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小约稿

 王志安的原创馆 2022-02-17

前些天接到一本权威书法杂志的小约稿,要求字数500-1000,就简单表述一下,很多东西没有再展开。小文如下:

很荣幸能取得参加本次中国书协主办的“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代书法创作”展览活动的资格。

本次的活动要求非常有意思,每个作者除了必要的临帖作品之外,还需提交一件以自作诗词文章为创作内容的作品,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破天荒的举措。

当代书法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但正是这样的情形却也反而弱化了它某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它的文本内涵、日常实用、思想生发、情绪宣泄等等,在现代的书法创作中几乎无迹可寻。    

古代书法一直是文人雅士的所谓“余事”,更有“书法自古为文人末技”的感慨,我个人觉得其实不必执著于此,更不要因此而自轻自贱。古人的一些言辞必须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不然“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就很难去说清楚了。或许我们还可以大胆地下一个结论,古人挂在嘴边越不屑的说不定在心中占有的位置越重要。

书法的学习往往是要“往后看”的,取法乎上谁都会讲,如果没有深自砥砺,笃定前行,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巨著篇章中不断地学习以滋养,书法的道路也必定举步维艰。技法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去完备,熟能生巧,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依托,“钝学累功,不妨精熟”,古人早已看得透彻。正如武侠小说里谈到的花哨的剑招还需得有深厚的内力做支撑,底子不厚,耍几下就难以为继、力不所逮,终是末流。

然而时代在不断地变革中发展前行,如今我们早已没有了古时的语境,从小学读书开始接受的教育也已经完全不同,白话文、简化字无疑对书法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很严重的阻碍。若能胸中有万卷诗书,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自然是再好不过,但如此这般又真的有几人?我这次的创作作品是一篇现代散文诗,不得不承认白话文与书法很难做到圆融,像极了把民间山歌内容用美声来演唱一样,总透着些许诡异,那满篇的“的”又近似于楚辞中的“兮”一样让你无可奈何。我忝列中国书协国学班的成员,平时也有做一些格律诗文,这次没有硬上,是因为觉得写得确实还不够好。

“艺文兼备”一直是我辈追求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

                          福建王志安

                          2019/5/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