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蕴含(名作欣赏·评论版)(李丹)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2-16
2021-12-20 00:48李丹
关键词:国风

摘 要: 意象渗透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其在孕育过程中逐步扩大。尤其是中国诗歌中存在大量意象,诗篇中经常运用植物、景物等抒发情感。而《诗经·国风》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其婚恋诗、采摘诗、农事诗等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植物意象,为诗篇增加了独特韵味。《诗经》之中植物意象主要应用在《国风》中,相对于雅、颂等,《国风》中的植物意象占据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国风》中植物意象所渗透的文化蕴含做出了详细分析,为读者在赏析《国风》篇章时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国风》 植物意象 文化蕴含

诗歌之所以广泛流传,不仅与其朗朗上口有关,还与其意象有着较大联系,作为诗歌的生命细胞,“意象”中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赋予了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蕴。《诗经》中大多以“意象”为载体传达情谊,且主要以植物意象居多。之后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也都主要以“意象”传达诗人的情感,并将其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目标。因此《诗经·国风》被世人流传至今,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针对不同植物意象所传承的文化进行分析,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周代人民的生活、内心情感和社会风俗,了解《诗经》被世人传唱和不断继承的重要意义。

一、对植物旺盛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崇拜

远古先民不仅对植物的生命力比较崇拜,还对植物较为旺盛的生殖能力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他们认为花朵盛开、结出果实的植物象征着女性繁殖能力,花朵代表着植物的生殖器官,而果实代表植物成熟度。因此,《诗经·国风》中经常将植物比喻女性,以渴望能够繁衍不息。以下举例进行分析:

例1 诗歌中提到的花椒,从表面上看这一植物多刺、树枝繁多、果实成穗。也可以用作调味品,可以去腥,使得食物香味被激发出来。同时,花椒叶子、果实透着一股清香,种子、果皮或者叶子都可以作为药物,有除湿止痛的功能。《唐风》和《陈风》中都出现了椒。《唐风·椒聊》中提到“椒聊之实,蕃衍盈升”,这里提到的椒,象征着“多子”。花椒结出一串串果实,红彤彤、密密麻麻一片,只能用升才装得下。这一诗篇中将花椒多子象征着人开枝散叶,希望后人能够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隐喻子孙越来越多,家族更加繁盛。汉代皇后所居住宫殿名称为“椒房”,代表多子多孙,是希望皇后能够为皇室多延绵子嗣。

例2 《诗经·国风》中的《郑风·山有扶苏》中提到“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陈风·泽陂》中提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这些篇章中都提到了荷(又被称之为莲)。莲是多子的植物,如果实莲子被孕育到莲蓬之中,通常将莲蓬作为莲的子房,其功能与女性的子宫较为类似,都可以孕育出新的生命。莲子主要代表的是子女。

例3 《国风·豳风·七月》中运用了一种植物象征多子,即“瓜”。“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古人运用瓜来寄托希望家族能够不断繁衍、连绵不绝的愿望。

通过分析这些多子的植物,让人们了解到远古先民对于植物繁殖能力的崇拜,在诗歌发展过程中不断衍化形成了生殖崇拜的图腾。

二、折射着周代婚恋文化风俗

《国风》篇章中婚恋诗、家庭诗较多,这些诗中都保留了当时的文化风俗。诗中通过将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等融为一个整体,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家庭习俗、社会文化等。《陈风·东门之枌》中描述了一群男女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让人了解到周代人们的娱乐活动。《郑风·溱洧》中描述了每年的三月三上巳节男女在溱水旁游玩,互生爱恋,这是当时郑国的风俗,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对于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由肌体充分表达出。诗中“蘭”即“兰草”,人们在表达自身美好愿望时,都会借助某种植物来传达情感。兰草有一种清淡久远的幽香之感,还具有祝福的功能,即配备兰的人,大多都是受到天降吉祥庇护之人,使得兰草也具有了一种神性。

