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观音像来历成迷,智公子慰母激弟

 云舒品生活 2022-02-17

前情:县令的千金蓉蓉暗恋上了爱刺绣的之若,想办法接近却不料扑个空。

原来苗家母子被常夫人请去织补观音像。

之若妙补观音像,治好了常夫人的病,原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却不见母亲苗夫人脸上又半点喜色。

01

常宁可在家设宴答谢了苗夫人,苗夫人也趁机和常夫人拉起家常。

苗夫人问这观音像的来历,常夫人给她讲了一段往事。

常夫人原名宋巧是知府的小妾,知府长她20岁,对她宠爱有佳。她年轻时候容貌娇好,也喜欢刺绣,但是绣工一直不是很精湛,没有一件拿的出手的得意作品。

一次她陪同常知府到杭州的钱塘江观潮,当时巧遇了知县王仁,王仁就请知府到家中小酌。

到了王知县家,只见他家里除了四壁诗书,就是佛龛上的一幅观音像最上眼,宋巧当时立在佛龛前多时。

没过多久,知府的正房夫人害病去世,宋巧就扶正了,变成了常夫人。

而这幅观音像说是王仁的夫人送来答谢知府大人的,说是王仁因为题诗讽刺朝廷入狱,还是知府大人给保释出来的。

02

苗夫人闻听此言,只哦了一声,说是自己有些疲累,让老夫人也早些休息,就告辞了。

苗夫人心事重重回到家中,之若还在等她:

“娘!观音像补的如何?!”之若满怀期待。

“行了。”母亲淡淡的说。

“娘!您怎么不开心呢?”

苗夫人看了看儿子稚嫩的脸,说:

“没有,我只是有点累!你快睡去吧!以后记得多读书!不要掺合这里来!”

之若嘟囔着:“又说我,奇奇怪怪!明明帮您大忙,还说不让我掺合!”

之若走后,苗夫人陷入沉思,她可是王仁之后呀,是王仁最小的女儿。

40年前,她还是个5-6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忽然有一天来了一帮人,把父亲带走,从此后母亲以泪洗面,再后来,她发现佛龛上的刺绣的观音像没了,然后父亲回来了,老了许多,然后他们举家搬到了郊区。

父亲从此成了个教书先生,母亲则一病不起,嘴里经常念叨着“我那观音”。王氏当时小,还以为母亲是在念佛。现在想来,能不能是母亲太爱那幅图了?后来,母亲没多久就去世了。

她觉得那刺绣的观音像,绝对没那么简单就到了常府,而父亲和母亲,会不会有什么冤情呢?这原本是陈年旧事,可压在苗夫人的心里,一直让她郁郁寡欢。

想来想去,她决定把这事告诉丈夫和大儿子之天。

苗员外说:

“唉呀!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过去几十年了,还提它有什么意义?况且你也只是怀疑,没有证据,妇道人家,闲的!”

苗夫人憋了一肚子气:“你不想想,假如当初我父亲要是被冤枉的,母亲的观音像要是被巧取豪夺呢?我们家沦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他常知府定然是罪大恶极!”

大儿子之天觉得母亲说的不无道理,于是安慰道:“娘,您别激动,这里面可能会有隐情,只是以前我们没有力量查清楚,慢慢来,会还外祖和外祖母清白的!”

苗夫人总算长舒口气,儿子还是很体谅自己的。

可苗员外眼睛一瞪:“不许你乱来,马上要赶考了,不能横生枝节!”

“爹!您放心,我有分寸!”

然后又偷偷对苗夫人说:“娘,您只管好好保养身体,闲时带之若绣点帕子、桌巾和画,我自有用处。”

苗夫人一听,顿时喜上眉梢,接下来的日子,竟也让之若放开来接触刺绣。

03

这年秋试,之天果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一时间被达官贵人们请来请去,之天呢,也不白吃人家,礼尚往来,拿出自家绣品作为礼物,深得达官贵人们的喜爱。

其实,那些达官贵人,王孙贵胄衣食无忧,追求的就是精神生活,所谓附庸风雅。

而在送出的作品中,人们竟然更喜欢之若的作品,当然,这只有之天知道,之天总不能说,自己弟弟会绣花吧?

