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兽的利爪:二战中的日本战略舰

 licht3jh8evr0j 2022-02-17

在二战前,日本海军就已经将战列舰列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在日本海军战前制定的各项作战方案中,都围绕战列舰展开。可以说,日本战列舰的发展历程就是日本海军的兴衰发展的缩影。本文将介绍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发展,部分战时战列舰介绍及日本海军战列舰的战略战术分析。

日本的战列舰发展

根据华盛顿会议前日本海军制定的“八八舰队”方案中,日本海军将随时保有舰龄不满八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8艘。在后来的改动中,该计划又加以扩充,形成“八八八舰队计划”,即在原有的16艘舰的基础上再增加8艘二线战列舰。但由于受到国力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同意将主力舰限制为英国和美国海军的六成。在华盛顿会议的近20年中,日本主要以六艘战列舰,四艘战列巡洋舰的“六四舰队”为主。在1930年时的主力舰现代化大改装中,战列巡洋舰被全部改造为战列舰,该舰种也被日本海军取消。

金刚级

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对美作战计划中,日本海军设想建造一批“超战列舰”,安装510毫米主炮,在对美海上决战中充当奇袭力量。1933年,海军舰政本部认为在无法维持“对美七成论”的情况下,必须建造威力凌驾于现存战列舰的巨型战列舰,才能使战事向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由于美国海军军舰设计时需要注意能否通过巴拿马运河的问题,宽度和吨位均受到限制。鉴于此,日本海军的巨型战列舰构想就锁定在“舰宽超过巴拿马运河通航宽度”这一关键点上。基于此设想,海军舰政本部与1934年开始设计大和级战列舰,并建成两艘。而后建造的两艘后续舰及三艘改型舰全部取消,其中的“信浓”号被改建为航母。

大和级

在这一时期,日本海军还存在着内部纷争,即“航空派”和“舰队派”之间的争斗。“航空派”主张以海军航空兵作为未来的海战主要打击力量,而“舰队派”则坚持以战列舰舰队为主的舰队决战。争斗随着1939年“航空派”重要人物山本五十六出任联合舰队司令官而告终。在山本五十六司令官的决策下,日本海军开始发展航母特混舰队(即常常提到的机动部队)为主的作战力量。在战争开始后的大部分时间中,除去四艘较快的金刚级参与了大量作战外,其余战列舰均停泊在濑户内海和特鲁克锚地待命。被视为最后的王牌的长门级和大和级更是在战争末期才得起出动。但已经无力影响战争局势。

长门级

二战期间,日军在各类战争行动损失七艘战列舰,在锚地事故中自沉一艘(“陆奥”号)。战争结束前夕被美军空袭炸沉三艘。截止日本投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仅剩“长门”号一艘战列舰。该舰被作为战争赔款赔偿给美国,在“十字路口”核爆实验中沉没。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战列舰荣耀,也随之沉入海底。

日本战时战列舰介绍

1 金刚级

面对财政紧张的问题,日本决定在主力舰队编队中加入装甲巡洋舰。早在日俄战争前提出的“六六舰队”方案中,日本海军提出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对等的方针。1905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高速轻甲的战列巡洋舰,日本紧随将计划中的装甲巡洋舰改为战列巡洋舰,在1907年的海军扩充计划中列入四舰的预算。考虑到当时日本的造船厂没有建造大型高速战列舰的经验,以引进技术为主要目的,决定首舰交由英国建造。在军令部次长藤井较一中将的积极活动下,日本与英国的巴罗造船厂签定了建造金刚号的合同。金刚级实际上就是英国级的仿造型。

金刚”号于1911年1月17日正式开工,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16日完工。同年11月5日,“金刚”号东渡扶桑,进入日本第一大军港横须贺港,12月1日正式编入第一舰队。继“金刚”号之后,“比叡”号、“榛名”号、“雾岛”号以其为蓝本,分别由横须贺、川崎、三菱造船厂承建,于1915年4月19日前全部建成。同年12月13日,三舰同时编入日海军第2舰队第3战队,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编队。一战期间,“金刚”号和“比叡”号参与了协约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护航警戒任务。

