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聚焦海洋碳汇: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模式的构建策略

 蓝林观海 2022-02-16

新南海 2022-02-14

海洋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吸收汇,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海洋碳汇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目前,海洋碳汇已成为全世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发展海洋碳汇不但是我国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而且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将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是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必要环节,不仅有利于推动实现高效减排增汇目标,而且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发挥市场机制在我国海洋碳汇交易中的促进作用,推进海洋碳汇价值实现,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的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谢素美、罗伍丽、黄华梅和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贺义雄、李春林等,结合各自承担的基金项目和科研课题,共同撰写了题为《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构建》的文章,已在《科技导报》2021年第24期发表。

结合该文,“新南海”策划“聚焦海洋碳汇”系列推送,分析发展海洋碳汇市场交易的优劣势,从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原则、模式选择、发展路径、要素设计、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综合分析探讨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问题和策略。

以下是本系列的第三篇:

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模式的构建策略

图片

碳交易市场的组成逻辑与底层机制

作为碳价的市场化反应手段,碳交易市场是实现碳中和的一大重要政策工具。全球来看,碳交易市场可划分为基于配额总量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基于项目制的碳信用市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基准的设定和是否有上限限制。碳信用市场又进一步包括双边信用机制、国家/地区内的信用机制、自愿碳标准(包括核证减排标准和黄金标准)以及《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等。其中CDM项目由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JI项目是在均有减排承诺但履约成本不同的国家中开展。从碳交易买方的角度来看,碳交易市场又可划分为强制市场和自愿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强制属性,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代表是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ETS)。自愿性碳市场主要由无减排承诺的企业出于社会责任和维护公共关系等动机购买碳信用额,同时也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要补充机制。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原则

与碳交易市场保持一致原则。总体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是发行市场,二级市场是交易市场。一级市场创造碳排放权配额和项目减排量2类基础资产。前者的交易对象主要是控排企业获配的碳排放配额;后者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取得的减排凭证。作为碳交易市场组成的一部分,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也要按此进行设立。考虑中国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排放配额尚未有涉及海洋的内容,本文的探讨主要围绕减排类项目进行。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指海洋碳汇交易模式的构建应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进行,通过碳汇交易实现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准入标准化与信息透明化原则。准入标准化原则指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应当有明确的准入准则,以保障交易的有序进行。同时,对交易市场的各类信息,应及时、准确地披露,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此外,信息的透明化还可以避免市场垄断的发生,有利于保证交易参与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而实现海洋碳汇资源的最优配置。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模式选择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问题日益尖锐复杂。为保证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即探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模式选择进行探讨。

在经济社会学中,关于国家和市场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认为,作为市场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间的关系是高度不稳定的,呈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需要建立某些规则从而使企业对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把握,但市场自身没有产生规则的权威,因此这只有通过国家(或政府)来实现[1]。基于此,借鉴杭州市临安区“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广州市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等的成功经验,本研究认为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应采取“市场 政府”的模式,即在海洋碳汇交易市场中,碳汇供给者(卖方)向市场提供海洋碳汇及相关产品,碳汇需求者(买方)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购买所需产品,政府在此过程中作为监管者保证交易的有序进行(必要时刻还可以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供需等)。以此为基础,中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市场组织架构主要应包括市场交易载体,即海洋碳汇项目;交易市场要素,即交易主体、客体与交易媒介;交易市场环境,包括价格、供给与风险等在内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政策保障机制等。

图片

▲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架构

同时,考虑中国目前的碳交易活动中,市场的刺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主体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从而难以实现以更低的社会成本达到实际减排目标的现实情况,在海洋碳汇交易中,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控排企业等组织积极投资参与海草、海藻、珊瑚礁、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等活动,以此抵消部分减排量,不仅能为超排企业提供合规、低成本的履约路径,而且也能为海洋项目低碳运营筹集资金,从而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驱动力及发展路径

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需要内外双驱动力。一方面,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供需需要外在的政策与法制保障;另一方面,各种激励手段是交易开展的内生动力,能促进资本在市场内流动,从而创造更多供需。

同时,借鉴欧盟等地区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经验,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应采取分阶段发展的路径安排。基于已有的碳交易市场试点基础,优先在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选择红树林、海草床等较为成熟的海洋生态系统开展先行先试工作,重视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提炼和总结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易对象,开发更多的交易项目,逐步扩大市场涵盖的空间与地理范围。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主要由政府驱动,过渡阶段逐步引入市场要素,在成熟阶段则由市场主导驱动。

其中,用于市场交易的海洋碳汇项目需关注对碳排放组织的碳排放源减少或碳汇增加等方面的成效,具体形式可以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项目、红树林碳汇项目等。项目的设计开发要注重海洋碳汇量核算的方法学,以及碳汇项目的注册和数据核查等工作。此外,项目的设计还应秉持多效益、多水平、多方参与的原则。多效益指项目需要关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多水平指对项目的大小可以不做统一规定,项目可以是某一地区、国家甚至是国际级别;多方参与即项目应吸纳不同的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从而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要素设计

