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宗昌:​“团结池”的记忆

 晋南道 2022-02-16



“团结池”的记忆


出门在外,经常有人问我家是哪里的,一听说是思雅的,接着就问"东思雅还是西思雅?”“东思雅。”“那你姓陈吧?”我只好尴尬地笑笑:“不是,我姓丁。”好像整个万荣县都知道思雅村是“东陈西武”。我们丁家是外来户,听祖上说是解放以前从洪洞那边逃荒来的。村里其他的姓氏还有郭、高、孙、程、冯、刘、崔等等姓氏,但我们都属于“少数民族”了,村里还是以“陈、武”两大姓氏为主。


东思雅和西思雅解放前就是两个自然村,村子之间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沟壑,听说老早以前沟里还有水,属于“季节河”,雨季能存一些水,到旱季就干涸了。当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则思斗,两家往往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琐事争吵打斗。陈武两家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妇姑勃溪,积怨渐深。据说当时东头唱大戏不让西头人看,各个路口都有把关的,当然西头唱戏亦如此。
解放以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劳动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思雅人民也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拆除宗庙,打破了宗族观念,陈武两家的矛盾也渐渐缓和了,全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过渡过程中,两个村逐渐合成了一个“思雅大队”,下面共设九个生产队,当时在贾村公社算也得上是一个大村。
万荣属于干旱高地区,思雅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问题日趋显露出来。那时的农业生产,主要就是凭老天,十年九旱,全靠天吃饭;就是生活用水,也要看老天的眼色,村里就那几个池泊,平时收点雨水,就是全村人畜的生活用水了。
在此情况下,大队干部急群众之所急,决定再建一个新池泊。说干就干,先召开群众大会,会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大队书记先讲了“农业学大寨”的大好形势,再讲了建造新池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大干六十天,不完不过年!”
1970年冬季,工程正式开工,地址就在东思雅的村边。在这次建造新池泊的劳动中,全村群众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论男女老幼,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不计报酬,干劲冲天。当时没有现在的机械化,所有劳动都是凭借人力,背扛肩挑,硬生生的在平地上挖出了一个直径几十米,深度十几米的新池泊。


那年我只有四五岁,记得有一次跟着奶奶去工地找母亲,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工地上插着鲜艳的红旗,悬挂着醒目的标语,喇叭里播放着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小平车,担土筐,你来我往,一派繁忙的景象。工地边的土崖上有几孔窑,大队在那里起了“灶”,说是”灶“”,其实就是中午烧一点米汤,米汤里下一些红薯块。米汤里没有几颗米,以红薯为主,我还去喝了一碗,感觉不怎么好喝。
后来听母亲说,她当年只有二十几岁,刚生完我弟弟,也参加了这次劳动,大队以发竹签来记取大家的劳动量,每担一担土发一个竹签,一天一结,竹签为证,记上工分。随着池泊越挖越深,劳动强度越来越大,还有人发明了“轮盘机”,把车轱辘带轴固定在池边,轱辘上绕上绳子,空平车和实平车分别系在绳子的两头,这样空车下去时可以给实车助力,实车又可以牵制空车下来的速度,以免发生危险。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池泊的主体挖好了,还不算完工,还有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叫“ren池”。我们这里黄土层厚,挖成的池泊如不处理,存不住水,而当时的条件又不可能有水泥石子那些建筑材料,老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土办法,就是在池底铺上一层厚厚的黏土,然后用石磙碾平,再用夯夯实。至今我还不知道“ren池”的“ren”字怎么写,也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发明一个“猹”字来代替,只能委曲求全用拼音来代替了。
工程完工了,新池总得有个名字。大家一致认为,新池的建成,象征着思雅人民摒弃前嫌,团结一致,叫“团结池”最好。遂在池边的崖壁上铲出一个大平面,请贾村公社最好的把式刻上“团结池”几个宋体字。
团结池建成后,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除了解决群众平时的生活用水,在农业生产中也都做着积极的贡献。记忆最深的是每年的“打粉面”。就是取出红薯中的淀粉,做成“粉面”。每年一到十月份,团结池边到处都是“淀粉面坑”,因为加工粉面需要大量的水,连池里的那些泥水都经常发生争抢。现在想起来还有点不可思议,那泥水弄出来的粉面怎么还那么好吃?现在机器加工的粉面再没有以前那津津的味道了。


团结池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池子里有了水,各种鸟儿也多了起来,鸟的叫声又给又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生机。我还经常和小伙伴捞蝌蚪,抓青蛙;割草口渴了到池里喝口水,玩耍时累了去池里洗把脸。上小学时,有一次午休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偷偷去团结池洗澡,让班主任武振杰老师发现了,被罚站了一晌,家长也被请来了,父亲还不停地给老师赔不是:“是我管教不严,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现在我也是老师了,还不时想起这件事。如果此事发生在现在,估计说好话的该是老师了吧?真是“皇帝轮流做,今年轮到谁?”啊。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期,思雅大队又分成了东西思雅两个村。团结池的功能也渐渐退化,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老去。2000年以后,村里把团结池定为垃圾场,几年以后就被填平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用水方面更是今非昔比。北赵引黄工程把黄河水送到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地里水渠纵横,道路阡陌,再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真是“旱田变桑田,思雅胜江南”!家家都通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抢那浑浊的“泥水”了。去年“怡康用水”也进入了我们村,大家拿上水桶就能随时灌上可以直接饮用的纯净水。


填平后的“团结池”现在承包给了村民陈东峰,他在上面栽种上了桃树,如今已经是“桃之夭夭”了。
“团结池”是一代人永久的美好记忆,也是那个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它记载着新中国的成长过程,记录着思雅人民的团结奋进的历程,也承载着永不服输思雅精神。
“团结池”虽然不在了,但“团结池”那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桃树林的掩映下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作者简介

丁宗昌,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贾村乡东思雅村人,网名“笑看人生”,中师毕业,专科文凭,教师。爱好写作,喜交朋友,乐观向上。

丁宗昌:窗外
丁宗昌:窗内
丁宗昌:门神颂
丁宗昌:雪后
过年
丁宗昌:我们村的年轻人【贾村乡东思雅村】
丁宗昌:坐席
丁宗昌:那一抹晚霞【上】
丁宗昌:那一抹晚霞【中】
丁宗昌:那一抹晚霞【下】
丁宗昌:喝酒那点事【上】
丁宗昌:喝酒那点事【中】
丁宗昌:喝酒那点事【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