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雄逐鹿:希腊化时代诸继业者王国的国家与军队(上)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是许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他军事才能出众,率军横扫欧亚,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去世后,被称为“继业者”的亚历山大部将们展开了一系列“继业者战争”,最后在地中海东岸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继业者王国”,对地中海东岸各地的历史与文化带来深刻影响(这一段时间,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希腊化时代),随着罗马崛起,大部分继业者国家又最终被罗马吞并,那么,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及继业者军队体系是怎样的?又为何在与罗马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呢?

一 马其顿方阵与亚历山大东征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马其顿王国的历史。马其顿人很早就生活在希腊北部。马其顿人来源不清,可能是希腊人,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的共同后代。由于僻处一隅,马其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本被排除在希腊邦际生活之外。而马其顿人则粗犷勇武,被看作是非严格意义的希腊人,许多希腊人甚至称他们是异族蛮人。马其顿国家形成的过程极为模糊。它发展很晚,又长期处于希腊世界外围,没有史家专门以它为记载对象。早期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
 
约在公元前700年,马其顿的开国君主佩尔狄卡斯一世率领自称为马其顿人的一个民族从哈利阿科蒙(今天的阿利阿克蒙)河畔的故土东迁,定都埃盖(埃泽萨),创建了阿吉德王朝。后来迁都佩拉。希波战争期间,马其顿倒向波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趁希腊各邦自相残杀。马其顿开始崛起。
 


359年,腓力二世成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上台后,临危受命,大力发展马其顿,他在内政方面,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促进贸易,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但更重要的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作为。在他的统治期间,马其顿强大起来。威胁希腊各邦。
 

腓力二世((前359-336在位

 
腓力二世在位期间,以传统的希腊重装步兵方阵为基础,结合了许多军事改革家的改革措施,创造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由步兵和骑兵共同组成,是一个合成方阵。步兵方面,与希腊方阵类似,步兵排成密集队形手持双手长矛作战(被称作萨里沙长枪,长13~14英尺(3-4米),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5-6米)。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保持队形,徐徐前进。马其顿方阵正面密不透风。势不可挡。

传统的希腊重装步兵方阵


 

马其顿方阵


 
然而,骑兵也是马其顿方阵必不可少的要素。认为马其顿方阵只有步兵,靠长枪方阵横扫欧亚,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在马其顿方阵中,骑兵通常在方阵的两翼。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被称为绪斯同)。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其中最著名的是产自希腊北部的色萨利骑兵和伙伴骑兵。伙伴骑兵在马其顿这是指国王的伴侍,这些成员来源可能是马其顿贵族或是拥有希腊血统的人,他们与国王有深厚交情并深受信任。在腓力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初期,伙友骑兵共有8个骑兵中队(ilai),分别由马其顿八个小邦的贵族和上层阶级子弟担任,一个正常满编的骑兵中队有210人,但通常实际差别很大,主要在100人则300人之间,其中有一个中队是皇家中队,负责保卫国王安全,其人数是其他中队的两倍,约400人,由国王亲自领导。全部的伙友骑兵总共约2000人。在前338年,亚历山大被认为差不多拥有2600人的伙友骑兵。在战时,他们组成精锐骑兵,装备铜甲头盔,手持绪斯同长枪进行冲击作战。一般认为,伙伴骑兵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冲击骑兵。在马其顿军队中,色萨利骑兵是伙伴骑兵外第二重要的骑兵。色萨利骑兵得名于成员来自于色萨利。位于马其顿西面的色萨利,亦因盛产马匹而以骑兵著名,腓力二世统治此地后,色萨利骑兵也被纳入了马其顿军队体系。其编制与战术与伙伴骑兵类似。但由于其主要部署于左翼,与部署于右翼、负责执行“砧锤战术”的伙伴骑兵相比,其功能侧重掩护马其顿方阵的左翼而非主动突击敌军

色萨利骑兵


 

伙伴骑兵


 
 