完善的交易市场有三大要素——交易主体,交易客体和交易媒介。海洋碳汇市场的交易本质是合同交易,交易主体有碳汇供给者(卖方)、需求者(买方)和其他参与者。供给者通过出售海洋碳汇获取收益,拥有收取回报的权利并承担交付碳汇产品的义务,需求者通过支付费用购买海洋碳汇,拥有碳汇产品的所有权和支付成本的义务,双方活动通过交易媒介实现[2]。以下分别对三要素内容进行详细设计。 

供给者作为海洋碳汇的卖方,其范围可以十分广泛,包括不具有减排义务但拥有海洋碳汇额度的供给者与既具有减排义务又拥有海洋碳汇额度的供给者。此外,还有市场投资者,从储蓄者手中购买海洋碳汇卖予需求方。

需求者作为市场的买方可以是实施强制减排的组织(ICAO)、自愿参与减排的公司与市场投资者等。

除此之外,交易过程还要有其他参与者,如政府、海洋碳汇中介机构及第三方机构。从政府角度出发,其应积极鼓励海洋碳汇的储存,提供资金、技术、政策和引导,规范市场交易,保证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中介机构,能够主动积极地寻找可靠买方,促进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方机构也是海洋碳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咨询机构可以为供需双方提供市场交易信息、预测风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客体是海洋碳汇服务产品,各地应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与优势进行产品开发,从而实现市场产品的多元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仍是CDM的主要供给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话语权仍较小,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占有碳交易市场主动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海洋碳汇尚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交易平台的建设应突出以下3个要点:(1)统一且有效。应当按照明确统一的标准设计出海洋碳汇交易的合约,对相关内容如计量单位、核算方法、货币单位和项目期限等都有着统一的标准,同时该标准还要与国际相关标准进行对接,以促进中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及与国际市场的合作。(2)应体现中国海洋碳汇的特色。交易平台的构建应充分考虑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的特色情况,发挥出其整体储备的最大潜力。(3)需提供完善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构建全面的海洋碳汇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有利于宣传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为海洋碳汇供给者、需求者及投资者提供实时供求信息,整合海洋碳汇交易相关的支持性服务,从而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及交易成本,引导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规范发展。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

供求机制是市场主体间的链接,是交易市场得以运行的基础[3];价格机制能反馈市场信息、引导市场流向,是市场运行的核心调节者[4];风险机制反映着市场交易的盈亏状况、安全程度;投融资机制则决定交易资金来源,影响着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在4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实现均衡,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建立良好的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对4种机制设计如下。

供求机制。CDM等项目获得的碳信用价格和产量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水平[5]。鉴于此,从供给方面出发应提高海洋碳汇供给者竞争力与供给能力,项目初期可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需求方面应建立相应机制,增加对海洋碳汇的需求,如做好项目风险分析等工作,提升其市场认可度,从而提高海洋碳汇的吸引力;同时,还要通过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寻求更多交易机会,积极做好市场开拓等工作。

价格机制。商品的交易需要通过价格发挥作用,建立完善的价格机制,可以真实反映市场供需,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海洋碳汇的价格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的自然情况、项目经营情况与定价方法、国内外市场情况、能源价格情况、相关政策情况等方面。因此,对海洋碳汇交易价格机制的设计,应充分、良好地体现这些因素,从而确保科学合理地反映海洋碳汇的产品价值。 

另一方面,价格机制还需依据交易平台的特点进行设计,从而合理连接海洋碳汇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并保障市场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风险机制。海洋碳汇交易的主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建立良好的风险机制能有效规避交易过程中的多项风险,建议从3个方面建立风险机制:(1)做好风险分析等工作,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确立海洋碳汇交易的具体风险因素组成,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机理,制定好风险预警方案,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2)完善市场要素,做好稳定发展工作。确保交易制度的明晰化、标准化,从而降低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同时建立规范、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买卖双方各自的利益。此外,还要做好海洋资源环境维护等方面工作,从而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3)发展海洋碳汇保险相关业务,依靠保险市场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

投融资机制。海洋碳汇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同时充分发展市场交易,全面体现海洋碳汇价值也需要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匹配。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投融资机制,才能保证充足的资金供给,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的期货、信贷、基金等产品业务,设计好完善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投融资渠道,并注重海洋碳汇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从而保障海洋碳汇金融的成效。

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的支撑机制

监测、报告、核查机制。为确保海洋碳汇项目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对海洋碳汇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报告、有效核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

登记记录机制。登记记录机制主要目的是准确记录海洋碳汇的流转过程,主要功能包括随时反馈各卖方持有的海洋碳汇种类和数量,跟踪记录每一个海洋碳汇的产生、交易、流转等过程信息。可以考虑由政府部门建立海洋碳汇交易登记数据库系统,并与交易主体、交易平台等链接。此外,进行登记记录也有助于营造海洋碳汇交易体系的诚信环境。

图片


中国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运行的保障措施


编  辑:秦    昕

美  编:劳小宴

审  校:汤超莲

审  核:宫恩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