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三十、中风(中医)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7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中风(中医)

【治病策略】 

1、基本中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太阳中风:有汗,怕冷,头痛,有点发烧,肌肉有些酸痛,脉浮,桂枝汤。

3、中风项背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痉病中风: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4、湿家中风: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风湿相搏: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6、风湿相搏到关节: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辩证诊断】

1、五脏风寒证状及死候表

肺脏

中风

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腹胀

中寒

吐浊涕

死脏

脉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

肝脏

中风

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嗜甘

中寒

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

死脏

脉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

心脏

中风

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中寒

心中苦如啖蒜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如蛊注,脉浮

死脏

脉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

脾脏

中风

翕翕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短气

中寒

原文缺

死脏

脉浮之大坚,按之如覆盃,状如摇

肾脏

中风

原文缺

中寒

原文缺

死脏

脉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下人尺中

【辩证治则】

1、肺中风,喘,身重或肿,热气上腾到脑部,也会晕眩,有时走路会摔倒,临证用方如小青龙汤

2、心中风:

1中风波及到心脏,风主火,心是火脏,风又是阳邪,两阳相争,所以要翕翕发热。热伤气,所以人不能起黄芪、防风以泄风(师用防己黄芪汤)。

2心悬,想吃但是一吃就吐,胃状热,状火食气,大黄甘草汤降逆。

3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

3、脾中风:

1脾藏主湿,风中肌肉,内应于脾,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

2腹为足太阴部分,风中脾藏,里湿应之,风湿相搏,故腹中烦重。风淫于上,吸水湿上行,肺气为之阻塞,故皮目瞤瞤而短气。此证湿邪不流关节而入于里,轻则为风湿,重则为风水。风邪吸于上,则湿邪壅于腹部而不行,非去其上之所吸,则下部之壅湿不去,越婢加术汤

4、肾中风

1肾中风,踞而腰痛

2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疗,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鬚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疗。

5、寸口脉,轻按而得缓脉,缓则为虚,失血之候,中风之兆也。非伤寒之中风,乃手足瘫痪不仁之中风也。

1轻者:邪自外中于经脉,则身痒而发隐疹。隐疹者,隐隐而发之疹也。即谓之风疹,俗称“荨麻疹”者也。此乃轻者,发散可愈。

2甚者:不仅卫荣虚损,心气亦不足者,则病邪陷内中脏,发为胸满短气危急之证,风引汤风引汤,除热瘫痫,邪风入内,致胸满短气,则热从内生,甚则手足瘈疭。其证休作有时,即所谓瘫痫。瘫乃瘫痪之谓,痫乃病之间发也。

6、肺中风:

1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2如不治,身疼,发热,日晡所剧,麻杏薏甘汤: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3再不治,表阳日痹,寒水陷于皮中,乃变为一身悉肿之风水,越婢汤: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4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

7、肝中风:

1肝为藏血之藏,而主一身之筋节,所谓中风者,亦血虚生风之类。

2肝藏血虚,则风动于上而头目瞤 ,此证仲师无方治,当用熟地以补血,潞参以补气,重用龙骨、牡蛎以镇之,其效至速,万不可疏风破气。

3结于胁下,两胁痛,行常伛,则血弱气尽,小柴胡汤

4风胜则燥,燥气薄于脾藏则腹痛,食甘稍缓,故令人嗜甘,此「先予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之证也。

5风燥而血不养筋,故两臂不举,血虚于下,风胜于上,故舌本燥(《内经》肝中于风,嗌干)。风胜而气郁,故善太息。

6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

8、(1风寒而喘者:

A、无里热、无里寒,是麻黄汤证。

B、有里热,大青龙汤

C、有里寒,小青龙汤

(2)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3)喘而汗出者、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4)汗出而喘,无大热、无下利,麻杏石甘汤

(5)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证。

9


中风

伤寒

太阳

恶风

恶寒

阳明

能食

不能食

太阴

四肢烦

四肢温

少阳

伤寒、中风互称

少阴厥阴

无未愈症鉴别

【辩证比较】

1、风寒发汗有五法(不同病位):

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

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

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

大青龙汤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

小青龙汤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

【经典回顾 

太阳中风: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肋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6、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7、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其它五经中风:

1、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2、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3、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差,病过十日,外不解,脉续弦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5、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6、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

五脏中风:

1、黄帝曰:五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2、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3、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

4、(1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2)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3)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4)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5)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6)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䐜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7)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8)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9)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5、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6、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两臂不举,舌本燥,令人嗜甘。

7、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8、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9、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

10、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11、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12、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13、然∶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14、(肺)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15、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妇人中风:

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2、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4、产后中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5、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其它: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2、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3、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4、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

5、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