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相胜,六气相复,胜至则复,各有所治。治诸胜复,原则何在?对立统一,归其所宗,治之大体。 先附录原文如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耎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胜复之治,其治其佐,错综复杂,各有所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讲:“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岐伯作为智者,异中察同,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从个性上升到共性、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提出了六气胜复之际的辨证施治大原则。 不仅“治诸胜复”适合此“治之大体”,前面在泉淫胜、司天淫胜、六气邪胜等也适合此治之大体。毕竟,这是岐伯在论辨证施治时的阶段性总结。 附简表如下:
岐伯在《至真要大论》开篇时曾讲过:“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厚薄,性用有燥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深浅,此之谓也。” 六气六节六化分治,司天、在泉、居间,各有其时其位。司岁备物,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气在泉、司天、居间各有所淫胜,六气之间又有胜复之争。六气不平不和而致民病,辨证施治,此起彼伏,各有取舍。 现在到了异中察同、由感性到理性地进行系统总结的时候了。 我们将岐伯这个“治之大体”理论总结从四个层面展开精读详释。 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一年有四季,四季有温凉,冬寒夏热,春温秋清。六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司岁备物,药有寒、热、温、凉等四气之性。 民生天地间则病寒热温清,病则求治,辩证施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1. 寒者热之 ①寒者。寒有气候冷寒、民病寒证、药性为寒等诸义。因为岐伯这里讲的是医工治诸胜复、治之大体之“治”,所以这里的“寒”应是特指的“寒证”之寒,“寒者”是“民的寒证之病者”的简语。同理,下面“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中的热者、温者、清者也皆都是特指的病证。 ②热之。此为施治之法,是“以热治之”的简语。因为前面各种辨证施治都是药物之治,并未涉及艾灸针砭之术,故这里的“热之”应是特指药性为热者,亦即“以药性为热者对治之”的简语。同理,下面“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中的寒之、清之、温之也皆都是特指的药性。 ③寒者热之。简言之,寒证当以性热之药对治之。例如,肺恶寒,肺苦于寒,当急食性热之药对治之。 2. 热者寒之 热证当以性寒之药对治之。例如,心恶热,心苦于热,当急食性寒药物对治之。 3. 温者清之 温证当以性凉之药对治之。清即凉。 4. 清者温之。 凉证当以性温之药对治之。清即凉。 二、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者”,为病症;“……之”,为治法。 1. 散者收之 气机缓散者,当治以收敛之药。例如,心苦缓,当急食酸以收之。 2. 抑者散之 气机抑郁者,当治以发散之药。例如,肝欲散,当急食辛以散之。 3. 燥者润之(湿者燥之) 气机干燥者,当治以滋润之药。例如,肾恶燥,肾苦燥,当急食辛以润之。反之,润而过湿,当治以燥干之药,例如,脾恶湿,脾苦湿,当急食苦以燥之。 4. 急者缓之 筋脉拘急者,当治以弛缓之药。例如,肝恶风,肝苦急,当急食甘以缓之。 三、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者”,为病症;“……之”,为治法。 1. 坚者耎之。耎通软。 气机刚坚者,当治以能软之药。例如,心欲软,当急食咸以耎之。 2. 脆者坚之 气机软脆者,当治以能坚之药。例如,肾欲坚,当急食苦以坚之。 3. 衰者补之 气机衰弱者,当治以补益之药。例如,肝欲散,气散而虚,以辛补之;心欲软,气软而虚,以辛补之;脾欲缓,气缓而虚,以甘补之;肺欲收,气收而虚,以酸补之;肾欲坚,气坚而虚,以苦补之。 4. 强者泻之 气机刚强者,当治以泻泄之药。例如,肝欲散,以酸泻之;心欲软,以甘泻之;脾欲缓,以苦泻之;肺欲收,以辛泻之;肾欲坚,以咸泻之。 四、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治诸胜复之气,以平为期,为故而止。 1. 各安其气 “各”代指五脏六腑各种胜复之气;“安”意指气机安定,恢复如初。 五脏六腑诸胜复之气,皆有所治,气机安定如故。 2. 必清必静 五脏六腑诸气气机安定,亦无偏胜邪胜之后患,五脏六腑遂运化自如,身体自然清净安定。 3. 病气衰去 病气,指五脏六腑各种偏胜邪胜之气;衰去,通过辨证施治,各种偏胜邪胜之气得以衰退减弱乃至祛除。 4. 归其所宗 病气衰去,则五脏六腑正气各归其经,无气息紊乱之患。营卫、血气、津液、经筋等皆恢复正常,各归其宗。 5. 治之大体。 正者正治,以平为期,为故而止,此为治诸胜复之气的辨证施治大原则。 岐伯在论述完胜复之后,黄帝又有了新问题——气之上下何谓也? 说来话长,明日再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