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抱太多的期望,反而有了极大的惊喜,惊叹之余决定转次为主,因此今日得以写下此文与大家分享。
目录
●参观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院徽设计
●建筑设计
●展馆综述
●《古都西安》之《千年古都》
●《古都西安》之《帝都万象》
多图预警
●参观基本信息
西安博物院 国家一级博物馆、4A
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
开放时间:
3月15日至10月31日 发票时间:9∶00—17∶00 18∶00清园;
11月1日至次年3月14日 发票时间:9∶00—16∶30 17∶30清园。
每周二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观众凭有效证件排队免费领取参观卷。
●历史沿革
只知道记住一点
西安博物院于200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
●院徽设计
设计元素:西安博物院标志以西安博物院的中心建筑小雁塔为设计元素,小雁塔是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最大文物,同时也体现了西安的古都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强调了西安博物院作为西安文化主要展示窗口的重要地位。
颜色寓意: 西安博物院标志采用灰色与橙黄颜色结合,象征着光阴的交替,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延续相传
●建筑设计
文物展馆作为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由著名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2004年在新闻媒体发起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张锦秋先生是师从著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主持设计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建筑,比如
陕西历史博物馆
黄帝陵祭祀大殿(院),位于陕北延安市黄陵县
大唐芙蓉园
长安塔,2011年西安世园会四大标志建筑之一
《国家宝藏》节目也专门邀请到了张锦秋先生作为国宝守护人(24:22开始)
●展馆综述
要知为何写此文?旨在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而非将博物馆一点一滴地搬运至网络。所以总结前两次关于甘博与豫博的写作经验,从此次开始不再呆板繁琐地堆叠摘录,而是结合文物及展板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尽量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让大家将来能够更好地参观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老规矩,就在入口处向左看,请大家务必领取一份参观指南。
基本陈列有五,《古都西安》占其三(地下一层),《宝相庄严——佛教造像展》(一层)、《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二层)分其余。既然是西安博物院,重点必然落于西安这个城市自身,所以本文以介绍《古都西安》展厅为主。
●《古都西安》之《千年古都》
三个展厅《千年古都》,《帝都万象》(1、2)将目光聚焦于西安一千多年的建都史,突出反映了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情况。
说到古都西安,众所周知,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所以有必要列举下“十三朝”,这里采取一般说法。
西周、秦、西汉、新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以及迁都西安的 东汉和西晋
此外唯一能与之匹敌的同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是洛阳。
关于两座城市所谓“十三朝”的说法,历来有所争议,此处按下不表,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知乎相关回答。
西安和洛阳谁才是十三朝古都?- 寒鲲的回答 -
与都城相随的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是陕西的帝王,“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充分反映出陕西帝王陵的影响之大。目前在陕西留下了70多座帝王陵墓。 这里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官方网站,其收录了陕西历代帝王陵墓一览表,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拓展介绍,总之就是大而全。