在华盛顿会议后,日本海军开始对4艘金刚级进行改造。第一次大改装从19243月开始,至1931年全部结束,改装顺序是榛名雾岛金刚,其间比叡号改成练习战列舰。第一次改装的首要目的是改善防御能力。为增强水平防御能力,在弹药库上面的甲板上增铺了一层101.6毫米装甲铁板,在机舱甲板上增铺76.2毫米的铜板。为解决水下防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舷侧外板上或铺设3425.4毫米的钢板,或新增防雷纵壁,同时在外板外侧装备防雷护体。这种雷防体不仅能够对付鱼雷或深水炸弹的攻击,而且可以增加浮力,防止改装后吃水增大。接着,更换主锅炉,提高续航能力,但速度比以前略有下降。此外,为了增加主炮炮弹的装载量,扩建了弹药库。同时新设飞机库,正式搭载14式、15式水上侦察飞机。由于改装之后防御能力增强,速度减慢,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从193161日起正式改为战列舰。

第二次改装工程的首舰是榛名号,19338月开始,翌年9月完工。改装的最大目的是将航速提高到30节。为此,更换了发动机,新发动机组的输出功率为136000马力,速度可达30节。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燃料装载量,使之达到6670吨,这样,续航距离可达10000海里/18节。在此同时,舰尾加长了7.4米,这对增加浮力,提高航速有明显效果。上层建筑也作了若干改进,前桅楼顶部新设3米双重测距仪(后改为10米),在前烟囱四周设置了探照灯塔。新设后部舰桥建筑,设置了射击方位瞄准仪、4.5米测距仪等,这样可以将炮火前后分开,并可作前桅楼的预备指挥所。改装之后,主炮最大仰角可抬至43度,最大射程可达35450米,副炮最大仰角30度,最大射程19500米。此外,还撤除了鱼雷发射管,增强了对空火力,装备了防毒,应急加水等设备。舰载机改为90式二型水上侦察机,共3架。
榛名号之后,雾岛号、金刚号也进行了内容大致相同的改装,至193611月全部结束。比叡号改成练习舰后,未进行第一次改装,但从193611月开始,进行了一次性大改装,至1940年初完工。比叡号的改装项目与另3艘略有不同,如前桅楼改装之后与大和号战列舰相似。经过多次大动斧凿的改装之后,金刚级战列舰面目一新,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高速战列舰。

金刚级四舰

虽然到日本参战时,金刚级四舰舰龄均接近30年,水平防护较弱。但由于其拥有的高机动性,使其能与机动部队协同作战,在战争中拥有极高的出动率。“比叡”号和“雾岛”号就参与了空袭珍珠港的护航工作。随后四舰又随同第二航空战队参与了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战事。中途岛海战后,“比叡”号和“雾岛”号随同第三舰队参与了在瓜岛和南太平洋的战事。

1942年的第三次瓜岛海战中,日本舰队准备炮击机场,出动了比叡雾岛两艘战列舰,由1艘轻巡洋舰、14艘驱逐舰掩护,气势汹汹杀向瓜岛。然而当晚美国海军的一支巡洋舰编队拦截了该炮击编队并重创了比叡号,使之动力系统失效无法全速逃离美机的空袭范围。天亮后遭到从美亨德森机场起飞的轰炸机多次攻击,在萨沃岛北方46海里处沉没,188名舰员丧生。一天后,1114日,雾岛号加入另一支炮击编队重新进入萨沃岛以西海面,遭遇美军的一支战列舰队,随重创美南达科它号战列舰,自身也被美军击中起火,于15日凌晨沉没,212人死亡。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中,“金刚”号取得击毁美军护航航母一艘的战果。但在随后的撤退过程中,被美国潜艇“海狮”号在台湾海峡击沉,舰长岛崎利雄随舰沉没。“榛名”号顺利回到日本本土,因缺少油料而鲜有出战。1945728日在吴县军港遭到美军飞机轮番攻击,严重受创。后于19462月,在盟军司令部的命令下解体。自此,金刚级四舰全部损失殆尽。