除此之外,马其顿方阵还有不少轻步兵,伴随作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战术体系,经典的马其顿战术就是所谓锤砧战术,砧就是砧板。由步兵充当砧板,粘着敌军,骑兵充当锤子,绕后或者侧翼冲击敌军。两者夹击,粉碎敌军,马其顿方阵对指挥官的战术水平要求很高,但是,一旦灵活运用,极其难以对付。
 
依靠马其顿方阵和灵活的政治外交军事手段,腓力二世开始称雄希腊,前338年的喀罗尼亚会战中,马其顿打大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基本粉碎了希腊各邦抵抗马其顿的意志,次年,马其顿纠合希腊各邦成立了所谓科林斯同盟,除了斯巴达以外,几乎所有的希腊城邦都加入这个联盟。同盟的主要条文中,所有的成员彼此间和马其顿都是盟友,成员中被保证免受攻击的自由、航海自由、免受干涉的自由,而马其顿部队以“和平守护者”的名义驻扎希腊。马其顿以科林斯同盟为后盾,积极准备对波斯开战,在腓力的旨意下,若与波斯开战后,全同盟将会举腓力二世为全希腊统帅,率领希腊人作战。不幸地是,正在准备远征波斯的时候,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由子亚历山大继位,这就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依靠自身极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及希腊各邦的支持,亚历山大几乎横扫欧亚,灭亡波斯帝国,建立横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在东征途中,马其顿方阵也不断得到改良。许多波斯贵族和军队加入马其顿大军(如波斯弓箭手和中亚弓骑兵),加强了马其顿方阵的远程火力,亚历山大大帝本人更是按照希腊——马其顿方式训练了许多波斯军队,使得马其顿——希腊联军由东征时的近5万人扩充到9万多人。在东征期间,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银盾卫队的创立,。

亚历山大东征


 
银盾卫队的前身是所谓持盾卫队,持盾卫队或称持盾者一词在南方希腊城邦的军队中已有使用,本义是为帮主人拿盾的人,如在斯巴达,黑劳士(斯巴达人的奴隶)在军队中就是作为持盾者,他们要帮着主人斯巴达重装步兵背负武器和装备,并一同参予征战行动。因为一些古希腊重装骑兵会配有大圆盾,他们下马就可以当作古典希腊重装步兵作战,当骑士在马上不需要圆盾时就会把装备交给他的侍从,即持盾者。起初马其顿持盾卫队的正式名称是“伙友骑兵的持盾兵”[1],是伴随骑兵的随骑步兵,在腓力二世初期的伙友骑兵人数约600人,很可能持盾步兵的人数也约600人。尽管持盾卫队在亚历山大大帝时代是马其顿国王精锐步兵,但早在腓立二世统治之初精锐步兵被称为“伙伴步兵”(Pezhetairos),而不是持盾卫队。

银盾卫队


 
在东征波斯前夕,马其顿王国再度对军队进行扩编与改组,改革的时间点不是很确定,很可能发生在腓力二世晚年或亚历山大大帝即位之初。其中原有马其顿重装步兵的全被冠上步兵伙友的称号,而旧有的精锐步兵扩编成3,000人并改称呼为“持盾卫队”,他们编组上不再一定要与伙友骑兵伴随,改为独立的实战单位。旧有的持盾卫队仍保留伴随功能,但仅伴随于国王的王家骑兵卫队,称之为“王家持盾卫队”(hypaspistai basilikoi),或称“持盾卫队的阿格玛”、或简称“阿格玛”(Agema),他们是真正的国王亲兵,属于王家亲卫队(somatophylakesbasilikoi)之一。
 