在京城耽搁了月余,之天交了不少朋友,也为母亲开拓了市场,有人直接下订金,要做私人订制了。

自然,金榜题名,往往伴随洞房花烛,之天被翰林院学士董召招为乘龙快婿。

不出意外,董召也收到了之天的一幅苏绣作品,而且是一幅“松鹤延年”,把董召喜欢的不得了,他竟然说那是无价之宝,堪比黄金,不输翡翠。他说这苏绣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保存时间长,只要做好防尘防晒,就会历久弥,又因为丝线自带光泽,这是普通画卷色彩比不了的优点。

之天听岳父这么一说,心中窃喜,看来,三弟做刺绣那也很可能有一番作为呀!他忽然心中又一动,既然岳父说苏绣那么值钱,那母亲说的观音像也是无价之宝呀!

可这调查观音像一事从何入手呢?这还真把之天难住了,唉,先让母亲开心再说。

婚后,之天带着新娘子回家省亲,打算住几天,然后去赴任。

04

之天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人生正是得意,回到家中,就连县令也备了厚礼来道谢。常宁可因为受苗夫人之恩,也备了礼金恭贺。

一时间苗府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苗夫人听了儿子之天在京城里的经历,很是高兴。

儿子这社交能力,比起他外祖不知强了多少呢,再看看儿子给她带回来的订单,更是惊讶。

之天竟然鼓励三弟之若刺绣,还说有前途,简直不可思议。

当然,之天这么说,内心也不是没有疑虑,这仅仅是个开始,至于刺绣的前途能有多远大,他也是只是感觉有而已。

但是,他作为长子,知道为母亲分忧,父亲是坚决反对三弟刺绣的,而三弟喜爱刺绣,喜爱到了骨子里,母亲夹在中间很纠结。

通过京城这一趟,他隐约感觉到了苏绣的魅力,感觉它应该有发展空间。

他郑重其事和之若谈了一次:

“三弟,你那么喜欢苏绣,哥哥给你几个建议。”

“大哥,你快说!”

之若很佩服大哥,他有学问,又做事果断,不像父亲,心里只有钱。

“首先你必须多读书,学会鉴赏美!描摹和构建美!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马上会想到那个优美的画面,这是古诗词的魅力,你不学习怎么知道?”

“好!我学我学哥,只要让我刺绣,你让我学啥都行!”

“其次,你应该拜师学学画画,绝对不是白学的,学会画画,那你就可以随时把美的东西画出来,然后绣出来,那才是你自己的创作。”

“哥!我正有此意!我已经学会了简单画。”

“那还不够,你要系统学学,最后我觉得你毕竟是个儿郎,要有阳刚之气,整日里坐在绣花堆里,会消减你的锐气,要不你练练剑吧?不仅能强身健体,对你的视力和腕力都是很好锻炼,你说呢?”

之若想想威风凛凛的剑客,当即就答应下来了。

接下来的之若象变了个人,每天都无需母亲催促,也不用父亲横眉立目。

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起早练剑,上午读书学习画画,下午继续刺绣。

05

再说蓉蓉姑娘,来几次苗府,和之若有了几面之缘,刺绣水平没多大长进,嘴巴却越来越甜,每次来苗府还都不空手。

之若呢,不冷不热,只是不失礼节,再没有过分的举动。

倒是之海,每次蓉蓉来,他都会找机会接近。

要么送来一捧花,要么送来几个鲜果,有次竟然抓来一只漂亮的小鸟,还是之若弄来了笼子,把笼子带鸟一起送给了蓉蓉。

总之,蓉蓉越来越喜欢来苗府,这里放松、惬意,有欢脱的之海和安静的之若,还有慈祥的苗母。

蓉蓉期待有一天,之若会去她家提亲,谁知,等来的却是另外一个消息。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