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抽屉电影 2022-02-17

2007年上映的好莱坞传记式电影《与狼共存》至今在豆瓣上斩获了8.1的高分。,然而2021年的一部纪录片,6.6分《米沙与狼》却少有人知。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耻辱,真相往往比谎言更加渺小,人们愿意相信一个叫米沙的犹太女孩,在二战期间真的经历过这些离奇的故事,也不愿意自己被谎言蒙蔽了一阵子。

《米沙与狼》是一部纪录片,本片记录的是曾经的美国畅销传记的作者米沙谎造自己的身世的故事,原本被大家信以为真的米沙和狼的故事,最后被揭露出来是臆想和伪造,真相被公布于世,甚至于米沙本人也承认了自己制造了某种假象让自己信以为真,然而虚假的故事仍然在流传,真实的故事却不为人知。

《米沙与狼》揭露出来的真相往往比真相本身更让人伤心,米沙原本是一个经历了二战的犹太小姑娘,但这个特殊的身份对于米沙来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某种特殊的关爱,平淡的米沙在成为被人们追捧的米沙之前,她的生活一直波澜不惊,没有惊心动魄的岁月,同样没有万众瞩目的社会地位。然而当她某一天无意之间给别人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的一个犹太小女孩与狼群相依的故事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或许是突如其来的聚光灯使得米沙迷失了自己,或许是对于名利的渴望冲昏了米沙的头脑,总之,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发生的悄无声息,发生的毫无准备。米沙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年迈的岁月里过了一把明星瘾,而这种瘾显而易见是会上瘾的。

一下子跃升为名人的米沙渐渐的将一个故事中的人物与自己紧密的结合起来了。生活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开始,最终就意味着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进行,最终的结果我们可以预见,但整个过程却太过梦幻。米沙之所以从一个普通的老妇人成长为一个具有着惨痛经历的被人们所同情的犹太受害者,究其原因就是经历,这好比一剂毒药,但服毒之后却能带给自己名利双收,试问,谁能经得住如此诱惑?

陡然而富带给一个人的冲击是致命的,米沙并没有抵御这种冲击的能力,最终,在金钱的冲击之下,米沙彻底的沦陷了。同样沦陷的还有自己残存的良知。

我们通过《米沙与狼》能看到一个谎言被拆穿的故事,同时也能看到一个被人追捧的“真相”为什么会很快成为真相。站在米沙的角度去看,没有人能经得住这种诱惑,而这种诱惑的根源来自于当代人们对于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于纳粹曾经的罪行的厌恶,当这种两情绪结合起来之后,它所蕴含的能量是无穷的,同时也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无法怀疑使得人们的这种共情成为了某种洪水猛兽,甚至于当谈论到犹太人的苦难的时候,任何质疑都是不道德的。不论米沙所讲述的是真是假,关于灾难,总是会轻易的博得人们的同情,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当我们所有人都秉持这种观点的时候,我们真的能让自己做到公正吗?我们真的是同情犹太人的苦难命运吗?好像并不是。当某种声音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主流,任何的质疑都会被看做是一种亵渎。如果我们能客观的抛开米沙的故事的真实性,那么大家就能很快的看到这个故事中的疑点,进而很快的发现原来被我们忽视的“秘密”。但为什么除了本片的“受害者”之外,没有人会在一开始去质疑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故事具有某种政治正确性。

米沙的故事真实与否都不影响自己获得某种关注。即使是这个故事是假的,但就如同片中所言,犹太人的苦难却是真的。这就是一种政治正确。我们无法评价米沙与狼的故事,原因就在于我们无法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公开评论曾经的犹太人。

话语权一旦形成,最终演化为的就是一种集体性失语。即使我们用常理去判断某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很容易,然而一旦这件事情落入了某种话语权体系中,政治真确往往会超越一般的是非对错,这就是目前由西方话语权构筑的全球文化市场中的一种乱象。即使人们知道米沙在撒谎,但却没有人愿意揭开这个谎言,因为找出真相的背后是个人对抗整个西方世界的话语权,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而这种政治不正确的体系,才是构成米沙式的谎言的根基。

说谎是一种性格展现方式,我们可以很单纯的评价米沙的性格特点甚至于人生格言,但我们却无法评判米沙的谎言背后被人们用某种政治正确构筑起来的话语体系。当这样的体系僵化之后,人们还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找到真相吗?看起来似乎很难。人生如戏,演技一旦成型,又岂能很简单的去除出去。米沙看到了这个框架,从而找到了致富红利,那别的人呢?细思极恐。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