持盾卫队是多功能的精锐部队,师法希腊的精锐步兵(Epilektoi),在攻城战时他们可以用重装备以古典希腊重装步兵进行攻坚战,在追击或山地战时他们会用轻装备以轻装部队身份进行作战,大型会战时他们会配上一些适中的装备,以轻量化的古典希腊步兵的方式作战,持盾卫队经常充当骑兵和方阵的连接,十分机动灵活。当进军印度前夕,亚历山大大帝给了持盾卫队一套新的装备,他发给他们每人一个用银来装饰的大盾,使持盾卫队有了“银盾兵”的别称。前324年,因为马其顿士兵与老兵们不满意亚历山大的东方化政策,在俄庇斯(Opis)的公开场合爆发躁动,亚历山大当场指派持盾卫兵逮捕躁动首脑,但仍不能平息士兵们的不满。亚历山大在盛怒下赌气,建立一支由波斯人组成的持盾卫队千人,出入也由波斯人护卫,逼得马其顿人最终向国王妥协。在俄庇斯躁动之后,亚历山大让大将克拉特鲁斯率领10,000名超过服役年限的老兵返乡,因持盾卫队许多人都是腓力二世时期就服役的老兵,因此持盾卫队重新补充了新的兵员。随后不久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继业者之间爆发纷争。那些前任持盾卫队老兵此时尚未返回马其顿解编,他们与其他部队少量的马其顿老兵组成了3,000名银盾兵团,银盾卫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同时也桀骜不驯,几乎只听亚历山大的命令不听其他任何人的命令。亚历山大逝世后,他们跟随亚历山大的秘书攸美尼斯与另一个亚历山大麾下的大将安提柯作战,被安提柯收买,杀死攸美尼斯,然而,安提柯相当厌恶银盾兵这种不齿的行为,且银盾兵自视甚高难以统御,在银盾兵转投安提柯之后,安提柯把其中一些人派遣到边境,在分割成小队后,执行对付蛮族的危险任务。使银盾兵逐渐被消灭。

正当亚历山大雄心勃勃,准备征服世界的时候,前3236月,亚历山大突发疾病,10日去世,年仅33岁,一代雄主亚历山大,就这样陨落。前323年,在所谓“巴比伦分封协议”中,被称为继业者的亚历山大手下的诸将瓜分了帝国的领土。随即展开了数十年的所谓“继业者战争”,初期,亚历山大的部将安提柯得势,几乎统一全部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然而,在前301年的伊普苏斯会战中,安提柯被其余继业者的联军打败,本人战死,儿子德米特里乌斯逃走,几乎丧失了全部征服的领土.参与伊普苏斯会战的继业者们瓜分了安提柯征服的领土,逐渐形成了以托勒密王朝(埃及),塞琉古帝国,安提柯王朝(马其顿)等为主的一系列继业者王国,下面我们分别进行介绍。

伊普苏斯的位置

外号独眼的安提柯一世继业者战争前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二 埃及(托勒密王朝)

托勒密出身马其顿贵族,前四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小贵族拉古斯(希腊语:Λάγος),娶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小妾阿尔西诺伊为第一任妻子,婚后,阿尔西诺伊在公元前367年生下托勒密(后来的托勒密一世)。有史料称:阿尔西诺伊在和拉古斯结婚之前已经怀孕,因此托勒密一世可能是腓力二世的私生子,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托勒密在早年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伙友,关系非常亲密。两人甚至同时师从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习。在大帝东征期间(前334-前324),伴随大帝一起出征,履立战功。曾被任命为亚历山大七位近身护卫官之一。前323年大帝去世后,亚历山大麾下诸将召开所谓“巴比伦会议”,开会讨论未来。在会上,托勒密等人拥立亚历山大大帝的哥哥阿里达乌斯为王,号腓力三世。待大帝的遗腹子出(亚历山大四世)生后与腓力三世共同为王,由于阿里达乌斯有智利障碍。由佩尔狄卡斯(也是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将领)担任摄政王,托勒密本人受封埃及总督,开始他在埃及的统治。并以各种手段借机发展,壮大自己,对争夺霸权虎视眈眈。前321年,托勒密击退前来入侵埃及的摄政王佩尔狄卡斯(佩尔狄卡斯进军途中被军队哗变杀死),随后,又与其他继业者结成联盟,对抗实力最为强大的并旨在统一亚历山大帝国的继业者安提柯及德米特里乌斯父子。展开十几年的混战。前306年夏季末,托勒密在埃及自立为王,称托勒密一世。前302年,安提柯在伊普苏斯会战中败亡。托勒密乘机夺占安提柯的大片领土。托勒密的后代统治埃及直至前30年,前282年托勒密以80多岁高龄去世。死后,子托勒密二世继位。托勒密王朝是继业者王国中统治时间最长也是最稳固的。

