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南印象:左邑桐乡与闻喜之辩

 晋南道 2022-02-16

左邑桐乡与闻喜之辩


                                                                                        
闻喜县历史悠久,县名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已确定,至今沿用了将近2100余年。改名的原因,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在前往河南偃师(缑氏)巡幸途中,得到降服南越国反贼的喜讯,当时适在桐乡,遂改“左邑桐乡”为闻喜;并设立闻喜县。《汉书》所谓“左邑桐乡”,是指左邑县和桐乡县两个县呢?还是指左邑县下属的桐乡呢?历史文献看法不一,历朝历代的各本闻喜县旧志也各持一端。根据《汉书·地理志》“河东郡”下有左邑、闻喜二县并列,东汉班固注释“秦置”二字。也就是说,汉代河东郡二十四县秦朝就已经设置,左邑、桐乡也不例外。据此可以认定,汉武帝所改“桐乡”,当时便是一县了,而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武帝本纪》说:“左邑,河东郡之县也,桐乡其乡名也。”与班固注释大相径庭。因为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注释自然比唐代颜师古可信,所以杨深秀认为颜师古的注释是错误的。这就是说,西汉时期的闻喜县本是左邑和闻喜县两个县,后来才合二为一。依据《水经注》,左邑县城距古曲沃城不远,就在现今闻喜县县城。而桐乡则应在今闻喜县东镇一带,杨深秀则认为在今闻喜县裴村。以现有资料来看,这一分析是很有道理的。既然左邑是相对于安邑而言,其位置自当与安邑相邻。桐乡既与左邑相邻,自应当在今闻喜县东镇一带。再说桐乡之“桐”由何而来?很可能是董泽之“董”的讹传。裴村地处交通要冲,古为裴(上“非”下“邑”)pei乡侯城,其建设规模也应该较大,作为县治之所,自然是合宜的。


东汉时“省左邑入闻喜”,从此左邑与闻喜县合二为一,一直至今。当时闻喜县的疆域比现在的闻喜县疆域大多了,包括今稷山县的汾河下游以南地区和夏县水头镇、念掌镇(包括原南大里乡)、胡张乡,绛县横水镇、郝庄乡等。一般分析,左邑县并入闻喜县后,闻喜县县城便迁到左邑古城,即今闻喜县城之地。
南北朝时闻喜县城一度移于柏壁。柏壁位于现今新绛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万安镇柏壁关,应在当时闻喜疆域之内。因为县治设于疆外的可能性很小。
隋代闻喜县城移于甘谷,即今闻喜县东镇从隋朝立国到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绛州刺史李宪于秦汉左邑县城旧址创建闻喜县新县城,相距240余年,闻喜县治一直现今的闻喜县东镇。


民国《闻喜县志》载:“夫城郭以御寇也,厅廨以敷治也,堤防以捍患也,桥梁以通阻也。”闻喜古县城于唐代元和十年(即公元815 年)由州刺史李宪创建,城址为原左邑城旧址,至今已有近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此时的闻喜县境域与现在的闻喜县疆域范围已相差不大。其整个城市的建设,都是依据闻喜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顺应地势和方位,其古城南边城墙段顺应涑水河走势,斜曲向而营建。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即公元487年),因建立高凉县(即今:稷山县),遂将汾河下游以南地区至闻喜北塬地区划归稷山县。北魏太和十八年(即公元494年)设立夏县,又将闻喜南部部分地区划归夏县。


作者简介

宋国涛,字:华邦;号:河东。笔名:河东涑水先生。1995年1月生,男,汉,中共党员,退役军人。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山西省闻喜县人。历史地理学学者,《地方志》、《家谱》、《姓氏》研究学者,蒲剧眉户戏迷,书法教育工作者,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工作者。在校求学期间,曾经参加天津市大中小学生书画展赛,荣获二等奖;曾任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学生社团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校团委副书记等职,荣获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共青团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部队服役期间,曾荣获优秀士兵、最美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你若喜欢,为晋南道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