2)扶桑级

1911年,金刚级图纸由英国运送到日本。海军部根据英国提供的图纸,开始自行研究制造本国的战列舰,设计核心在与将金刚级战列舰化,主要在于缩短舰体,强化装甲,增加主炮,最终确定了扶桑级。扶桑级战列舰,名字来源于神话中雌雄同体的神木,为日出之所。扶桑级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级超弩级战舰,即无畏舰。该级共有两艘,分别为“扶桑”号和“山城”号。“扶桑”号建于吴县海军造船厂,1912311日开工,1914328日下水,19151118日竣工。“山城”号,建于横须贺海军造船厂,19131120日开工,1915113日下水,1917331日竣工。在1910年的日本造舰计划中,扶桑级战舰原本要建造8艘,由于预算被删减,只完成了扶桑号及山城号。“山城”号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二艘战舰,虽然改良了“扶桑”号的缺点,但是整体而言仍旧不理想,是故完成后原本还有两艘同级的姊妹舰被重新设计为伊势级战舰。

扶桑号

扶桑级的主炮采用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相同的360mm主炮,但由四座双联装增加为六座双联装,火力增加50%,防护也比金刚级增强了不少。作为代价,航速降低到22节。同旧式战列舰区别,其炮塔采用中央轴线布置。一号二号炮塔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一号烟囱前;四号炮塔在一号和二号烟囱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在后主桅后方。这样布置的缺点是没有改造的余地。后来在三号炮塔上布置水上飞机弹射器时发现可利用的空间十分狭窄。山城号的弹射器布置在四号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后,取消了一号烟囱。在一战之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在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的甲板比较薄,这是一个致命弱点。1935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失败,以及1936年华盛顿条约期满作废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对旧战列舰进行改造。

游戏碧蓝航线中的山城和扶桑

两艘战列舰服役之后,均加入日本海军战列舰第一战队。1927年,山城号进行了第一次的现代化改装工程。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号与扶桑号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第三号主炮山城朝后,扶桑则相反)。1938年一度被编入后备舰队,负责官兵训练方面的任务。 二战初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在柱岛泊地待机。后曾经作为舰载机空袭的练习靶舰使用。中途岛之役时,山城号曾参与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岛的攻击任务,之后到1944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加强防空火力,防空机枪多得惊人。战争中期,由于日本海军航母损失惨重,曾经计划将这两艘战列舰同伊势级一样改装成航空战舰,但最后未果。在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中,在西村祥治中将指挥下攻击美国登陆部队。1025日凌晨,西村舰队在混乱的情况下孤军突入苏里高海峡,遭到美军77特混舰队第二分队袭击,“扶桑”号被美军驱逐舰鱼雷命中后产生剧烈爆炸,先行沉没,全舰无人幸存。“山城”号面对美军6艘战列舰(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加利福尼亚、田纳西、西弗吉尼亚和密西西)组成的T字横头奋力还击。在世界海军史上最后一次舰炮对决中,“山城”号遭到重创,随后被美军驱逐舰鱼雷击沉。西村司令及舰长随舰沉迷,全舰仅十人生还,被美军救助。自此,扶桑级两舰全部战沉。

3)伊势级

1910年旧日本帝国海军制定八八舰队计划,计划在未来几年里建造8艘战列舰。并在1912年开始建造扶桑级战列舰,原计划共建造4艘,第34艘由于预算的拖延得以针对扶桑级设计上所发现的种种缺陷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于1915年开工建造,是日本海军第一次由民间船厂建造战列舰。由于两艘船外形和装备与扶桑级不同,所以定为伊势级。伊势级同级舰两艘:“伊势”号、“日向”号。二舰名称均来自于日本古国名。

