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孩子为何不能没有小伙伴
2022-02-16 | 阅:  转:  |  分享 
  
孩子为何不能没有小伙伴毫不夸张地说,交友是孩子生存的需要。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在
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同一感”,无法从别人的认可中找到自我,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为了与这种感觉“对抗”,这个人甚至会选
择做一个坏人,或者干脆死人般地活着。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其实很简单,就像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找到认同自已的
友谊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教授还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其中从童年到青春期有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为了
更加简明扼要,我在下面的内容中把婴儿期和幼儿期合并为婴幼儿期,并增加了个成人期。家长只要了解了孩子生命发展的全过程,就会理解为何孩
子需要交朋友。婴幼儿期(0~3岁)这时孩子开始慢慢认人了,因此形成对父母或养护人的信任感;同时,孩子掌握了大量的生活技能,如吃、喝
、拉、撒、跑等自理能力,开始形成自主感。如果家长为了安全或方便护理,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就无法获得良好的自主感。学前期(3~6
岁)孩子开始表现出各种主动探索的行为,如果这些行动受到外界的鼓励和认可,孩子就会形成行为的主动性,这会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主动
、积极的人奠定基础。反之,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信心,更喜欢待在由别人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生活的主动性。学龄期(6~12岁)
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需要学习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这时如果孩子能顺利应对学业,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和自信心;反之,会陷入自卑和
消极。青年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高涨;另一方面,面临着全新的社会要求。孩子需要建立同一感,也就是心理
学上讲的“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别人对自己的感觉相吻合,那么良好的同感就会让孩子感到自信、快乐。这就延伸出青少年
的交友问题,比如我和我的朋友是否穿戴一样?他和我的想法一样吗?我是否被学校里的同学认为是“学霸”?我是否已经进入我在乎的同学的朋友
圈?成人期(18岁及以后)在这个很长的人生阶段里,一个人需要建立起人生的亲密关系,从爱情到亲情,从友情到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人生社
会角色的不断丰富和扩展的体现。从以上各个阶段来看人生的前期,会发现在婴、幼儿期和学前三个阶段,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来获得各项能力的自主
感,建立探索世界的主动性;而到了学龄阶段,孩子白天开始长时间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和集体以完成社会适应性;到了青年期,孩子更需要从同伴
那里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到了成年,需要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当我们把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串联起来看,除了父母的引导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外,社会交往和同伴的影响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某些阶段,这股力量对孩子的影响会大过父母的力量,否则孩子无法建立起
自我同一感,导致在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遇到瓶颈和问题。所以,交友不是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孩子自我成长、自我追求和自
我优化的必需“标配品”。没有了同伴和友情,孩子的社会人设会坍塌,会找不到融入的集体,会没有归属感。
献花(0)
+1
(本文系壬凯远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