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手机黄山2017 说手机功能的强大,当然不仅仅是说它可以拍花花草草,比如我上一篇中说到的拍荷花。再加装一些外置镜头,用来拍微距也非常顺手。我不爱拍微距,主要是怕麻烦。因为微距的一个重要题材是拍昆虫,你得撅着屁股在草丛寻找那些小虫子,而且还得以同样的姿势来拍它们,这活儿干起来非常难受。我由衷地佩服那些一直坚持用手机拍昆虫的摄影师们,他们实在是太伟大了。 手机更常见的一个拍摄题材就是拍风光。虽然我们在旅游景点看到那些用手机拍照的人更多的是在为自己打卡。但也不能够否认,在晒自己美丽容颜的时候,他们也会拍出好看的风光片。至于那些摄影师们,我说的是特别喜欢用手机拍摄一切对象的摄影师们,风光片是他们的追求中的一种。那种风光片,被拍得像明信片一样好看。 不过,在专业摄影师的眼中,说你的风光片拍得像明信片,它却不是一句恭维的话,甚至带有贬损的含义。这里面带有很多层面的评价,笼而统之,大致上的意思是,你的照片虽然好看,然而却不是艺术品,而只是一个工匠师的制作。现在我们都用“大国工匠”这个词来赞美那些在制造业做出特殊贡献度的人,但是你要知道,制造业做出的都是工业品,而非艺术品。 顺便说,我这次上的图,是用手机在黄山拍摄的,它们也是工匠作品,而非艺术品。用从前的话来说,这种类明信片的拍摄太过于整饬。而用今天的话说,它就是很油腻,很娘炮。所以,我把它们的一部分给做成了黑白片,以期有点厚重的味道。用手机拍照,拍微距、拍小昆虫、拍风光,可能都会非常好看,让人比较眼红。但是,站在艺术思想的角度,这种拍摄也不一定是一种对于艺术的追求,而更多的只停留在炫技的层面。 其实,这次到黄山,我拍到的最好的手机片是一位黄山挑夫,以后在适当的时候给放出来。 昨天讲到艺术的追求,艺术是什么呢?不同的人解释当然是不一样的。我从前给学生过一阵子文学概论,也讲过一阵子艺术学概论。学艺术的人一般很缺少这种纯理性的思维训练,所以这个艺术学概论编书的套路还是依照着文学概论和美学概论的框架来结构的。当时用的北大的一本教材,主编就是讲授美学的。但是这部教材的名称却叫《艺术欣赏概要》,于是它也延请了在各个艺术部类中有声望的专家来谈本部类的艺术的特征。我前面说了,这些专家们对于纯理性的思维不可能做出深刻的思考,但是他们都会讲述同一个话题,叫艺术语言。 其实艺术语言是个挺别扭的提法,准确地说,就是这门艺术形式构成形象所使用的材料、工具或媒介的特点。简而言之即是,你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这些材料和工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艺术部类的特征。比如绘画,强调的是色彩、线条、形状、结构、色调等等。再简单点说,亦即,你接触到一件作品,你就知道它属于什么艺术部类。这是一张画,或者这是一首歌等等。所以艺术语言这个东西,它不存在你用不用,会不会用的问题,一个人不可能用文字来制造一件绘画作品。再拙劣的绘画,即使是小孩子的涂鸦,它也是运用绘画艺术语言表达出来的作品。只是,你表达得够不够理想,是不是合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美的愿景而已。 上面之所以说得这么枯燥乏味,是因为这个话题和我的手机片有关。为了配合中国式摄影大军更好地走向世界,现在网上开办了很多摄影课堂,专事为中老年人进行摄影扫盲教育。它们是免费的,利益潜藏在背后,因为各个老师会开不同的摄影班和后期班,也会组织摄影团队,专任摄影指导。出场价格有高有低。很多时候讲师们也会在群里对一些摄影作品做出点评。很多老师在点评的时候,拒绝点评手机片。因为他们认为,手机片不能表达出摄影艺术的艺术语言。 按照讲师们的说法,摄影艺术语言就是关于光圈,快门,白平衡,感光度等等一系列技术指数的配合。而大多数手机基本上是傻瓜模式,这些因素一般不能够由操作者控制。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手机和单反的不同。手机、低端卡片机可以拍出很好的片子,而单反可以拍出你希望拍出的片子。所以,他们讲课,通常只讲单反相机拍照容易出现的问题,其他的避而不谈。这样做也没怎么错,大多数参加这类网上课堂学习的都是没有什么摄影经历的老年人,单反相机的构造,使用,已经够折腾他们的了。再加上一个所谓的“构图”的问题,讲师们说,“构图”是摄影艺术的核心问题。我每次在网上看到讲师们和学员们的交流,都有一种要疯掉的感觉。 这就是为什么本地很多摄友看我用手机拍片,有些觉得奇怪,或者说,心生鄙夷的原因所在,他们接受的套路和我这个庄稼把式套路不同轨。顺便说,站在艺术的立场,我个人对技术这个词常常有一些排斥,技术不过就是工具的运用,只要花费时间,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技术意义上的熟练工。这和补皮鞋,修理自行车,甚或是擦皮鞋这样的手工制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表示我们要抛弃技术,而是说,仅仅驻留在技术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过分地强调光圈、快门、白平衡、感光度或者什么虚化啊,最大景深啊等等,制造出来的只是一个拍照的机器。而不是摄影人。 这就是我从前在讲写作课时常常强调的一点,你当然应该学会怎么样使用各种词语,但是,一篇文章好与不好,不是取决于你用了什么词语,或者说,更多的不取决于这个。我说这话的时候还附带着一个前提,就是,我的看法与大型的考试无关,比如高考、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等,参加这种考试的时候,为了迷惑那些钟情于词语的老师,你还是得使用大量的煽情的词语。考试这档子事,与你的个人的文学素养,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无关。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穿衣服好看不好看,和你个人的外在肉体、内在品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和你有关系的仅仅是你是否保暖或者是否中暑。穿多了还是穿少了。 你需要什么与别人怎么评价你,有时候是两码事。除非你特别迷恋外在的评价。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手机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