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蒙原马铃薯 2022-02-17
图片

燕麦主要叶病有茎锈病、叶锈病、大麦黄矮病毒和燕麦壳针孢叶斑病等,它们的严重程度随季节而变化。许多疾病会造成严重的直接损害,主要是饲料产量下降,或由于损害产品质量而造成间接损害。燕麦叶片病害影响籽粒产量和品质,降低干草的品质特性,如颜色和消化率。其他疾病,如麦角菌,可在谷物中产生毒素,使它们不适合动物或人类食用。本文的目的是介绍燕麦的主要病害,重点介绍了这些病害的特点、发生规律和最常见的控制措施。

01

图片

冠(叶)锈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燕麦冠锈病和小麦、大麦、黑麦的叶锈病相似,有时也被称为燕麦叶锈病。冠锈病是一种双宿主锈病,鼠李属植物为转主寄主。冠锈病造成的损失在年际之间会有差异,发生严重的年份,产量损失多达30%。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其他地上器官,夏孢子堆叶两面生,初为黄色、呈褐色孢斑,而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橘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堆。严重时,病斑汇合至病叶枯死。生长后期,衰老叶片背面出现黑褐色稍隆起的病斑(冬孢子堆)。

发生规律:病菌以夏孢子在病残组织上越冬,或在温暖地区以菌丝体和夏孢子在生长中的植株上越冬。次年,夏孢子重复发生和侵染新株。冬孢子不易萌发,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各种逆境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02

图片

茎(秆)锈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细长的红褐色疱子堆,见于茎部,也见于叶片和头部。孢子堆中的粉状孢子团块容易脱落。植株地上部分均可侵染,而以茎秆和叶鞘发生最重。病部出现较大的长圆形孢斑,以后此处的寄主表皮破裂,露出粉末状孢子堆,初为黄褐色,即夏孢子堆。后期出现黑褐色、近黑色,粉末状冬孢子堆。茎锈病的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发病适温为19-25℃
发生规律

茎锈菌是转主寄主真菌,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生长季内,夏孢子堆不断产生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发生侵染。生长季后期产生冬孢子越冬。翌年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转主寄主小檗属和十大功劳属植物,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返回侵染禾本科而完成整个生活史。但是,对禾本科秆锈病的流行来说,不必一定要有转主寄主的存在和参与。春季,由季风从冬季温暖的地区传来夏孢子,就可以发生侵染,并造成流行。但是在转主寄主上发生的有性过程,无疑也产生许多新的病原菌变种或小种,使抗病的寄主类型丧失抗性,从而增加了抗病育种和防治工作的难度。

夜间气温16-22℃,植株表面有液态水膜时,最适宜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秆锈菌在潜育期内最适日间温度为24-30℃,多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季节流行。降雨、结露频繁时,或灌溉的草地上,茎锈病常发生较重。

03

图片

条锈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症状

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夏孢子堆小型,鲜黄色,不穿透叶片,沿叶脉排列成虚线状,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粉末状夏孢子堆。冬孢子堆主要生于叶背面,近黑色,表皮不破裂,性状与排列形式类似夏孢子堆。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阶段对寄主反复侵染。侵入适温为9-13℃,潜育适温13-16℃。此病由于发生适温较低,故多于生育中前期开始流行。在高寒地区及我国北方分布较广,夏孢子在北纬50℃以南均可越冬。

锈病防治方法

病只在寄主植物的活细胞上发生,不能依赖腐烂的作物残茬生存。

1) 选育和利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种;

2) 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根据土壤分析结果,进行配方施肥。务求土壤中磷、钾元素有足够水平,不宜过施速效氮肥。播前精细整地,使地块平整,避免低洼。及时排涝,防止植株表面经常存在液态水。

3) 清除病株残茬,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较重地块应及时或提早刈割,以减少菌源,并且不宜留种。割草时尽可能降低留茬高度,减少病原菌残留。

4) 药剂防治:可使用下列药剂进行喷药防治,如:萎锈灵、粉锈宁、羟锈宁、立克秀、代森锰锌、硫酸钾、代森锌、百菌清、吡锈灵、叶锈敌、麦锈灵、甲基托布津、特普唑等进行拌种或者喷雾,一般每7-14天施药一次。


04

图片

大麦黄矮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大麦黄矮病毒是一种独特的植物病原体,能感染超过150种禾本科植物,包括大麦、玉米、燕麦、水稻和小麦在内的谷物作物,一旦被其感染,多出现全株矮化,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不抽穗或穗发育不良。叶片黄化或发红,多由叶尖或叶缘开始,有些寄主叶上出现条斑,病叶变硬、变厚等。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灭蚜防病: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的800倍液喷雾,或用2.5%敌杀死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的4000倍液喷雾。

05

图片

黑穗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

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

发生规律

黑穗病通过种子和土壤传病,主要是土壤传染,冬孢子可在土内存活3年左右,与种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并配合产生双核的侵染菌丝,之后侵入幼苗的芽鞘、胚轴或胚根,侵入生长点,随寄主生长发育,最后进入穗部形成冬孢子。

病菌萌发温度为15-36℃,适温28-36℃。土壤水分充足时发病轻,土壤含水量为18-20%5cm深处土温15℃上下时,最有利侵染。若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出苗缓慢则发病重。连作地块发病重,不同品种的敏感性不同。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实行轮作:深耕,不用带残茬组织的粪肥做基肥,以减少土壤中侵染来源。

