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人生三悟

 昵称45109175 2022-02-16


【所谓成功】

成功似乎是人生的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而成功人士也自然成为大众的标杆,云从龙风从虎,成功人士的周边,也总会有一批人簇拥。而大众,连风云都感受不到,只是在地上望着天上。即便如此,还是要追求成功。曾有一度,成功学遍布全国,书店里到处都是,总结成功经验,传播神话。但是,这些畅谈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神话也多数破灭,无非就是另一种泡沫的表现。

那么,何谓成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义,也都有一个目标。否则,何以不平,何以奋斗,何以日以继夜?其实,多数人的所谓成功,无非就是出人头地。就是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比别人高出一块。在农业社会的熟人环境中,距离近,比较性直接,出人头地尚且有意义。然而,在城市生活的陌生人环境之中,这种比较只是亲戚朋友之间还残存一点意义。当代社会,信息如洪流,放眼全世界,对应世界级的标杆,成功就成为可望不可及的追求了。在中国的环境中,做官,到副部级才算官,其余都是吏。做学问,教授满街走,大师不如狗。做生意,怎么也得到500强。这都是成功,这种成功只是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

另一方面,成功变成一种功利性的追求。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过程比结果更好玩,看看孩子就可以知道,一起玩,一个过程,才是欢乐之源。老人回想青春年华,更多的也是过程,结果也不过是瞬间兴奋。而功利性的成功追求,影响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逼迫着孩子们,努力奋斗,三座大山的压迫很大程度上是所谓成功的压迫。这种成功,心心念念,成为负担,不要也罢。

何以成功?不在于社会的评价,社会评价只是结果的成功而已,根本上是自我的感受,能达到成功的人生。一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小时候兴趣多多,一天三变,什么都喜欢,青年时期,选择多多,不知道该喜欢什么。到了中年,知道了,机会也错过了,只好将就。二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也有的时候,自己被自己的能力所蒙蔽。如果早明白,就能够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个价值,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社会价值,而是自我价值。三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是自己擅长的事,就一定能够做出名堂。老来回想,一生愉快,这才是成功的人生。

然而,这样的人生也是少数,很大程度上看命运。需要有宽松的家庭,有好的环境,有良师益友,有选择和调整的余地。难得四有,所以成功者众,成功的人生寡。命在天,运在己,命注定,运可转。多少高官富豪,都算是社会的成功人士,然而一转运,随即身陷囹圄,想当个百姓而不得。世事变幻,命运蹭蹬,成功与失败不过转瞬之间,那时再感慨人生无常,也无非是自己的选择。

真正的成功是内心的平衡,是创造的快乐,是对亲朋的贡献。伟大的人物才谈得上对社会对历史的贡献,所谓三不朽,是大人物忽悠自己的。中国历史上492个皇帝,留下来的有几个?但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等,终成千古。而在当时,从政治现实来看,致君尧舜上,都希望做官,都想成事,但都是失败者,也正是因为官场的失败,锤炼了大文人。现实评价和历史评价往往是两回事,世人只以成败论英雄,老百姓做此想基本等于受累,甚至找死,莫如开开心心度岁月,从从容容过生活。

【再说焦虑】

焦虑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现象,什么事情难办,会着急,什么事情过不去,更会着急,着急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是焦虑。从虑的层次来说,先是考虑,再是顾虑,而虑到了焦的程度,也算到极端了。焦虑之下,闹心,烦躁,吃不香,睡不好。再发展,就是紧张,形成紧张的工作状态,紧张的生活状态,紧张的人际关系。但是往往事情过去之后,我们才感觉到,实在是不值。

现在,焦虑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人人都急,事事都虑。其实仔细想一想,多数事情都是多余的焦虑。在贫困年代,主要的焦虑是生存性焦虑,吃不饱,穿不暖,好不容易娶个媳妇,家具都要自己打,结果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个年代早就过去了,应当是和乐升平的时代了,为什么还要焦虑,而且焦虑过甚呢?无他,人心不足而已。