埃及“法老”托勒密

托勒密为人奸猾,诡计多端,虽然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是善于处理政治和外交,因而有“蜘蛛”的外号。其赖以建国的基础,是忠于他的马其顿和希腊老兵和移民,托勒密深知,以少数希腊和马其顿人统治人口占绝对多数,文化源远流长的埃及本土居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托勒密采取种种手段和制度加强统治。概括地讲,托勒密在确保希腊和马其顿人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又充分尊重埃及本土的历史文化宗教,使得他的政权更像是一个埃及——希腊的混合体。托勒密王朝的军队,也像是希腊——埃及的混合版。在军事上,托勒密军队的兵源主要都是移民来的希腊人,特别是充当军队主力的重装部队(如骑兵和方阵兵)。埃及人基本被排除在军队之外,仅有少部分充当炮灰或无关紧要的部队(如轻步兵)。这一状况在后期才所改变。为了保证兵源充足。托勒密采取种种方式鼓励希腊移民。最典型的就是奖励土地。托勒密为了鼓励希腊移民,采取政策分配希腊移民土地,士兵用从土地得来的收入维系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们的后代也大多服兵役,这些“军事移民”分布埃及各地,通过土地授予,托勒密确保了军事移民的忠诚,也保证了兵源的充足。有的史学家甚至估计,托勒密王朝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从希腊本土吸引了十五万成年男性公民移民,从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吸收了三十万。大约相当于希腊人口总数的十五分之一。不得不说,托勒密的移民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托勒密王朝也利用埃及富饶的财物,从各处雇请大量佣兵。其中包括衣索比亚(埃塞俄比亚)的黑人、加拉太人、迈西亚人(Mysians)等,例如罗马2  全面战争中著名的加拉太皇家卫队。而犹太人是王国内相当重要的移民,在军队中可能占了五分之一的比例。

罗马2全面战争中的加拉太皇家卫队

加拉太是高卢人的一支,前279年,高卢人入侵希腊,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甚至兵临希腊圣地——德尔菲,在被击败后,部分高卢人前往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东部定居,这伙高卢人,后来被称为“加拉太人”,他们定居的地区,也就被称为加拉太。加拉太人骁勇善战,士气高昂,是地中海东岸各国青睐的雇佣军,尤其是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为加拉太人在法尤姆绿洲提供土地并安置其家属,使加拉太雇佣军成为一支具有封建色彩的部队,使其能够长期服役于托勒密王朝。另外,为与塞琉古军队中强大的印度战象部队相抗衡,托勒密王朝时期展开了规模巨大的官方猎象活动,王朝每年均派人员去尼罗河上游、红海沿岸乃至非洲之角地区捕猎非洲象,尽管经过不懈努力组建了战象部队,然而,在实战中,并没有发挥什么很大的作用。

托勒密王朝的军队(前排为加拉太卫队,后排步兵为埃及本土步兵)

与伙伴骑兵相似,托勒密王朝也使用由马其顿——希腊军事贵族组成的禁卫骑兵队,只不过名称变为“皇家骑兵”。(即罗马2全面战争中的托勒密骑兵)在埃及的法尤姆(Fayum)绿洲有大片的马场供托勒密王朝训练骑兵以对抗塞琉古王朝,在公元前 217 年的拉菲亚战役中这些骑兵发挥了出色的作用,但往后并没有再取得辉煌战绩。

