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辨识意大利葡萄酒的酒标时,产区系统(Appellation System)总是个凶猛的“拦路虎”。“DOC”和“DOCG”有区别么?为什么有些酒瓶上标记的是“DOC”而有些标记的又是“DOP”?它们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这些都是日常被抛出的疑问,也许听起来不那么有趣,但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意大利或者欧洲的葡萄酒,产区系统总是那个避不开的话题。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有趣的产区等级——“IGT(Indicazione Geografica Tipica)”,它设立至今仅有短短25年的时间,最初为那些打破规则的葡萄酒而创建。 现行的意大利葡萄酒法规系统始于1963年,在当时,意大利政府根据各葡萄酒产区的边界、葡萄品种、葡萄酒风格和陈年要求等特征,模仿法国的AOC系统推行了两个产区等级——DOC(Denominazione di Origine Controllata)以及DOCG(Denominazione di Origine Controllata e Garantita)。其中,DOC与AOC近乎相同,而DOCG是意大利葡萄酒的最高等级,其要求更加严苛。除此之外,仅有的另一个等级就是餐酒VDT(Vino da Tavola)。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意大利政府设想的那样发展,尽管创建DOC和DOCG等级的初衷是为了保证葡萄酒的高品质,但整个系统很快就出现了纰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DOC的授予标准过于宽松。 在新等级制度实施期间,数以百计的产酒地被归于DOC等级,甚至包括一些缺乏优质葡萄酒酿造历史的次佳地区,从而导致当时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品质平庸的葡萄酒被打上DOC的标志。遗憾的是,这种风气在之后的DOCG等级的授予中继续延伸了下去,严重削弱了该等级制度的权威性。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直到70、80年代,葡萄酒生产者们对DOC制度规定的酿酒标准多为不满。比如在托斯卡纳(Tuscany)的基安帝(Chianti),所有葡萄酒都需要使用桑娇维塞(Sangiovese)来酿造,但在混酿中使用的比例却不能超过70%,这就意味着当地的酿酒师们既不能单独使用桑娇维塞酿造葡萄酒,也不能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梅洛(Merlot)等其它品种为主来酿造波尔多(Bordeaux)风格的葡萄酒,这在二战后移民至此地的法国人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于是,在DOC制度既过于严苛又过度宽松的监管下,当地的酿酒师们索性开始反抗这种制度,他们宁可放弃DOC的标识而让自己的葡萄酒被归为餐酒,也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酿造出自认为最好的葡萄酒。如此,超级托斯卡纳(Super Tuscans)便诞生了,现今大名鼎鼎的圣圭托西施佳雅(Tenuta San Guido Sassicaia)和安东尼世家天娜(Marchesi Antinori Tignanello)就是其中最早、最杰出的代表。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超级托斯卡纳在当时大获成功,特别是西施佳雅和天娜。因此,越来越多的酿酒师投身其中,开始酿造超级托斯卡纳葡萄酒,这也就把意大利政府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之中。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一些最优质、最受追捧、最昂贵的葡萄酒被标记为餐酒,这不仅是对DOC/DOCG分级制度赤裸裸的讽刺,而且实实在在地让意大利政府损失了不少收入,因为要被评定为DOC或DOCG等级就需要向政府缴纳一笔数额不菲的费用。而现在,酿造超级托斯卡纳便可以在减少酿酒限制的同时减少支出,这可不是意大利政府想看到的局面。 因此,在1992年,时任意大利农业部长的乔瓦尼·戈里亚(Giovanni Goria)创建了一个新的等级来填补VDT和DOC之间的空档,这便是IGT(Indicazione Geografica Tipica),而创建这个等级的第164条法令也被称作是戈里亚法令(Goria's Law)。据该法令规定,相较于DOC和DOCG,IGT分类下的葡萄酒享有更高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其品质比疏于监管的餐酒更高。如此,意大利的葡萄酒分级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政府的相关收入也因而提高了。 【粉丝福利】精品托斯卡纳葡萄酒 : 努瓦尔干红 Noir Supertuscan IGT,40%西拉/40%梅洛/20%桑娇维塞混酿,橡木桶中陈年14个月,深宝石红,果香复杂,醒酒后渐渐释放出优雅的薄荷、甘草、胡椒的香气,单宁柔滑,风味独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