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一支花】
[迦叶]释迦弟子以迦叶名者五,其中摩诃迦叶波称大迦叶,中土禅宗尊为第一代祖师。
[浮屠]亦作“浮屠”,梵语音译,即佛陀,亦可指和尚,亦可指佛塔。
[不动如如]《金刚经》第三十二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佛家语,常在。真如:佛教语,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
[梵王宫]本指大梵王的宫殿,泛指佛寺。
[香积厨]僧家的厨房。
[兔起乌沉]月升日落。
[马鸣]马鸣菩萨,中天竺人,禅宗尊为天竺第十二祖。
[龙树]龙树菩萨,南天竺人,在印度佛教史被誉为“第二代释迦”,汉传佛教中称之为“八宗共祖”。
【梁州第七】
[度幽庭二句]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沙上凫雏]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拍手吆呼句]唐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说梦句]见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痴人说梦,梦中说梦”条。
[陈孺子句]《后汉书·陈蕃传》:“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杜工部句]唐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石道士句]宋曾慥《类说·石道士诗》:“有石道士诗云:'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后刺史入观中,怒其不扫治庭宇,挞之。此辱先见前诗意也。乃投刺史云:'春来不是人慵扫,为惜苍苔衬落花。’刺史悔焉,召饮。复有诗曰:'敲开败箨露新竹,拾上落花装旧枝。’”
[铁帚二句]取疯僧扫秦故事。昆曲有《东窗事犯·扫秦》。
【九转货郎儿·一转】
[燃灯上古]燃灯佛,过去世诸佛之一。《大智度论》卷九:“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旧名锭光佛。”
[真言句]《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城诸句]《魏书·李谧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利锁名缰]宋柳永《夏云峰》:“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的卢]额有白斑之马。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晋书·庾亮传》。
【二转】
[二十八祖诸句]达摩,亦作“达磨”,波斯僧,一说天竺僧,本名菩提多罗。南朝梁普通年间入中国,梁武帝迎至金陵。帝问:“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摩曰:“并无功德。”帝不领悟,达摩知机不契。遂潜回江北,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而化。禅宗称其为教外别传二十八代祖师,中土初祖。龃龉,不相投合,抵触。
[一苇横江]宋释绍昙《达磨赞》:“一苇横江,九年面壁。”按,一苇盖借指小舟。《诗·河广》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老骚胡]即“老臊头”。《五灯会元·青原下四世·龙潭信禅师法嗣·鼎州徳山宣鉴禅师》:“'這裏無祖無佛,達磨是老臊頭,釋迦老子是乾屎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
[一花五叶]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谓其下分五派,曰“五叶”。《景德传灯录》:“一花开五叶,结果成自然。”
[西来何故]禅宗每以“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为话头。见《五灯会元》等书。
[木樨香句]《武林梵志》:“黄庭坚……谪涪州别驾,尝参黄龙庵晦堂,语次举孔子'吾无隠乎尔’,请公诠释,累言俱不当意。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闻木犀香乎?’曰:'闻。’晦堂曰:'吾无隠乎尔。’公欣然领解。”事亦见《五灯会元》诸书。
【三转】
[传灯灭度]传灯:佛家谓佛法如明灯,故以之喻传法。灭度: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即涅槃之义。亦指僧人圆寂。
[传衣五祖]传衣:亦谓传法。五祖:弘忍,中土禅宗五祖。
[三转诸句]事亦见《六祖坛经》各章:“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惠能闻说……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神秀作偈成已……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慧能后至曹溪。”獦獠: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泛指南方人。
[本姓卢]《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
【四转】
[怀让]《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即马祖也)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
[梅子新熟]《五灯会元·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师(按,法常)曰:'大师(按,马祖道一)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秖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
[西江满腹]《五灯会元·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襄州居士庞蕴……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
[德山棒]《五灯会元·青原下四世·龙潭信禅师法嗣·鼎州徳山宣鉴禅师》:“(师)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临济喝]《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黄檗运禅师法嗣·镇州临济义玄禅师》:“师谓僧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寳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㑹?’僧拟议,师便喝。”