罗马2 全面战争中的托勒密骑兵

著名的拉菲亚会战(前217)之后,由于希腊移民兵源日益枯竭。(前文所述,希腊移民是托勒密王朝赖以生存的根基,)托勒密王朝被迫改变政策,埃及本土居民大量进入托勒密军队和高层决策机构,动摇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基础,加上频繁的内乱和王位争夺战,大大加剧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危机(类似晚清大量汉人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至前2世纪,托勒密王朝基本已放弃称霸战略,转向全面收缩和自保。为了对抗日益咄咄逼人的塞琉古帝国(见后文),帕尼翁战役(前200)后,托勒密王朝不惜引狼入室,与新兴的罗马结盟,对抗塞琉古,逐渐沦为罗马的保护国,罗马也乘机浑水摸鱼,扶植代理人至前1世纪,罗马甚至能直接干涉托勒密王朝法老的废立(如托勒密十二世(前80年-前51年在位)就是被罗马军队拥立,他甚至开始支付贡金给罗马来保障王国安全)。随着末代女王,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托勒密十二世之女)在屋大维攻入埃及本土后用毒蛇结束自己的生命(前30年)。托勒密王朝灭亡

拉菲亚会战

三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是上马其顿奥勒提斯的贵族安条克之子,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Junianus Justinus)宣称安条克是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将军,然而并没有其他任何史料支持这个论点,也没有其他资料说明安条克在腓力二世麾下做了什么,但塞琉古青少年时,他被挑选入国王的侍从中,这在当时是所有的高阶贵族男孩首先担任的职位,之后才会晋身为王国军队的军官。因此塞琉古的父亲必定有一定的地位,加上在腓力二世时,几乎所有贵族都要在军中服役,因此安条克很可能是腓力二世手下的军官。而塞琉古的母亲叫做劳迪丝,但除此之外对她一无所知。

塞琉古一世

在亚历山大在世时,塞琉古的存在感不高,在亚历山大诸部将中也并不起眼。在巴比伦分封协议后,塞琉古被封为巴比伦尼亚总督。在继业者战争中,起先与安提柯合作,后来两人又反目成仇,塞琉古流亡埃及,受到托勒密的支持,反攻安提柯,夺取了亚洲大部分领地。以塞琉古为主的继业者联军在伊普苏斯会战击败安提柯,安提柯败亡,塞琉古又夺取了安提柯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地,建立塞琉古帝国。前281年,在击败另一位继业者,色雷斯国王利西马科斯之后,塞琉古向马其顿和希腊进军,准备收复希腊和马其顿,途中被诈降的托勒密长子托勒密·克劳诺斯刺杀,子“救星”安条克一世继位。

前305年的继业者们

晚期的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国可以说是继业者诸国中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此后,塞琉古帝国将重点放在亚洲,与托勒密王朝为争夺亚洲霸权和叙利亚地区的归属,展开了数次“叙利亚战争”,两败俱伤。如果说,托勒密埃及是希腊——埃及的混合体,那么,塞琉古的军队则更具有东方色彩。与托勒密类似,塞琉古军队的核心仍然是希腊——马其顿移民,但数量较托勒密少,为了鼓励希腊移民,塞琉古一世同样采取许多鼓励移民的措施,如兴修许多城市,(塞琉古建城34座,因此得了“建城者”的绰号)。给与希腊移民特权等等。塞琉古王国所建希腊化城市的类别,可分为军事殖民地和移民城市两种,军事殖民地与移民城市主要区别“在它们的自治权上”,移民城市的自治权较大,受国王的束缚较弱。军事殖民地则一般建在军事战略要地,既可以安置老兵,又可以利用士兵耕种土地。在平时,以城市为据点,少数的希腊——马其顿后裔统治当地的大多数人民。在战时作为堡垒,由于传统希腊城邦政治的影响,许多希腊后裔认为生活在城市才是“文明”,为了吸引更多的希腊-马其顿人到东方进行移民,塞琉古王国也只好建立众多的移民城市,以使他们更好的适应东方的生活环境。到后期,随着民族的融合和交流,这些城市不仅生活着希腊人,也有许多希腊化的当地民族的上层进入城市,提供了众多的人力资源。