3) 精细整地:保持墒情良好,适期播种,避免深播,播后及时镇压,力求出苗迅速。

4) 及时剪除病穗,带出田间深埋:必须在未散出黑粉时进行,并从病株基部刈割。

5) 种子处理:用20%萎锈灵乳油0.5kg加水2.5kg,拌种子35-40kg,堆在塑料薄膜上,并覆以塑料薄膜(或装入塑料袋内),闷种4小时,稍晾晒,即可播种。防病效果良好。也可用50%多菌灵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的0.7%)。也可用克菌丹或菲醌拌种,并可兼治其他黑穗病。

06

图片

壳针孢叶斑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壳针孢叶斑病是一类常见的斑枯病,叶片由尖端开始枯干,产生细小的条斑,逐渐向下扩展。病斑灰色至褐色,尔后褪色呈浅黄褐色。病斑上后期出现小的褐色或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

发生规律

此病害多发生于早春和秋末冷凉、潮湿气候。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株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在凉爽、多雨时,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滴或农机具传到健叶上,需在水膜中萌发。常由刈后伤口侵入叶片。1-2周内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

防治方法

1) 合理的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适时施用化肥,保证一定的营养水平,谨慎使用生长调节剂。

2) 化学防治:可使用氯苯嗪或放线酮、克菌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等药剂加以预防和控制。

07

图片

白粉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受害叶片上先出现1-2mm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褪绿斑点,以叶面较多,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的绒絮状霉斑。初白色,后污白色、灰褐色。霉层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后期霉层中出现黄色、橙色或褐色颗粒(闭囊壳),随病情发展,叶片变黄,早枯死亡。一般老叶较新叶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成灰白色,像撒了一层白粉,故得名白粉病。该病通常春、秋季发生严重,草地受到极度干旱胁迫时,白粉病为害加重。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中的子囊在病株上越冬,也能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闭囊壳成熟,散射出子囊孢子,越冬菌丝体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在牧草和草坪田间多次再侵染。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夏。秋季随气温下降,牧草和草坪白粉病病叶又复增多,形成又一发病高峰。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短,只能存活3-6天,但很容易萌发。孢子萌发时对温度要求较严格,适温为17-20℃1-30℃均可萌发),25℃以上病害发生发展受到抑制;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相对湿度0-100%范围内都能萌发(湿度越高越好,但在水滴内不能萌发)。北方地区因气温较低、降雨偏少,因而发病的程度和频率相对南方较重。另外,氮肥施用过多,遮荫,植株密度过大、管理和灌水不当均为发病的重要诱因。

防治方法

1) 选择抗病品种

2) 加强科学管理:均衡施肥,在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天气来临之前或期间要减少施肥。适量增施磷钾肥,有利控制病情,控制播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3) 清除枯草层和病残体,减少菌源量:枯草残草要及时清除,保持草地的清洁卫生,冬季在适当地区,在条件许可时可轻度焚烧草地,减少越冬菌量。

4) 药剂防治:

药物拌种:可用粉锈宁、羟锈宁、立克秀、特普唑等药剂拌种。

喷雾:在历年发病较重的地区应在春季发病初期喷施药剂。药剂科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12.5%特普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多菌灵500倍液及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

08

图片

丝核菌立枯病(褐枯病

图片

图片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和叶鞘,引起苗枯、叶腐、根腐、茎基腐。为害严重时,根部和根颈部也可变褐腐烂。通常叶片及叶鞘上出现梭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长1-4cm,初期呈水渍状,后期病斑中心枯白,边缘红褐色。严重时病原菌可侵入茎秆,病斑绕茎秆一周,造成茎秆及颈基部变褐腐烂,病株枯死。在潮湿条件下,叶片和叶鞘病部有稀疏的褐色菌丝。干燥时,病部有黑褐色菌核形成,易脱落。

此外,立枯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早期只要有几片叶或几株草受害,若不及时防治,一旦条件适合,病害就会很快扩展蔓延,造成大片牧草受害死亡,形成凸斑。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或病残体上度过不良环境,也可以在枯草层上腐生存活。菌核有较强的耐高、低温能力。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40℃,最适温度28℃。但最适的侵染和发病温度21-32℃,当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菌核开始大量萌发,菌丝开始生长。在低温、牧草和草坪长势良好时,只引起局部侵染,不会严重损害植株。但当白天气温升至30℃,夜间气温不低于20℃,该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 选用耐病品种;

2)合理的栽培管理:在高温高湿天气来临之前要减少施肥,最好不施或少施氮肥,可适量增施磷钾肥,有利控制病情;

3) 改善草地通风透光条件;

4)清除枯草层和病残体;

5)药剂防治:提倡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用甲基立枯灵、五氯硝基苯、灭霉灵、粉锈宁等药剂拌种或用种子包衣剂拌种时按照种子重量的0.2%-0.4%即200-400g/100公斤种子用药;或选用杀毒矾、灭霉灵、甲基立枯灵、五氯硝基苯、敌克松等进行土壤处理。

控制初期病情是药剂防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在症状明显显现前,即病原菌大量侵染前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病害。如果出现明显症状,且天气又持续高温潮湿,此时无论用什么药剂,效果都不会很好,尤其是保护剂。

据研究,粉锈宁和瑞毒霉混用可有效防止该病,而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混用在发病前期效果较好,后期效果较差。多抗霉素和百菌清交替使用在发病后期表现出较好的防止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