走进展馆一楼大厅,可以看见大厅地面上所呈现的是历代都城变化情况图
对应的大概就是这样一张图
走下负一层,大厅中央展示的是唐长安城模型,这里上一个图,细节等待大家到现场欣赏,建议大家参观展厅前粗看一遍,参观完第一展厅《千年古都》后细看一遍,参观《古都西安》三个展厅后再细看一遍。
走进第一展厅《千年古都》,这里介绍的是西安的城市发展史,着重介绍了西周、秦、汉、隋唐、明清时期的西安城。
因为西安如今以唐风为主,而唐代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期。所以重点解说隋唐的西安城。
公元582年,因汉长安故城历时近八百年,破败凌乱,加之水源污染,隋文帝杨坚决策在其东南创建新都大兴城。据实测,大兴城外廊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不仅大于古代中国其他都城,也是人类当时所建的最大的城市。公元618年,唐建都之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长安城。
平面图对应着大厅的模型。这里分享几点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正中的安仁坊
·大慈恩寺·大雁塔——右下的晋昌坊
·晋昌坊右下角——曲江池·芙蓉园,即今日之大唐芙蓉园
·皇城右侧——永兴坊
唐朝名臣魏征的府邸,今在原址上建起了著名的美食街永兴坊,分为 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区,多为非遗,商家入选条件严格,环境卫生,价格公道,相比回民街更推荐永兴坊。
·永兴坊右侧——兴庆宫
如果单看这张图,宫中只标了龙池和勤政务本楼,你很难发现什么熟悉的东西。可是走到后面的展柜你会发现惊喜
紧挨着勤政务本楼的是花萼相辉楼,就是出现于去年年末很火的电影《妖猫传》中的花萼相辉楼,它是真实存在的。在当时花萼相辉楼是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玄宗与万民同乐、交流同欢之处,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
而实际上,电影中的花萼相辉楼与历史上的真实的花萼相辉楼并不同。
电影中的花萼相辉楼(襄阳唐城)
复原的花萼相辉楼
·兴庆宫下方——新昌坊·青龙寺
青龙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电影中的空海与惠果大师也是历史真实人物,当年空海就在青龙寺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因此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所以在电影《妖猫传》中青龙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青龙寺所在的地方是著名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乐游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著名诗篇《乐游原》的乐游原。而今在青龙寺遗址建立了乐游原遗址公园,复原修建了青龙寺,但现在的青龙寺只是当年的七分之一。
西安青龙寺内惠果为空海传法塑像
1982年,中日协议修建在青龙寺遗址修建了空海纪念碑,之后又修了慧果空海纪念堂。
慧果空海纪念堂
空海纪念碑
关于隋唐长安城的布局风貌,可以关注知乎相关问答
唐代长安城到底是什么样,坊到底是什么样的? - 林康的回答 -
展厅中有一张很重要的图,明清西安府城与隋、唐、五代、宋、金、元长安城位置关系图
这张图当时拍得比较模糊,希望大家实地参观时能够好好看下,通过对比,你就能领略到隋唐长安城的庞大
这里也顺便提下西安的更名史
丰镐(宗周):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姬昌在沣河以西建立了国都沣京,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又在沣河以东建立了国都镐京,合称“丰镐”,即宗周。
长安: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即“长治久安”。
大兴:隋文帝在汉长安东南营建新都,定名大兴。唐建国后,又改大兴为长安。
京兆府:北宋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南宋时,长安被金占领,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奉元路:元朝改名为奉元路。
西安: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算来,“西安”历史也有647年了。
西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拟于西安市建陪都,曾更名西京市。
西安:中华人民共和国。