由于统治亚洲的广大地区,塞琉古军队中东方各族构成了军队的重要组成,特别是骑兵和远程力量。塞琉古帝国十分重视骑兵,维持庞大的骑兵规模,一半骑兵由希腊裔或希腊化的当地贵族组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塞琉古帝国中期引进的铁甲骑兵,具装铁甲骑兵(Catapractori),这种骑兵是历史上第一种人马具甲的超重装骑兵,其最初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游牧的斯基泰人和萨尔马提亚人(Sarmathians)。早在波斯帝国后期,来自中亚的早期具装骑兵可能就已经出现在波斯军队中,后被塞琉古王朝引进,铁甲骑兵人马皆披铁甲,冲锋威力十分恐怖。他们与伙伴骑兵类似,通常用于突破敌军侧翼,配合步兵达成“锤砧”战术,在帕尼翁会战(前200),马格尼西亚会战(前190)中,都能看到铁甲骑兵的身影。塞琉古也仿照马其顿,组建了伙伴骑兵,鼎盛时期,塞琉古的伙伴骑兵大约8000人。伙伴骑兵的作用与铁甲骑兵相同,充当突击力量。

塞琉古帝国的军队(左上为铁甲骑兵 右上为伙伴骑兵)

罗马2 全面战争中的铁甲重骑兵

在步兵方面,塞琉古帝国保持了强大的方阵兵力量,这些方阵兵主要来自希腊移民,但是与托勒密王朝不同,塞琉古军队中的方阵兵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亚洲各地,什么人都有,规模十分庞大,在拉菲亚战役中,塞琉古王国拥有 2 万人的方阵兵;在马格尼西亚战争中其方阵兵力量为 1.6 万人;在安条克四世的达芙妮(Daphne)庆典中方阵兵又达到了 2 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塞琉古重新组建了著名的银盾卫队,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维提到银盾兵是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的皇家步兵大队,并在公元前217年的拉菲亚战役托勒密王朝的方阵战斗。在马格尼西亚战役里,银盾兵被布署在国王旁边,更可以确定银盾兵为精锐步兵,其数目不是很清楚,可能有数千至一万人,在与罗马的战争之后,安条克四世在位期间(前175-前164在位)银盾卫队放弃了方阵战术,吸收了罗马战术的精华,采用罗马军团的装备和战术,手持短剑大盾和标枪,进行作战。雇佣军方面,塞琉古大量雇佣来自色雷斯,克里特,伊利里亚,高卢等地的雇佣军作战,他们多充当军队里的远程力量。在安条克四世的达芙妮庆典中就包括 5000 人的高卢雇佣兵和 3000 人的色雷斯人。

塞琉古军队

罗马2 全面战争中的塞琉古银盾卫队(注意 所谓银盾只是用银装饰而非纯银打造)

如果说塞琉古帝国对马其顿方阵的最大改进,就是引进了战车和战象,充当突击力量,在亚历山大东征期间,波斯人和印度人就采用战象作战,给马其顿军队以深刻印象。这一特点也为塞琉古继承,当时在印度,饲养孔雀家族出身的旃陀罗笈多(月护王)建立孔雀王朝,驱逐当地的马其顿——希腊军队,并占领印度河河谷和亚历山大大帝在最东方的其它地区,于是塞琉古一世开始展开远征与旃陀罗笈多开战,双方互有胜负,最后在前303年签署和约,和约中塞琉古把大片土地(差不多是今日的阿富汗、印度河以西的部分伊朗,)割给孔雀王朝来交换500头战象,保持和平,随后塞琉古繁育这些战象,组建了庞大的战象部队。塞琉古帝国的战象背上装有一座塔楼,上面往往有一名长矛手和弓箭手(或者投枪手),塔楼前面有驭手,许多印度人在塞琉古帝国军队象兵中服役,充当驭手,皮环和金属铠甲也被装备在大象身上,成为所谓“重甲战象”,战象部队需要轻装步兵部队随行保驾,这些轻装部队也成为塞琉古军队中的固定编制。在拉菲亚会战中,塞琉古军队出动100多头大象,在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塞琉古军队也出动了54头战象。