粗略看看,现在的焦虑大体上有三类。一是目标性焦虑,眼界开了,生活过得去了,目标自然提升了。官场的追求自然是升官,商场的追求自然是发财,且无止境,为了追求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出卖一切。何时是头,必然焦虑。达不到就希望下一代达到,望子成龙是普遍心态,目标越来越高,甚至高到难以攀登。孩子压力越来越大,反叛也越来越强。二是比较性焦虑,明明日子挺好,但是好日子不好好过,张口闭口就是别人怎么样,凡事都比,都要压人一头。远的比不了,高的比不上,比较的都是周边。比来比去,都是物质性比较,越比越焦虑。三是完美性焦虑,总是追求完美。一句话,要不然我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屁话。领导交办的事,不做行吗?不是自己想不想做的问题。做事情,有诸多掣肘因素,怎么可能做到最好?充其量是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再说了,多数事情只是过程,甚至是过场,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吗?最终的结果还是处在焦虑之中。

这些只是现象,深一层,是有很多人在制造焦虑,煽动焦虑,夸大焦虑,还美其名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其实是他们的商机无限。焦虑形成争抢,投资要抢,本来项目很多,但似乎不抢就错过。买房也要抢,因为看到了升值的前景。学校更要抢,否则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其实人生下来,就不可能在一个起跑线上。然而违反常识的话,往往成为忽悠人的话。

本质上的原因,是我们处在转型社会之中,发展速度快,生活变化快,还来不及反应,新事物就呼啸而来,还来不及适应,又呼啸而去。在一个不从容的过程之中,又是上千年形成的从众心态,焦虑的普遍化也是自然的。如果假以时日,社会稳定了,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当年的焦虑是如何可笑。就像老年人回想年轻时代,既会感到珍贵,也会感到可笑。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都是凡人,过普通的日子,尽可以仰望星空,但不必攀附星空。天才固然有,永远是个别,除非认定自己是天才,或者孩子是小天才,那就走天才的路。即使是做生意,多数人也就是做点小生意,但是,少数人的商场神话,迅速传播,好像人人都可以发大财。无论在哪个领域,成功者永远是少数,而成功者必有过人的一面。只看人前显贵,不看人后受罪,也是普遍心态。摆脱焦虑,过正常的日子,从容一点不好吗?安排点小快乐,享受点小幸福。但如果摆脱不了,打牌也要较劲,喝酒也要不醉不休,永远在比较,永远在追求,就永无好日子。

【自嘲】

前一段去医院做核磁共振,人多,好不容易等到了,护士说要把口罩上的金属丝拆下来,我从来没有注意过金属丝,更不知道怎么拆,问护士,她很不耐烦的拿过去拆掉。之后说,我怎么就能拆?我只好回答,我笨蛋。她笑了,我也笑了。可以理解,人多,都心急,如果我说她态度不好,无非就是吵几句,最后谁也不高兴。

这是一种自嘲。由此想到,自嘲是一种好态度,也是一种好方式。嘲讽别人,是居高临下,甚至是盛气凌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嘲讽别人之人,无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嘲讽。似乎是强者对弱者,也似乎是智者对愚者。到最后,大家躲开,所谓的强变成了弱,无非就是小聪明而已。而自嘲,则是放下身段,从容不迫。难得看到自嘲的人,一旦遇到这样的场景,大家哈哈一笑,都感觉舒服。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自嘲是润滑剂。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自嘲是放松的手段。对自我而言,自嘲是开心的方式,是生活的调侃。

自嘲不是自己看低自己,而是明白,知人之长,知己之短。既有短处,自己认同,也可以拿出来开心。人无完人,更不必去追求当完人,有时会看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累不累?自嘲也不是自己作弄自己,而是幽默,能够自嘲的人,都有幽默感,自己轻松,也能让人放松。中国人最缺乏的大概就是幽默感,习惯于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什么时候都要端着,从儿童教育就开始高大上。我们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就是从自嘲开始,从深层次抓住人心。自嘲是一种心胸,看淡很多事情,也看淡自己,把自己放到真正的位置上,所以才能够有独到之处。自嘲是一种气度,“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济颠和尚游戏人生,郑板桥东倒西歪,都是自嘲,都有大智慧。

自嘲者,人近之;嘲人者,人远之;戏人者,人戏之;自戏者,人喜之。希望生活里多一些温暖,少一点剑拔弩张,更不必从愤青到愤老,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社会欠自己,实际上是自己欠生活。

魏小安,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旅游、酒店研究专家,享有“中国酒店业教父”美誉,现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


 旅游文学的小作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