瓦当,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瓦当作为保护檐头的重要构建逐步发展,至秦汉逐渐成熟,西汉为瓦当发展的鼎盛时期,人们常说“秦砖汉瓦”便是因此。瓦当也是用来展示能工巧匠技艺的地方,只有图案的称为“画当”,只有字的称为“字当”。尤其在秦汉时期,瓦当的创作题材十分丰富,西安博物院就展出了各式各样的秦汉瓦当。
西汉最著名的画当就是四神瓦当,如今它们被运用于各种题材中。大家常见的一套是收藏于陕博的四神瓦当。
在西安博物院,展出了类似与陕博的一套四神瓦当,细看之下,很容易发现青龙、朱雀两套相同,白虎和玄武略有不同,但陕博的四神瓦当保存得更好,整体也更为一致。
唐代,佛教影响进一步扩大,与中国主流文化日益融合,受到皇室的尊崇。莲花是佛教的圣物,以莲花为原形的艺术被广泛采用。并且唐代莲花纹瓦当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特质,是不同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
早期的莲花瓣突起是,双瓣,晚期渐平,多为单瓣。到五代和宋初,莲瓣变成长条状,和菊花颇为相似。西安博物院就展出了莲花纹瓦当。
《妖猫传》电影里也体现了这种瓦当
鸱(chī)吻,又名螭(chī)吻,即是建筑构件又是珍贵的艺术品,使得中国建筑的屋顶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妙趣横生。
也就是房屋这个部位
这里要切记,鸱吻与鸱尾是两个同类但不同型的东西。唐朝以前为鸱尾,鸱尾之名据汉代文献,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于是便在屋脊的两端作上翘鸱尾形,以魇火取吉。
中唐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逐渐向鱼尾过渡,中唐至明代以前为过渡阶段,明清定型为鸱吻。因鸱吻下部为龙头,而宋明之际龙生九子传说广为流传,龙之第九子螭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有说其好望,却不再说能镇邪火,所以这种脊饰又称为螭吻,职责在于远瞩,并且是龙子,不是海兽了。
鸱尾(图片摄于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西安有许多仿古建筑,大多为仿唐建筑,所采用的也多是鸱尾。
大唐芙蓉园御苑门三出阙的金鸱尾
关于复原建筑采用金鸱尾的做法争议很大,因为金鸱尾在中国出土的壁画中很少见,更多的是日本的做法,奈良好几个著名的唐代建筑几乎都是金鸱尾,所以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非中国本土的和风。
大明宫麟德殿复原模型
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是皇帝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见来使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唯一三重殿建筑形式。殿下有二层台基,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
著名唐代诗人杜审言有诗《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道: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回,树梢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公元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余人。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这里强烈推荐纪录片《大明宫》,此片把大明宫的视觉复原做得非常好
麟德殿复原3D效果图
相关视频片段从第三集《日月当空》05:30开始
【1080P良心画质】央视纪录片《大明宫》金铁木导演(BTV台标)2009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古都西安》之《帝都万象》
这部分展厅是介绍都城社会生活情况。第二展厅展品主要以青铜器为主,辅以陶器与金器,同时还展出了不少唐代壁画图片。第三展厅展品主要是人物俑与动物俑。
西安出土了不少的青铜器,可是精品基本上都去了陕博或国博。必须承认,在两馆的夹击下,西安博物院馆藏青铜器观赏性和价值远不如前二者。但是尽管如此,西安博物院馆展出的青铜器仍有值得圈点之处。
西周时周王朝定都于丰镐,因此关中出土了不少西周青铜器。西安博物院藏有一批西周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难得的资料。
风流盉
名字取得很有个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器腹上的纹饰很奇特、少见。
博物馆是这样介绍的“器腹上下两道宽叠弦纹将腹部分为三个纹带,均饰变形省简大鸟纹,每一单元中部鸟首和躯干部分呈S形,前边垂冠和后边卷尾作C形,这种形式的鸟纹十分少见”
