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南史事:关于六月六的民间故事

 晋南道 2022-02-16
关于六月六的民间故事

                                                    
关于“六月六,晒龙衣”传说故事在民间还有几个不同版本,现录于众,以飨读者。


六月六,走麦罢
六月六在河东民间又称“姑姑节”“回娘家节”“走麦罢”“看麦罢”。
据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俗。春秋战国时,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的忠臣。拜相后,勤理朝政,精明能干,在晋国上至文公,下至黎庶,都对他十分敬重。可时间一长,他便骄横起来,人们虽对他不满,但因他权高势重,大家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儿女亲家是赵衰,也是晋国的功臣。他对狐偃的行为极为反感,曾当面数落了狐偃。狐偃听人进亲家公的苦口良言,还当众责怪亲家,赵衰因年老体弱,经不起面辱,不多吋便气闷而死。赵衰的儿子气恨岳父,下决心要找机会为父报仇。后来晋国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对家人说,六月六日他要回来过生日,其女婿与至朋好友商量,决定在狐偃六月六过生日时,趁机闹寿,剌杀狐偃,替父报仇。
狐偃的女儿得知消息后,不能见死不救自己的父亲,于是偷偷跑回娘家报了信。狐偃女婿见妻子跑回娘家,知道机密败露,吓得躲在家里不出门,等狐偃处置他。
狐偃知道此事后,并没有怨恨女婿,六月六日狐偃亲自把女婿接回府,并请女儿、女婿坐上席。席间狐偃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民人疾苦,深感我近年做事有锆,贤婿设计杀我,虽事未成,但他是顺民意,为国君,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望贤婿不计仇恨,两相和好。”狐偃并承认了自己气死亲家的错误,请女婿原谅,女婿讨回了公道,不再计较前事。
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从前更加亲连。为记住这一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女儿、女婿团聚一番。此事在晋国传开,百姓争相效仿,也都要在每年这时接回出嫁了的闺女,以应个消仇解怨、免灾驱难的吉利。年长日久,晋国演变成一个探亲待女的节日,流传至今。


走麦罢的传说,是以古晋国历史人物事件为背景,诠释了这一习俗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但溯其真正原因,还在于这一习俗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土壤上。河东地区是全国的主要产麦区,俗话说:“五月芒种收一半,六月芒种不见面”,每当处于农闲阶段,正是探亲访友的最佳时期。女儿、女婿从邻村远道而来,带来自家丰收的喜讯,也带来了对岳父岳母的良好祝福。在此之前,忙完了春播忙夏锄,忙完了夏锄忙夏收,女儿、女婿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望岳父岳母,新麦收割之后,用新麦面蒸上一对半月形“角子馍”,带上其它礼物看望岳父岳母。二人来到后,岳父岳母高兴得不知道怎么招待才好,每顿饭变着花样做,忙得不可开交。“一进门,二上坑,岳父就把小桌放,先敬烟,后倒茶,然后就把好酒拿。”连小姨子也在旁嘟嘟囔囔地说开了风凉话:“妈,您咋对我没有这样好过?偏心眼。”母亲回答:“傻闺女,等你出嫁了,也是一样对待。”岳父岳母招待女儿女婿要做七、八样菜,主食一般是凉面、凉粉、蒸馍等,临走前还要吃只有招待女婿的“油旋”面饼(也称烙饼、烙旋)。“丈母娘见女婿,就像闹窝母鸡。”“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就是很好的比喻。还有一种主食要特别说明,就是摊煎馍,煎饼。用新麦面和成糊糊状,加些花椒叶,咸盐,呈五色,用鏊摊成薄饼,用新麦杆烧火烙熟,成圆形,蘸蒜泥吃。取竞女娲炼五色石补天,鏊顶苍天,鏊像征鳌的脚,立起来可以撑天不塌,并希望自家女儿能像女娲一样精明能干,勤劳奋进。女儿回婆家时,娘家妈还要给女儿带上竹帘、凉席、雨伞、甜瓜、韭菜、新麦馍馍等夏令食物。尤其是不能忘记的是送的新麦馍馍里面要夹点碎肉,蒸就后必须裂开口子,称之为“张口馒头”,象征女儿早给婆家生儿育女,添丁加口。


六月六晒衣服
农历六月六正值盛夏,气温较高,在河东民间人们都要把衣物、皮革、书籍拿到院子里晒一晒,俗称“晒红绿”“晒花红”。俗话说“六月六,晒花红,不怕虫咬,不怕蛀。”因此在河东民间六月六,称晒衣节,曝衣节,晒经日等。
根说,这个节俗最初只是晒衣物,它是从周武王伐纣时兴下来的。
周武王兴兵伐纣时,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武王带领战车三百乘,勇士三千人,兵将四万五千,浩浩荡荡渡过黄河,向纣王的都城朝歌进发。伐纣大军来到朝歌南部牧野,安营扎寨。武王扎在龙岗(今扬岗),大部分兵将还没有安排好,天气突变,狂风暴雨下个不停,兵将们的衣服全部湿透了。这时正值农历六月,空气潮湿,地面炎热,士兵身上穿的麻布衣服开始霉烂。
六月六日,天气放晴,太阳火辣辣的,武王命令将士们翻晒衣服。一声令下,四万五千大军都把湿衣服拿出来晒太阳,武王夫人的衣服在凤岗上一摆出来,五颜六色,一片红红绿绿,分外耀眼。牧野一带的庶民百姓见武王大军晒衣服,也都把衣服拿出来,搭架子,垃绳子,挂的挂,搭的搭,红红绿绿挂满了房前屋后。结果,被太阳一曝晒,一夏天衣服不再霉烂,又避免了虫蛀。从那以后,人们每年的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晒衣服。风俗慢慢流传下来,人们把皮革,书籍也拿出来晒一晒。


而在河东民间关于“晒皮货”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绛县有一任县官叫刘大发,他贪财无厌,每年在征收皇税时总要从中加码揩油。这里是个穷地区,本来皇粮就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来,这样一加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当时,县城有个足智多谋的穷秀才,叫李秀峰,他很有胆识,将县官刘大发告到州府衙门,并略施小计。刘大发怕把事情闹大,怀着侥幸心理在州府大堂只认小错。当时,州府王大人根椐王法律条判他为剥皮之罪,并将刘大发的皮贴到县城外墙上去哂,以安抚民心,警示州辖各处县官。剥皮这天正是六月六,人们为纪念除掉贪官这一喜庆之日,每年的这一天便都把自家的皮货物品拿出来晒一晒,象征哂贪官的皮。不过人们发现经这一天那么一晒,衣物竞然一夏夭不生虫蛆,不返潮。这样,六月六日晒皮货成了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宛署杂记》载六月六:“曝所有衣服,是日朝内亦晒銮驾”而且“各家取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放不坏。
作者:  赵波,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