改装前的伊势号

建成时的伊势级战列舰是扶桑级的改良型。装备与扶桑级相同的6座双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主要改进舰体中部的火炮布置方式,确保了足够的轮机舱空间。伊势级舰体中部的34号主炮塔由扶桑级分散布置在后烟囱的前后两侧改为呈背负式的方式集中布置在后烟囱之后;锅炉舱不再象扶桑级那样被主炮塔隔成前后两个部分,动力系统布局也采用了新的方案。由于34号主炮塔呈背负式布局,因此艏楼比扶桑级缩短,只延伸到3号主炮塔,副炮集中布置在舰体中前部的艏楼内。火炮布置方式的改进可减少火炮射击时对上层建筑的冲击以及相互干扰。在后烟囱处设立挡板消除舯部主炮炮口爆风对舰载小艇的影响。增大主炮装填仰角提高装填速度。改进了防御能力。考虑到日本人体格搬运炮弹的体力问题,副炮由扶桑级的152毫米口径(炮弹重45千克)改用日本兵适合操作的140毫米口径(炮弹重38千克)。但是艏楼缩短,舰内空间缩小被挤占,居住舒适性大受影响。伊势级服役以后,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相应的加厚炮塔顶部装甲,并且在前三脚桅上逐步增加射击指挥及观测设施,逐渐形成日本风格的塔状桅楼。

伊势级战列舰在1930年代进行现代化改造,更新动力系统,更换功率增大的新型主机,24座油、煤混烧锅炉被8座重油锅炉取代,由于锅炉数目减少,锅炉排烟由两个烟囱合并为一个,将临近舰桥的前烟囱拆除;进行现代化改造之后的伊势号改建结构复杂的塔式舰桥;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为抵御远距离炮战中大落下角炮弹,强化弹药库等要害部位的水平装甲,为改善舰体水下防御能力,弹药库舷侧加装装甲,加装防鱼雷凸出隔舱,既加强防护,又为军舰改装增加重量提供额外的浮力;延长舰艉以减少航行阻力;在舰艉增加航空设施搭载水上飞机;加强防空火力。

194112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航速的限制以及日本海军将战列舰作为舰队决战主力的原因,伊势级很少参加第一线作战。在中途岛战役前,伊势级试验安装了日本最早的雷达(日本海军最早的电波探信仪,简称:电探)19426月,“伊势”号、“日向”号作为警戒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失利,损失了大量的舰队航空母舰。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194212月开始将伊势级战列舰改装成可以搭载飞机又保留战列舰机能的“航空战舰”(彻底改装成航空母舰因为工期较长而被放弃),选定伊势级的原因是“日向”号在19425月第5号主炮塔因发生膛炸事故被拆除。1943年“伊势”号、“日向”号被改装成航空战舰。拆除舰体后部的两座主炮炮塔,在原处的舰艉空间建起飞行甲板,飞行甲板下面是机库,计划搭载“彗星”俯冲轰炸机和“瑞云”水上攻击机。飞行甲板长度70米,用于停放13架飞机,通过飞行甲板前端两舷与飞行甲板同高的弹射器起飞,飞机不能在短小的飞行甲板上降落。机库长度40米,可容纳9架飞机,飞行甲板后部安装一部升降机与机库相连,负责将机库内的飞机提升到飞行甲板上。拆除的主炮塔弹药库分别用来储存航空用弹药与燃料。140毫米口径副炮全部拆除,并强化防空火力。

改装后的伊势号

伊势级改建完成后于1944年编入第3舰队第4航空战队。由于舰载机开发延迟以及当时飞行员奇缺,改建后只是装备几架水上侦察机,预定的飞机始终没有搭载上舰。此次应急性质的改装并不能算成功,虽然拥有战列舰火炮的同时又拥有了舰载飞机,但是飞机起飞后无法通过飞行甲板回收,只能降落到其他地方或降落在水面上用起重机回收,其效能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其飞行甲板前高大的上层建筑与烟囱的排烟会影响飞机起飞作业,而且战舰火炮的运作也受到限制。

