殷氏曾在马家坪应承了一个关口的办理(俗称口愿儿)却没有办。 后来其四女儿回去翻看笔记本,发现确有此事,时间久了大家都忘记了就没有给办理。 殷氏去世,就仿佛天塌了,其夫备受打击,身体状况迅速下滑;家里一切都瞬间衰败,窗子玻璃也破了。 女儿们哀叹回家再也找不到娘了。 ![]() 近期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