三、植物的实用意义内涵

《诗经》中运用植物意象将社会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植物也是远古先民生活、生产的主要构成。因此,这些植物意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如实用主义的观念,这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民俗或者民情、生活场景等,这也是《诗经·国风》植物意象中除了上述文化蕴含以外,最为接地气的一种。众所周知,文化源于生活,《诗经》中有很多农事诗,通过植物意象以讴歌当时的农业,充分反映出周人思想中农耕文明所占據的重要作用。

《诗经·国风》中有些植物本身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周南·卷耳》中提到采野菜是用于食用;《卫风·伯兮》中提到采药草不仅能够达到排忧解难的目的,还能够抗抑郁、解闷;《郑风·溱洧》中提到将芍药赠送给自己喜欢的人,以表达出自身的爱意;《陈风·东门之池》中提到采麻的目的就是用于织布。从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在劳作之中,都与植物产生了较大的联系,这些植物不仅作为日常的必需用品,而且还象征着植物的实用意义。

《诗经》中所描述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多,能够映照出周代子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植物通过人们的生活相互交织,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诗经》创作过程中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生活需求以对植物开展运用,从而使得植物意象更加丰富,具有了现实意义。农耕社会中,食物就是衣食父母,受到人们极大的尊重,而对于稂或者草等植物,其食用功能或者其他功能较差,对人们的生活并没有丝毫帮助,还会有碍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周先民对于这些没有功能的植物产生一种厌恶之情和痛恨之情,这些植物在象征时,也就不能形成美好的事物,而是用来隐喻一些小人。

四、渗透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之情

周代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农耕文明。农耕社会的食物来源主要以种植和采集为主,因此,农耕文化主要是在耕作时和播种后所形成。同时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大自然,他们对于自然的馈赠本身有着一种感激之情,当娴静的心态与对大自然的热爱等碰撞到一起后,便使得他们在与自然共处时能够更加和谐。

例1 诗人在选择甘棠来比喻召伯时,主要是因为甘棠的果实口感较为清香、甘甜,同时,甘棠树还能够纳凉,木材还可以制作相应的器物,可以说这一植物全身都是宝,对于人的身体也是有益处的,将其作为召伯的象征比较适宜。同时,在自然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只要不去破坏树木,树木就会长得比较茂盛,果实结得也就比较大。人们用善意的眼光对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给人类丰厚的礼物。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也会回报人类。因此,《诗经·国风》将这一种理念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更是希望人们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例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中提到人们更加关注植物生长的规律。在砍伐树木时,应该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既可以让大自然中的生物休养生息,又可以让植物正常生长,满足日常生产和生活。而正是因为人们对植物的生长有所了解,掌握不同植物的习性,了解不同植物生长的规律,人们在播种时,也可以参考这些植物,同时,还能够直接了解到在什么时间除草、什么时间收获果实等,在对大自然植物充分了解后,给予农事更多参考和经验。因此,早在很久之前,人们对于大自然就有了一种保护的意识。《国风·豳风·七月》中就对所有植物所出现的月份、次序等进行介绍,并出具了一份比较详细的周代社会物候表。这就可以看出植物意象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之情,《诗经·国风》中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抒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这种认识和对于环境所表达出的态度在今天看来也是比较先进的,其反映出了周先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一文化意蕴也值得我们学习。

五、结语

《诗经·国风》中运用植物意象,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和风貌,植物意象的构建也折射出了背后的文化,引导后人对当时社会的探索和研究。文章对《詩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意蕴进行全面分析,直观了解到不同植物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这一意象也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为后人研究《诗经·国风》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凌玲.芳草嘉木满庭香——基于文化图式理论分析《诗经》植物意象的翻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3).

[2] 丁佐湘,何秋霞.《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文化解读——以“萧”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8,23(6).

[3] 陶丽,陈丹.《诗经》中植物意象文化内涵探微[J].读书文摘,2016(2).

[4] 李智会.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看先民的生命崇拜文化[J].中学语文,2015(6).

[5] 曹然.浅析中国古代自然崇拜对《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

作 者: 李丹,硕士,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讲, 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