伊势号

194410月,两艘未携带飞机的伊势级航空战舰被编入小泽治三郎中将指挥的第三舰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其任务是作为诱饵部队,引诱美军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前来攻击,掩护另外三支舰队攻击莱特湾盟军登陆舰队,这三支舰队包括:栗田健男中将指挥的第二舰队、西村祥治中将指挥的第二战队和志摩清英中将指挥的第五舰队。小泽治三郎中将所指挥的舰队驶入恩卡尼奥角附近海域时,被美军侦察机发现,随即遭到美军舰载机攻击,四艘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该海战称为恩卡尼奥角海战)。“伊势”号、“日向”号虽然遭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但凭借其猛烈的防空火力却支撑到逃离战场,莱特湾海战以日本损失惨重而结束,“伊势”号、“日向”号返回了日本本土吴港。194411月,两艘伊势级航空战舰赴东南亚运送补给物资,19452月满载物资返回日本。在战争剩余时间里,由于燃油匮乏伊势号、日向号一直停留在港口中作为浮动炮台。1945724日、28日,“日向”号、“伊势”号分别被美军舰载机炸沉在吴港中。1947年打捞解体。

4)长门级

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按照八八舰队计划正式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有两艘:长门和陆奥。“长门”号1917828日在海军吴工厂开工,1919119日下水,19201125日竣工。“陆奥”号191861日在海军横须贺工厂开工,1920531日下水,19211122日竣工。

长门号

根据一战海战的教训,低速、高火力、重装甲的旧式战列舰和高速轻装甲的战列巡洋舰都不适应新的海战条件。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速重防御的新型战列舰。该级舰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410毫米主炮。并且为了410mm主炮远距离炮战中测试弹着点、以及观通和指挥的需要,采用了高大的塔式舰桥。之后日本海军的主力舰纷纷按照这个样式进行改造或新建。在建造该级舰的同时,日本海军还开工建造了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加贺级和天城级都是在长门级的基础上,在烟囱后方,后主桅之前布置一座双联410mm主炮。区别在于速度和装甲各有侧重。天城级的假想对手是美国海军的6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

1920年华盛顿裁军会议召开,对美、英、日、法、意五个主要海军国家的战舰吨位、火力和总吨位进行了限制。以英美海军的525000吨为标准,五国按照101063.5:3.5的比例建造主力舰和巡洋舰。战列舰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356mm)。按照这个标准,长门级战列舰属于被条约禁止的舰型。列强要求日本终止该级战列舰的建造,并销毁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日本借口国内的小学生已为建造该舰捐款并且该舰已经建成,如果废弃将引起国民的不满,在日本的强硬态度下,美英最终同意日本将陆奥号建成,天城级已接近完工的头两艘(天城、赤城)可以改装为航母,但是加贺级战列舰必须销毁。作为补偿,日本同意美英也建造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科罗拉多级和纳尔逊级)。19239月,由于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在横须贺工厂的天城号龙骨被震坏,日本将加贺号改造为航母。土佐号于19252月在日本四国岛西南部的宿毛湾沉海销毁。

游戏碧蓝航线中的长门,陆奥

1930年的现代化改装中,长门级进行了一系列改装。其中最特别的是其改装后建成的宝塔形桅楼和向后弯曲的烟囱。在“海军假日”期间,长门级两舰与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这七艘搭载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合称为世界七大战列舰(BIG 7)。作为开战时的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不仅是日本国民精神的象征,还预计在“九段渐减邀击作战”中作为主力舰与美军决战,因此一直停留在后方。此后虽然参加了中途岛战役,但只在后方得到了惨败的消息。1943年,停泊在柱岛泊地的“陆奥”号主炮弹药库发生爆炸,当场沉没,全舰仅350人幸存。长门级仅剩的“长门”号参与莱特湾海战,在海上遭到美机重创,随后随主力撤离。此后便一直停留在横须贺,直到战争结束。战后“长门”号作为战争赔款被移交给美国。1946年,在“十字路口”核爆实验中,“长门”号受损严重,漂浮五天后彻底沉没。

