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或“烫面饺”。饺子在新疆的流传历史也十分悠久。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发现了饺子。饺子长约5 厘米、宽1.5 厘米,保存得比较完好。这些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相同,只是小了一些。 ![]() 吐鲁番一带出土过唐代残损的户籍、状纸、文牒和《论语》《神农本草》等古籍,以及各种丝织品,证明唐政府在这一带实行过均田制、纳租调法等。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的织染技术及汉族的传统文化也传到了新疆广大地区。饺子、点心等食品的出土,反映了新疆与内陆在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 ![]() 饺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汉代末年,饺子就已成为当时人喜食的佳品了。不过那时还不叫饺子,而叫“馄饨”,当时蒸吃,类似今天的蒸饺。 从古文献记载来看,馄饨的历史更为悠久。《庄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世界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样,没有眼耳口鼻七窍,整个人就是一团大肉球。后来,有两位代表时间和空间的神给混沌凿开了七窍,世界出现万物,并且变得丰富多彩。 学者叶舒宪认为,吃馄饨的礼俗与道家的创世神话密切相关。据《食物志》记载: “馄饨,或作浑沌”。 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依据造字的规则,“混沌”是食物类,后来改换了偏旁就成了“馄饨”。 北齐颜之推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这偃月形的馄饨,其实就是饺子,但也有称为“饺饵”的, 如在《正字通》中有这样的记载: “今馄饨,即饺饵别名,俗屑米面为之,中空里馅,类弹丸形,大小不一,笼蒸唆之。” 明代出现专用的饺子名称,《万历野获编》引述一些有趣的流传于京城的对偶句: “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麦” 可见馄饨、饺子、烧麦已有了明确的区分。这些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饺子,其形状和今天北方的饺子一模一样,证明早在1000多年前,饺子不仅已在中原成为“天下通食”,而且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成了当地人的美食。 ![]() 跟饺子一同出土的还有花式繁多的点心。唐代已有“点心”一词,当时有一个叫郑傪的人当了“江淮留后”,一日,家人为其夫人准备了“晨馔”,夫人正在化妆,便对她自己的弟弟说: “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另外,《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中也记: “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做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 文中的“点心”是作动词用的,均有先吃一点食物以充饥的意思。 当时,现代意义上的点心被称为“果子”,例如圆仁在长安过新年,“众僧上堂,吃粥、馄饨、杂果子”,这里的杂果子就是点心。至迟到了北宋,“点心”已作为名词,在记载北宋都城汴京风情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有每日交五更时,一些酒店便点燃灯、烛,开门营业,卖“灌肺及炒肺”,“并饭、粥、点心”。 又如记述南宋都城临安风情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亦有“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之语。饺子、点心等食品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出土,反映了新疆与内陆在生活习俗方面的相互影响。 饺子、馄饨等具有浓郁中原汉文化特色的食品出现在新疆古墓中,反映了古代中原饮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于公众号文博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