古代青铜器一览表
这里必须要为西安博物院点赞,我逛过不少的大馆,里面也有介绍青铜器。但是西安博物院的古代青铜器一览表是我见过最全面、最良心的科普。
它将青铜器分为炊具、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度量衡、持节、杂器十一类,包含了所有常见的青铜器。不仅全面,而且器物读音和图片全都列举出来,介绍也非常实用。
强烈建议将所有内容拍下,方便学习,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看青铜器展厅时一头雾水了。
了解青铜器的朋友都知道,除铜镜外,青铜器研究时代下限一般断至汉代,而研究的重点一般是三代青铜器,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也基本上是三代青铜器,展出的青铜器观赏性和价值高的也基本是三代青铜器。
可是,这种情况在西安博物院并不成立,甚至恰好相反。
新莽九鼎
说实话个人也是第一次见新朝青铜器。这九鼎中,左边五件是铜鼎,右边四件是釉陶鼎。九鼎形制、饰纹完全相同,所饰窃取纹是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纹饰。
根据周礼,天子九鼎八簋,这套鼎对应的人物应该是天子级别的,但墓葬规模较小,所以推测墓主可能是卿大夫或诸侯级别的贵族。两汉时期,墓葬中已经不流行随葬青铜器,而王莽实行托古改制,其中包括依托周礼进行礼制方面的改革。这套九鼎正是这段时期的产物,对于研究新莽时期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铜鼎保存完好,且无使用的痕迹,说明其并非实用器,应是用于祭祀享用的礼器。
西汉鎏金凤鸟铜锺
出土现场
必须强调,此锺非彼钟。由于繁简字问题,很多人在描述时将锺直接写成了钟,这是不对的。锺是一种贮酒器具,我个人也觉得将此物称为西汉鎏金凤鸟铜壶应该更为合适,也不容易引起误会。而钟是一种敲打的乐器或者报时器,比如说
编钟
博物馆也这样介绍“其中的这件铜锺内储存了26斤西汉美酒,翠绿清澈,酒香浓郁,是迄今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这是中国考古界、酿酒界及科技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历史和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实这个锺和壶是差不多的,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修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就甚至没有分出“锺”这个类别,只有“壶”。所以个人觉得称为西汉鎏金凤鸟铜壶更合适。
说到这个铜壶本身,尽管素面纹确实很朴素,所谓的风鸟感觉更像是公鸡。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到这个壶,就想到藏于国博和豫博的莲鹤方壶。虽然前者比不上后者,但至少在看到它时,依然会有种惊艳感。
龙柄鐎(jiāo)斗
鐎斗又称“刁斗”,通常底有三足,器身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的,旁有持柄,柄首扬起,常铸成龙、虎、麒麟的兽头状。盛行于两汉及魏,至唐宋逐渐消失。
一般认为鐎斗为温羹器,是军队用的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做菜,夜里做打更的柝用。《三国演义》的第50回:“马上有带着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记叙了鐎斗在古时军旅中被用于煮饭、传警的用途。
除了青铜器,在第二展厅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展品。
驺(zōu)人
如果只看展品不听解说,不容易猜出何为驺人。驺人,为长官驾驭车马的人或者骑马跟在官员前后护卫的人,这尊秦代驺人应该为前者。
另外,《史记.荀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受业于思之门人。”,史记此处的驺人是通邹人,意为邹国人,与这里的驺人没有一点关系,不要混淆。
鎏金走龙
去过陕博的朋友一定会想起陕博的赤金走龙
西安博物院这件鎏金走龙全名应为鎏金铜走龙,其出土于大明宫遗址。陕博的赤金走龙是金龙,何家村窖藏共出土小金龙12条。二者尽管主体材质不同,但造型类似,都很有气势,一派盛唐气象。
官字款白瓷碟
“官”字刻在了碟底
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窑”的代名词,而是意指定烧单位。
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越窑、耀州窑和定窑都曾烧造过官字款瓷器,其中以定窑瓷器为多。其时代有晚唐、五代和北宋。
这两件白瓷碟于1985年在西安市北郊火烧壁东村出土。同时出士的有52件瓷器,包括盘4件、碗12件。其中带“官”字款的33件,均是在施釉未烧前刻的。这些瓷器皆放在距地面0. 6米的一个灰色陶罐内、罐口盖一方砖。
左边的是三尖瓣盘,右边的是五双脊花瓣口盘,是这批瓷器中制作最为精巧者。
