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表格玩转广东铜元

 馱夫 2022-02-16


各省各局各有不同的打制特征

铜元的打制状态各省各局各有不同,每一版铜元的品相各有区间变化,如清江水龙不能按湖北水龙的打制去要求等等。下面是粗略的概括介绍。

常见品相难点

马齿

龙鳞、文字和马齿里,在图案缺损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马齿对美的影响是最小的。但对大多数铜元来说,难就难在马齿。部分马齿的缺失,使铜元不再“三全”,大量马齿的缺失对品相来说是致命的。

龙鼻子

相当一部分大清铜币,龙鼻子的深浅几乎决定了收藏价值。龙鼻子是大清铜币龙面的最高点,鼻子清晰意味着打制深竣,且几未流通。同时,龙鼻子清晰深竣的铜元,大部分龙眼、龙脸也清晰,龙身附近云饰内的花纹同样清晰。因此,大清铜币的龙鼻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部分。

图片

龙尾鳞

一部分龙版铜元,龙鳞往往在尾部交代不清。不论飞龙、扁龙、坐龙都有类似问题。除龙尾龙鳞飞,飞龙同时也要注意龙身12处龙鳞易模糊,这里是整个龙身的最高点。

图片

缺口铜

文字上最常见的问题是“缺口铜”现象,或是“铜”字内口略浅。对铜元的美有一定影响。但是总体来说,影响不大(毕竟还看得见)。

图片

磕碰

二十文铜元整体比十文铜元最大的问题在磕碰。

旗版细节

旗版整体好品度高于龙版,但旗版局部细节过于精细,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完美品,对它的品相要求不能过于精细化。

早期与中晚期打制

早期打制普遍比中晚期规整,中晚期粗制滥造的多。以湖北六瓣花为例,小北面三全品币缘平整、直边,到了中北与大北非三全的比例大,即使三全品,边道也未必是直边。

但也偶有例外,比如某省初铸时借用设备或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导致打制不佳,反而是中期引入新机器后,打制状态变好。例如四川,早期的官局系列打制不佳,到了四川省造品相变好。安徽早期铸造的一仙也如此。

整体来说,除了湖北、广东等,其他省份大部分的大清铜币打制状态普遍不如光绪元宝。比如中心东、苏、赣、皖、汴、吉、己酉闽等,三全品少见。中心宁的三全品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个版式上,其他的三全也难。

不同省份的打制区别

上述已提及,湖北、广东、湖南等这些省份的铜元打制状态好的多,而河南、安徽、江西、清江,这几个省份由于铜元生产的要求不高,导致了打制好的就难以寻觅。

不同铜元局的打制区别

湖北铜元打制都好,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湖北的兵工厂系列(中金钱、中梅花)不同于铜币局(六瓣花)和银元局附铸(八瓣花),三全品的难度就很大。

诸如此类的,还有福建闽关铜元局(大小闽关、高低闽关)等。

名混无好品

铜元上的大混配,年号混配、跨时期混配(如广东一十混等)多认为是新老币模的借用,除个别品种外,一般不存在三全品。

常见流通铜元品相难度

广东

图片

备注1

广东铜元以一圆飞龙始,“每百枚换一圆”与银元挂钩,后改十文飞龙“每枚当制钱十文”与制钱挂钩——清末的“中国被描述为银本位国家,但它的真正本位是制钱”。

备注2

民国广东仙币,从红铜到黄铜,从1仙到2仙是铜元逐步贬值的体现。四年一仙红铜少,是因为此时铸红铜成本远比黄铜高,黄铜为铜锌合金,铜贵而锌贱。

备注3

民国广东一仙币,市面上有一批原光盒子币充斥,需谨慎。

名誉品铜元打制特征

图片

备注1  肥绪

打制特征:浅打,光绪元宝晚期打制。真品倒数两段龙鳞几不见鳞。

币模特征:“文”上方有一块“浅浅”的多肉。仿品“多肉”多与文字齐平。

图片

备注2  广东七年二仙

打制特征:民国仙币末期打制。数字2左右内侧网纹格多有含糊。

保存特征:七年二仙,边多磕碰。如完美无瑕,且原光闪闪者需谨慎。

图片

图片

了解铜元历史、分辨铜元真伪,这里是关于铜元的课堂。不是拍卖公司,不征收拍品。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借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