[云门饼]《五灯会元·青原下六世·雪峯存禅师法嗣·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上堂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遂举起手曰:'观世音菩萨将钱买餬饼。’放下手曰:'元来只是馒头。’”
[赵州荼]《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荼:《韵会·荼》:“荼,《说文》:苦荼也。从艹,余声。徐曰:即今茶茗也。”《韵会·茶》:“茶,茗也。本作荼。《尔雅》“槚苦荼”注:树似栀子,冬生叶,可煑作羮饮……使人不睡……陆羽《茶经》: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宋王楙《野客丛书》:“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非一端也……惟荼槚之荼即今之茶也。”
[斩断狸奴]《五灯会元·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狸奴:猫。
[按下葫芦]《五灯会元·谷隐聪禅师法嗣·润州金山昙颍达观禅师》:“师曰:'更有方圆在上堂诸方钩又曲,饵又香,奔凑犹如抱蜂王。因圣这里钩又直,饵又无,犹如水底捺葫芦。’”《五灯会元·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袁州杨岐方会禅师》:“长老乃曰:'更有问话者么,试出来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甚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决择,莫背地里似水底按葫芦。’”
[勇金鳞句]《五灯会元·青原下七世·云门偃禅师法嗣·金陵奉先深禅师》:“师同明和尚到淮河,见人牵网,有鱼从网透出。师曰:'明兄,俊哉!一似个衲僧相似。’明曰:'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师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中夜方省。”罟,网。
[一地柏子庭下树]《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栢树子。’”宋蔡襄《寄题处州朱山人幽居》:“禅心庭下树,仙诀枕中书。”
[灌顶醍醐]醍醐,从酥酪中提制的油,佛教用以喻一乘教义。《大般涅槃经》:“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阿耨多罗]梵语音译,意为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
[法乳]佛教语,比喻佛法,谓佛法如乳汁哺育众生。《涅槃经·如来性品》:“饮我法乳,长养法身。”
【五转】
[蝴蝶句]《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足:《韵学骊珠》:“足,则沃切。北叶祖。”
[麒麟句]《春秋左传注疏》:“《经》: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絶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金身句]《后汉书·西域传》:“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像焉。”
[白马]《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而来,因以为名。”
[自了句]自了,只顾自己,只解决自己的问题。佛教谓只知自修,不知度人者为“自了汉”。《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洪州黄檗希运禅师》:“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乃偕行属。涧水暴涨,捐笠植杖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兄要渡自渡。’彼即褰衣蹑波,若履平地。回顾曰:'渡来,渡来。’师曰:'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言讫不见。”宋陈与义《送善相僧超然归庐山》:“鼠目向来吾自了,龟肠从与世相违。”二句谓彼时小乘佛法唯求自度,不知普度众生。
[雁塔] 《唐会要》:“慈恩寺在晋昌坊,隋无漏废寺。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正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寺内浮图,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
[密教句]大乘佛教后期的一派,相对于“显教”而言。唐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中国。自称受于法身佛大日如来亲证的秘密法门和真实言教。仪轨严格复杂,须由上师秘密传授,才能修行。主要修法是通过“三密相应”(结印、持咒、观想)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乃至“即身成佛”。流行于西藏等地,称“藏密”。传入日本者,一般称为“真言宗”。
[反哺]乌雏长成,衔食喂养其母。后比喻报答亲恩。晋成公绥《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魔障]佛教语,为梵文音义双译词。修身的障碍。
[我佛苏]《旧唐书·姚崇宋璟传》:“且佛者,觉也。在乎方寸,假有万像之广,不出五蕴之中。”宋晁逈《法藏碎金録》卷十:“一念觉了,此乃菩提之本;初一念止息,此乃涅槃之权舆。始毫末而成大树,由跬步而遵长途。茍有动天之异,何愧移山之愚。匹夫之志犹不可夺,而况大士之心乎?”元郝经《续后汉书·佛》:“其法以觉悟不昧、不染尘障为主,故谓之佛。佛者,觉也。”
[皮囊]皮袋,佛教比喻人的躯体。
[野狐]《五灯会元·南岳下二世·马祖一禅师法嗣·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
【六转】
[十年二句]唐贺知章《董孝子黯复仇》:“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见鄞县张寿鏞刻《四明丛书》第一集中《贺祕监集》。)
【七转】
[舍利子]舍利,梵语,意译“身骨”。《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舎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
[恒河沙数]佛经比喻数量多,如恒河之沙,无法计算。《金刚经》:“以七宝满尔恒河沙数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