这批瓷器为唐代晚期曲阳窑产品。曲阳窑位于河北曲阳县窑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始烧于唐代,盛烧于北宋,即为定窑。晚唐五代时期的曲阳窑白瓷与邢窑白瓷相似,质量已堪上乘,在火烧壁发现的这33件“官”字款白瓷就说明了这点。
金背镜
铜镜的发展有三个高峰,即战国镜、汉镜和唐镜。这件金背镜就是一件罕见的唐代金背镜,全称为八瓣菱花形禽兽葡萄金背镜。
关于金背镜的用途据《旧唐书卷八十二·高季辅传》记载:贞观十八年“太宗尝赐金背镜一面,以表其清鉴焉。”这条记载不仅说明了金背镜的用途,而且使用了“金背镜”这个名称。
此镜为何特殊,对此这里不得不引用一段长文
修复此镜的专业人员对这件铜镜的特点有如下描述:“此镜不像人们以前所常见的贴金镜或是包金镜,而应为分铸而成。或是先铸好高浮雕金壳再在上铸铜镜胎,或是分别铸好铜胎和金壳,再将两个粘结在一起而成。其证据有以下几点:
(1)高浮雕金背壳为为熔模法铸造而成。因为金背高浮雕花纹不但表面光滑细腻复杂(底子为非常细小的鱼子纹,每个皆为大小相等直径不足半毫米的圆,其排列不重不空,十分规整),尤其是动物和禽类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生动、传神,且高浮雕多处回缩,呈上大下小之势,这是一般铸造法或冲压工艺所无法实施的,除此而外,还有多处镂空,如此复杂细腻之物的工艺非失蜡铸造法莫属。
(2)高浮雕金背上数处留有很特殊的小孔,这种小孔边缘光滑,不象后来人们损坏所致,明显是人为留下的。其次这种小孔的位置也十分特殊基本上处于高浮雕图案中无花饰或花饰根部不显眼的地方,应为熔模铸造时为防止金属液流不到位而专门设计的排气孔,并由此可以推断金背在铸造时是高浮雕朝下底朝上的。……。
总结一下就是。首先是纹饰十分精美、细致,从精美细致的程度上看,十分罕见;二是铸造工艺十分先进,种工艺与常见的贴金、贴银工艺不同,从铸造工艺上来讲,十分罕见;其三,这件铜镜保存的基本完好,经过除锈保护以后,光亮如新,金光灿灿,从保存的完好程度上来看,十分罕见。
在第二展厅的最后出现了一张很有趣的表格
唐代名人所居里坊表
为什么说有趣?比如说前面说到底魏征住在永兴坊,又比如白居易第一故居东亭所在的常乐坊,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以及沙坡村一带正居常乐、道政二坊之地。以此类推。
接下来是关于第三展厅
西安博物院有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秦代玉高足杯、唐代三彩腾空马。
其中的唐代三彩腾空马就在第三展厅
是不是感觉与甘博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件唐代三彩腾空马同样也是件国宝级文物。它釉色沉稳,造型优美,特别是四蹄张开的造型在已经发现的文物中绝无仅有,它称得上是举世无双的孤品,无价之宝。
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田继伟:“它的胎体是高温烧灼的,进而上色着釉,再烧一遍温度相对较低,形成自然留釉的现象,是人马呼应的,一匹四蹄开张,奔腾在天际之间的一匹奔马,上面驮着一个穿着蓝袍的童子,下面的黄马给我们速度取胜的感觉,比如说剪了鬃,马尾束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发型和衣着判断,马上坐着的并不是汉人,而是一个胡人,这也是当时唐人精神和社会面貌的反应。
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田继伟:“比如说国力强盛,思维开阔,整个城市给的完全没有阻碍视觉天际线的开放程度,还有也许就是他带着大量的奇珍异宝,他知道来到长安城能够易,使得自己家庭社会生活进一步改善,甚至富甲一方。”
然而这样的瑰宝差点就和我们擦肩而过了,70年代,西郊药厂内部整修时,考古方面的专家经过抢救性发掘,才使得它重新面世,令人惋惜的是,当时马匹的四蹄已经折断,大家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之后,才将它复原。在经历了这些曲折之后,现在这件三彩腾空马在西安博物院展出,向大家展示大唐的魅力。
唐长安城中亚、西亚传来宗教寺祠表
简单说,景教就是基督教的一支。而后来著名的明教则是摩尼教在华传承的后续,小说中的明教则是结合了历史上的祆教和摩尼教,然后再加上金庸的一部分虚构创造的。
景教在西安留了块碑,摩尼教在泉州留了座庵,祆教在山西留了座庙
如果要具体地了解,网上各种资料实在是很乱。建议看知乎相关问答
前面说过,第三展厅主要展示的各种陶俑,接下来举出最优者
唐仕女俑
以俑随葬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唐代,厚葬之风兴盛。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以陶俑陪葬习俗十分普遍。唐时,俑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线条流畅、装饰华美。燕瘦环肥,工匠在“以肥为美”风尚影响下,根据女性的等级地位,刻画出不同形象仕女。这些女俑大多体态较胖,但并不臃肿,而是雍容富贵,娇媚动人。
