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是我经常看到的问题。 确切地说,我深深地感到题主仅仅将“教育”局限在了“认知教育”,即什么时候教识字、算术等。 但“教育”明显比认知教育范围广阔许多。 认知教育主要是知识类的,偏向于智力; “教育”还包括情感、价值观等等非智力因素。 虽然我国尚未出台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但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学前儿童五大发展领域:身体健康、社会情感、科学数学、语言认知、艺术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总体而言,6岁以前的学前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教育重点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更加基础的习惯、性格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未来学业成就如何,是否能良好适应社会,都与6岁前的教育息息相关。 如果说人生是一辆列车,那么6岁前是否能锻炼强劲的引擎,磨练引擎的耐磨性能,将直接决定以后能走多远、多稳。 记住,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短跑,不要用一时得失来评价孩子。 从上面这个意义而言,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从结婚就开始影响了。 因为这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微观环境。 人类生态学家布伦分布伦纳的生态理论认为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就是微观环境——家庭环境。 因此,如果你真是对子女负责,就应当慎重考虑结婚,慎重选择结婚对象。 犹豫要不要和某人结婚,就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自己到底是否希望未来的孩子像TA一样。” ![]() 我始终坚持,生孩子的原因只能而且绝对仅能是因为“爱孩子”。 因为爱,你会不辞辛苦,不惧艰辛。 一切的付出,都会让你“我愿意”。 但凡掺杂了任何其他原因的生孩子,都让“爱”掺杂杂质: 比如因为老大是女儿,一定要拼个二胎儿子; 我总坚信这样的生养暗含了对大女儿的不公平,儿子出生以后总会让大女儿受到不经意的委屈;这个儿子因为继承了全家的厚望,成长路上一定免不了的被过度关注,这对TA的成长是否有利? ![]() 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早就论述过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那么假如你知道孩子未来生活不如意,你是否还会选择给予TA生命?这难道不值得本着负责的态度慎重考虑么? 比如因为夫妻关系不和,一定要生个孩子缓和夫妻感情; 情感也是一种资源,在不幸福的感情中消耗太多,就会少许多精力给正确的值得的人和事。父母感情不和睦,看似相敬如宾,实际冷若冰霜,这样会对孩子未来的婚恋观和幸福造成什么影响,没有人说得清,但我相信一定不是好影响。 生孩子,只能是因为爱孩子。 热爱,才能产生幸福。 ![]() 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会影响态度。 许多没有做好生育准备的父母即使最先没有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也会渐渐在养育过程中与孩子积累起深厚的亲子感情,开始爱孩子。 因为养育所以爱。 所以,即使你不是因为爱而生孩子,也要用自己的爱去养育TA,尽力弥补TA不是因为爱而出生的先天遗憾。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你决定要生养那个肚中的小生命,都应该有意识地胎教。 不管是因为胎教能真地促进孩子智力发育, 还是因为凡是有兴致有恒心胎教的母亲都不缺乏教育素养; 凡是可能对宝宝好的事情,母亲们都会认为聊胜于无。 仅是这种心理安慰的满足感,也十分符合中医倡导的“外感内获”——母亲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直接影响肚子内胎宝宝的孕育环境。 ![]() 宝宝出生以后,真真正正的教育开始了。 你第一眼看见TA的时候,你希望TA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你希望TA拥有怎样的幸福? 请你在未来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回顾自己的初心。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