孔雀王朝

战车也是塞琉古军队中的秘密武器,战车在很早就被西亚各民族使用,在前332年的高加米拉会战中,波斯军队就使用了所谓“卷镰战车”(Chariot),这种重型战车车轮上有威力巨大的长刀,且马匹身上也披覆铠甲,冲锋威力极为恐怖,真可以说是“势如奔雷,刀光相映,百万之师,溃不成军” 据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历史科学博士涅费德金(Нефёдкин)考证,卷镰战车实际上应当出现于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465-424年),它是波斯人两次远征希腊失利后,波斯帝国应对希腊式密集重步兵队形的产物。卷镰战车完全取消了车载战斗人员,仅仅保留披甲驭手,因此,其杀伤力完全源自从车轴伸出的镰刀和战车本身的冲击力。若是面对来去如风、队形松散的轻步兵或轻骑兵,卷镰战车当然很难发挥作用,甚至可能在对方的投射打击下帮上倒忙。于是,它几乎惟一的作战方式就是在适合驰骋的平坦战场上冲击缺乏得力投射兵种辅助的重步兵集群。公元前301年,在决定亚历山大帝国瓜分命运的伊普苏斯战役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塞琉古军队便出动了至少100辆卷镰战车。直至罗马人一统地中海为止,卷镰战车都在帝国的大小交战中扮演过种种重要角色。
 

卷镰战车

罗马2全面战争中的卷镰战车

尽管塞琉古军队在当时的地中海东岸堪称首屈一指,步兵骑兵战车战象远程力量一应俱全,但是,塞琉古帝国因为地盘广大,民族附庸国众多,难以管理。又与埃及围绕叙利亚地区展开数次大战。(叙利亚战争),穷兵黩武,国力迅速衰退。地方割据和叛乱此起彼伏。迅速走向衰弱,塞琉古军队由各族人民组成,花里胡哨,难以有效协同,统治者对马其顿的“锤砧战术”理解不够,军队往往在战场上互相掣肘,导致失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安条克三世(前223-187在位)

安条克三世

223年,塞琉古国王塞琉古三世去世,无子,由弟弟安条克三世继位。此时,塞琉古帝国的局面不容乐观,前246年,巴克特里亚地区(位于今阿富汗一带)在希腊人狄奥多图斯一世领导下独立,使得塞琉古丧失了对中亚的控制。另一伙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帕尼在首领阿尔沙克一世率领下入侵塞琉古,前247年占据帕提亚,这就是著名的帕提亚帝国。在安条克三世即位后,东部的米底总督莫伦、波西斯总督亚历山大两兄弟也发动叛乱。安条克三世东征西讨,镇压了莫伦和亚历山大的叛乱,随后,前219年,塞琉古军队开始大举入侵埃及。在同年的拉菲亚会战中,安条克三世率以大象和铁甲骑兵为核心的右翼,击溃埃及左翼,但安条克三世并未遵循亚历山大大帝的锤砧战术从后方攻击埃及步兵,而是持续在后追赶埃及左翼败兵和托勒密四世,可能意图要在战场上击杀敌军统帅来获取胜利。此时,埃及右翼的骑兵发起进攻,引诱塞琉古左翼的大象离开。剩余骑兵发起进攻,击退塞琉古左翼,迂回到塞琉古中军侧翼,使得其侧翼暴露。埃及法老托勒密四世的老婆阿尔西诺伊三世亲自上阵,鼓舞士气,埃及军士气大振。两军步兵战在一起。杀得难解难分,此时,埃及骑兵侧冲塞琉古方阵,塞琉古军遭遇夹击,大败。率塞琉古右翼的安条克三世此时才返回战场。见大势已去,狼狈逃走。埃及胜利。塞琉古的入侵被粉碎。

帕提亚与巴克特里亚

拉菲亚会战((红色 塞琉古 蓝色 托勒密 实心为步兵 空心为骑兵)