仕女俑表现的都是中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是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取向的表达,也是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中国画中还有专门的“仕女画”类别。唐代的仕女俑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多有收藏,这些仕女形象是当今的我们回望历史,追溯文化、艺术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其实唐代审美并不是一直都是“以胖为美”
唐代各时期仕女服饰,从左往右分别是:太宗、高宗、武周、开元、天宝、中唐、晚唐时期
明代彩绘毡帽俑/彩绘中官俑/彩绘双人牵马俑
三套陶俑组成出行“出行图”,给人视觉上产生种冲击感,不禁联想当年王公贵族出行时的浩大排场。
这套彩绘陶俑群出土于明汧阳王朱公鏳墓,据墓志记载,汧阳王朱公鏳是秦康王的第三个儿子。生于1436年,1446年被封为汧阳王。明代曾在西安地区封立了十四个秦王,秦王死后都安葬在西安城东南的少陵原及杜陵原上,被俗称为“明十四王陵”。
镇墓兽
古代风俗,指一种冥器。古代人认为,阴间有各种野鬼恶鬼,会危害死者的鬼魂。因此设置镇墓兽的目的首先是为避邪,以佑护死者亡魂的安宁。
常见的唐代三彩镇墓兽形象

但是今天这里并不是要给你讲镇墓兽的如何如何
而是要分享一个
表情包
接下来是一个三连发
北周康业墓石塌
李诞墓石椁
史君墓石椁
三位墓主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胡人
康业是粟特人,康居国后裔,卒于北周天和六年(571年)。据专家介绍,以汉人坐具围屏石塌为葬具是北朝时旅居中国的粟特人的特有葬俗,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粟特本土并没有这种葬制。
在出土的围屏石塌上,考古人员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粟特人骨架,由于粟特人信奉袄教,往往用火烧的方式处理遗体,因此,保存下来的完整粟特人骨架比较少,这次发现的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具保存完整的北周粟特人骨架。
李诞是婆罗门种人,薨于北周保定四年(564年),他的墓是国内唯一一座明确记载婆罗门种人的墓葬。石棺表面有线刻图案,主要内容为伏羲、女娲,四灵,星宿及守护神等,具有很强烈的中原文化气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史君为北周凉州萨保人(萨保是一种身兼商队领导的宗教首领),卒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四面墙板上分别有浮雕的四臂守护神、袄神、祭祀、升天、宴饮、出行和狩猎等图案。人物的面部、服饰和建筑构件以及山水树木等部位施有彩绘或贴金。图案内容与风格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最后要提的是,在距离展厅出口不远处有个西安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信息展示,非常值得一看,可惜的是许多人不是走过就是匆匆看了几天,特此强调。
这里就拿临潼区举个例子
秦始皇陵和华清宫遗址众人皆知,不必再提
秦东陵,是战国末期秦国君王陵墓。从《史记》的记载看,秦东陵共葬昭襄王以后四位君王、四位王后、一位太子。其中,专家基本确定一号陵园为秦昭襄王,四号陵内的“亚”字形大墓就是宣太后(即芈八子)之墓。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这个遗址发现最厉害的东西是黄铜片、黄铜管,充分说明了在 6500 年至 7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对铜的冶练、铸造技术,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壮举。
康家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遗址,它的价值在于两点
康家遗址是目前陕西境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
康家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聚落布局清晰的客省庄文化遗址,是剖析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典型遗址
大家可以通过了解这些保护单位地址所在地,回去后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甚至是日后前往实地探访。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属本人所有,除通过知乎渠道分享外,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