[烦恼海]佛教语,谓烦恼既深且广如大海。明徐元太《喻林》卷十五:“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诸烦恼海如微烟障。(《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壊不灭经行二》)”
[制毒龙]《大智度论》卷十四谓佛本身曾作大力毒龙,众生受害。受戒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食身,以至身枯命终,后卒成佛。佛教以毒龙比喻妄心。唐王维《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摩尼珠]宝珠。晋法显《佛国记》:“(师子国)多出珍宝珠玑,有出摩尼珠地,方可十里。”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元顾瑛《金粟冢中秋日燕集》:“又若摩尼珠,跃出骊龙湫。”
[无相劫指、般若掌]此皆金庸《天龙八部》所撰少林武功名。
[灵枢]对中央枢要的美称。也指神机,灵巧机变的谋略。又为古代论述针灸的医术。
[金刚杵]原为古印度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降魔法器。《法苑珠林》卷九:“于是帝释现身,乃有千眼,执金刚杵,头出烟焰。修罗见之乃退败。”
[九品莲]九品莲台,佛教净土宗认为修行完满者死后可往西方极乐世界,身坐莲花台座。因各人生前修行深浅不同,所坐莲台有九等之别。九品莲台为最高等。九品莲池,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九品莲台的所在地,指化生境界。
[微尘]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大毗罗沙论》卷一三六:“此七极尘,成一微尘。”
【八转】
[不周句]《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六道句]六道,佛教语,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为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
[宝符]宝玺和符命。《新唐书·肃宗纪》:“乾元元年正月戊寅,上皇天帝御宣政殿,授皇帝传国受命宝符,册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天地蔑群刍]《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儿孙]谓慕容复。
[跏趺]结跏趺坐的略称,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无量寿经》:“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
[一朵婆罗华数句]《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后以拈花微笑比喻彻悟禅理。胡卢,笑貌。
[波罗蜜]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悭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于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推背图]图谶之书。宋岳珂《桯史·艺祖禁谶书》:“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
【九转】
[块金砾珠]唐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沤影]《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沤,水泡。
[娑罗]《大般涅槃经》:“一时佛在拘施郡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二月十五日大觉世尊将欲涅槃。”
[八万四法门开]八万四千,言极多。法门,佛教语,指修行者入道之门径。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我闻竺乾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惠。戒生定,定生惠,惠生八万四千法门。是三者迭为用。”
[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因八部以天、龙二部居首,故曰天龙八部。佛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
[阇黎]也作“阇梨”,梵语音译“阿阇梨”的略称,指教育僧徒的规范师、高僧,泛指僧人。
[性流习瀑]马一浮联语:“习气成瀑流,人命在呼吸;闲名今以谢,圣谛亦不为。”
[末法当途]末法:佛教语,指佛法的衰微时期。《隋书·经籍志四》:“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当途:掌权。《韩非子·孤愤》:“当途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
[铺地黄金]传说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园中树木,故园以二人名字命名,称“祇树给孤独园”。供养:佛教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佛法僧)为供养,並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为法供养。供养后泛指礼佛,或施舍僧人、斋僧。
[氍毹]毛织的毯子,旧时演戏多铺在台上使用,因借指舞台。明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令唐明皇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哪得如许光怪耶!”
[青蛾皓齿伐身斧]蛾,蛾眉的省语。青蛾皓齿借指美女。汉枚乘《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
[黄汤白肉]黄汤:黄酒,多为骂人喝酒时所说。白肉:宋代指砧压去油之肉,亦泛指熟猪肉。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又有误名之者,如呼熟肉为白肉是也。盖白肉别是砧压去油者。”
[当垆]垆,放酒坛的土墩。当垆指卖酒。《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俱之临卭,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文君曾当垆,故借指卖酒的美女。
【煞尾】
[无何有乡]原指甚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境界,多用以指幻境或梦境。无何有,即无有。《庄子·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