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友主页丨张培胜:那一声“慢”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2-17

日常生活中,送客离别时,常说“慢走”;请客吃饭时,上完菜,总是说“慢慢吃”、“请慢用”。

一个“慢”字道出人间真情与待客情意,是礼貌的象征,也是待客热情的体现。

长辈教孩子走路,也常说“慢慢来”。

师傅看到徒弟进步慢,总会鼓励地说:“慢慢来,总会有进步的。”一句话道出师傅恩情,徒弟也心领神会,在师傅的教导下取得长足进步。

从这里可以看出,“慢”带着关怀,带着温情,给人力量和信心,奔向个人目标。

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列奔向终点的行程,那么,年轻时快,是为了追赶日月星辰,欣赏更多的美景,成就个人精彩。

到了一定年龄,甚至快到终点时,那么,“慢”就成了生活常态,在“慢”中求得安宁,在“慢”中求得思考,正如酝酿一坛酒,慢品细尝,直到生命终点。

大凡懂得“慢”的人,总能在“慢”中求得事业精彩,求得人生安宁。

贾岛对文字的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引得无数后人敬仰;

李时珍尝遍百草,历时二十七年写成《本草纲目》,在“慢”中求得医术,展现人生芳华;

曹雪芹披阅十载成就文学巨著《红楼梦》,正是“慢”中求精,精中求流芳百世的杰作。

汪曾褀的文字看不出有多少华丽,也看不出有多少精绝,一事一细,慢慢叙述,个人人情味,世间情感,便在平淡而又真切的文学中表现出来。

这种生活的“慢”,性情的“慢”,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品质真性情,展现出一个人热爱生活、珍惜友情的细节。

汪先生有耐心,有慢工出细活的耐心。

他到农村去参加劳动,给马铃薯打药,也能精细到让叶子的反正面都打上;为马铃薯画素描,比给一个人画素描还认真。

这样的作家,这样的心境,不出好作品才怪。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人追求快感,追求时尚,以致于爱情没有得到真情实感,抱负得不到真正的释怀,留下的是一地鸡毛的生活,遍体鳞伤,多么令人心痛。

与其这样,倒不如停下脚步,在“慢”中求得人生方向,在“慢”中求得专注,一心一意,一生一世,永远不变的追求,永远向上的奔走,达到目标是早晚的事。

当然啦,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阅历,生活的沧桑与无情,体味周全了,留下的,尽是回味悠长,拿一杯茶,喝一杯酒,独与时光作对,独与回忆作伴,人生得以快慰,生活得以安康,这样的“慢”日子,如同蚕咀嚼桑叶,如同秋天的绿叶,渐渐黄去。

有的时候,生活不允许我们快,身体不允许我们奔跑,那么,我们就慢下来吧,慢看生活,慢品细节,慢读人生。

如此,身心得到休息,情操得到陶冶,一个人的智慧得到提高,再苍凉的人生也带有温情,再低调的抱负也可以温暖寒夜。

(已载2月18日《德州晚报》)



■作者:张培胜  ■编辑:王晓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