拉菲亚会战充分暴露了一个问题,无论军队怎样花里胡哨,在马其顿战术体系下,步兵与骑兵的密切配合,达成“锤砧”才能获胜,然而,许多继业者,都没有领略到亚历山大大帝的精髓,沉迷于侧翼突击和追击,忘记夹击敌军中军,忽视全局,最终使得马其顿战术体系无法发挥实力。不久,围绕,争夺小亚细亚的霸权,塞琉古与新兴的罗马又爆发了战争,在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会战中,塞琉古军队大象,战车,铁甲骑兵齐上阵,布置在阵前,方阵兵紧随其后,塞琉古军队左翼有大量卷镰战车,抢先发起进攻,结果,罗马右翼步兵疏散开来,放战车通过,然后用标枪一轮招呼,塞琉古战车大败,反而撞向自己部队,导致一片大乱。尽管塞琉古亲率右翼的铁甲骑兵,击溃罗马左翼,冲入罗马大营,然而又旧病复发,忘记夹击中军,罗马军中军步兵乘机发起进攻,向塞琉古方阵中大象投掷标枪,大象发疯,开始乱踩,塞琉古方阵一片混乱。罗马军乘机进攻,塞琉古中军大败。安条克三世回到战场上才发现他的军队即将遭到摧毁,狼狈逃走,留下残余的塞琉古军遭到罗马军追击围歼,直到傍晚战斗才结束,罗马军获得战役胜利。战后,安条克三世无力再战,被迫求和。签订阿帕米亚和约根据条约,塞琉古帝国割让欧洲及托鲁斯山脉以西的小亚细亚,限定海军的数量,解散战象部队,今后不准再养大象,并付出一大笔赔款给罗马。许多塞琉古的附属国趁火打劫,纷纷独立,塞琉古元气大伤,从此失去了在地中海东岸的霸权。而为筹给罗马庞大赔款,安条克三世计划一次新的东方远征,前187年在远征洛雷斯坦(位于伊朗)时,安条克企图掠夺苏萨的神庙的财富而被乱军杀死。王位由其子塞琉古四世继承。

马格尼西亚会战

不久,塞琉古四世就被权臣刺死,前175年,安条克三世的小儿子安条克四世继位,安条克四世为中兴塞琉古作出最后努力。在位期间,安条克四世虽然一度大败埃及,兵临亚历山大,但在罗马干预下又付诸东流。又因过于激进的宗教政策导致马加比起义和以色列(犹太)重新独立,对犹太的战争使得塞琉古元气大伤,约于前166年,安条克四世在首都安条克城的近郊达芙妮(daphne)举办盛大庆典和阅兵式,被视为塞琉古帝国的回光返照。在典礼一开始的达芙妮阅兵中,安条克展现他帝国正规军的军容,最显眼的就是在队伍前头的5000名罗马风格军团兵。这可能是安条克四世受到罗马人的作战方式影响,以及马其顿王国灭亡的冲击而建立的。然而,安条克在阅兵队伍中仍保有大量传统马其顿方阵的部队。有学者认为这是他后来进行全面的罗马式军事改革的前奏,但其他学者则觉得这证据并不能说明马其顿方阵就将被取代,并认为这支部队只是安条克的多兵种作战体系中新的组成部分,或者只是一时的试验而已。随着前164年安条克四世的去世,这一改革似乎也不了了之。

安条克四世

前161年,塞琉古四世之子德米特里一世推翻安条克五世(安条克四世之子)。德米特里试图恢复塞琉古政权,尤其是在犹太,却于前150年被亚历山大·巴拉推翻。巴拉斯冒充是安条克四世之子,背后有托勒密埃及的支持。巴拉斯其后又于前145年被德米特里二世(德米特里一世之子)推翻。然而,德米特里二世却无法控制整个帝国。首先有巴拉斯的残余势力继续支持巴拉斯之子登位成为安条克六世,继而有将军狄奥多特·特里丰的篡位。不久又被安条克六世的弟弟安条克七世杀死,前129年安条克七世在与帕提亚人的战争中战死,美索不达米亚以东的领土几乎全被帕提亚人占领。此后塞琉古王国陷入无止境的内战,又两面受敌,东面有帕提亚人的扩张,伊朗大部分落入其手;西面有罗马帝国的威胁。最终在公元前63 年庞培兵临叙利亚地区,塞琉古王国灭亡,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晚期塞琉古军队

(未完待续)

作者 绮罗生 芝兰学社【西方古代组组长】

相关文章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古希腊篇 第四讲 亚历山大东征(上)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古希腊篇 第五讲 亚历山大东征(下)

《西洋古代军事战略》古罗马篇 第七讲 安条克战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