5)大和级

20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备竞赛。与此同时日本与英美等国在伦敦海军会议上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正在逐渐趋向破裂。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这就是大和号和武藏号。

大和号

1934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佐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310日至19367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被认为是最佳的战列舰主炮配置方式。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大鲸号潜艇母舰

1号舰19395-10月,锅炉安装完毕,9-11月,主机安装完毕。1940715日,1号舰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来自古代日本畿内五国的大和国,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194088日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大和为了保密,造船厂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大和舰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到19417月,该舰主炮已经安装完毕。从1016日起,大和舰开始试航,1022日,在宿毛湾以153,553轴马力的主机输出功率达到了27.46节的航行速度,试航获得成功。111日,大和舰首任舰长高柳仪八海军大佐到任。127日,大和舰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同时,一支以6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日本舰队正在向美国夏威夷进发,在128日凌晨,这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一天,大和舰试航结束。19411216日,大和舰竣工,入吴镇守府船籍,并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大和号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

19422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还有同型的武藏)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19426月,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四艘航空母舰全军覆没,而大和号则在三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817日,大和号再次出港,这次的任务是支援对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但该舰到达特鲁克群岛后,只是整天呆在港里继续无所事事。1943211日,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接替大和号成为新的联合舰队旗舰。58日,大和号离开了特鲁克回到吴港入坞修理了3个月,又于823日回到特鲁克。其后一些日子里,该舰被指派去向一些岛屿上的日军运送物资和补充兵员。

194312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被一发鱼雷命中。受损后的大和号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1944116日,大和号再次回到吴港入坞修理,出于防雷的考虑,在其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划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127毫米双联装高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19444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大和号被攻击

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已经变得对日本越来越不利。联合舰队把拥有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的第二舰队编入第1机动舰队,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1944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在这场航空母舰大战中,损失惨重的第1机动舰队撤离战场。大和号第一次用主炮向来袭的美国飞机发射3式对空炮弹。194410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的第二舰队从婆罗乃湾出发,参加莱特湾海战。1024日,栗田舰队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航母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大和号的姊妹舰武藏号被击沉。大和号仅在前甲板被美机投中一颗炸弹。1025日晨,在萨沃岛附近,第二舰队发现美舰。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离上对美舰开火。烟幕和雨幕以及美国驱逐舰的攻击行动干扰了大和号的射击。中午时分,栗田放弃了追击美舰的机会,开始回撤。19441124日,大和号返回日本本土吴港。

大和号

19453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4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4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4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14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14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1423分,大和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大和”号沉入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中仅有269人获救。至此日本的骄傲,大和级两舰全部葬身海底。

日本的战列舰用兵思路

日本的战列舰用兵思路依然围绕在前文提到的“九段渐减邀击作战”中(可以阅读前文:二战中的日本航母),这也是为何除去金刚级四舰外,为何前期日本很少将战列舰投入前线的主要原因(航速也是重要原因)。但该观点也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后期对伊势级二舰的改装及信浓号改设为航母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但日本不牢固的工业基础决定了日本在短期内内无法重新转换生产核心,与美国不同,日本要完成从战列舰生产到航母生产是一个及其艰难的过程,各条生产线都无法及时转换。这也造成了中途岛战后日本无法及时补充航母,只能通过改装类似伊势级这样的畸形舰来补充,自然无法与美国抗衡。强如大和级两舰,也无法在航母开始统治海洋的年代与其进行博弈。

但日本将金刚级四舰与机动部队共同使用的做法,尽管是无奈之举,事实上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现今采用的航母战斗群最早就来源于类似的混合舰队,只不过随着更高机动的驱逐舰与巡洋舰的地位不断提高,高速战列舰的地位才逐渐被取代。战列舰这样的可视距内战斗的霸主,被航母这样的超视距作战兵器取代,也就是历史的必然罢了。

关联文章

海兽的铁蹄:二战中的日本航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