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石头记》艺术鉴赏之第八回

 沈抱书 2022-02-17


连载|沈抱书

本回标题: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甲戌本标题作: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闹绛云轩】本回手抄本标题出现差别,应为作者稿件修改时留下的痕迹,两个标题各有千秋。

通灵宝玉到底啥模样?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甲戌眉批:又忽作此数语,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至。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

读此段便知通灵宝玉必有实物相映,才是真弄成幻。曹学家说是雨花石,史学家说是传国玉玺,铭文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相近,因是幻相,通灵玉大小并非真实规格。笔者认为曹学家纯是胡扯,不仅通灵玉上字字贴切,宝钗的金项圈也是字字对应,脱离小说浮想联翩的诌,毫无学识之见。

作者所批之诗“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明显是国家情怀,一个官宦小家,较明朝忠良方孝孺相比,曹家不过一蛀虫耳,何来“如山白骨”?作者和脂砚斋均直言通灵玉是用真实之物比拟的,曹学家称作雨花石,也太过肤浅了。

本回接下来则是宝玉醉酒后,因“豆腐皮包子”和一碗“枫露茶”大闹绛芸轩,在北方豆腐皮包子是一个歇后语:包皮,谐音包庇。而枫露茶也绝不是什么可口之茶,大冬天早上泡的茶晚上还能喝吗?即便是再煮开了喝,也成苦涩之水了。作者所说的真事隐才是茜雪被撵的真正原因。

这是一段传奇故事,宝玉给晴雯的包庇被李嬷嬷擎受了,连宝玉留着自己享用的“枫露茶”李嬷嬷也敢擎受,宝玉能不发飙吗?李嬷嬷即便是哺育过宝玉之人。甲戌批注:这枫露茶是闲茶,前写万艳同杯是浪酒。因茶撵走茜雪,李嬷嬷才为茜雪鸣不平,发誓要一查到底。

最后写秦钟父子,做家塾一闹伏笔,值得注意秦业有甲戌批曰:情孽之意,官职营缮郞之缮,是抄写此书之意。兢兢业业之书生气秦业,怎么就被烙上情孽了呢?想必作者通书要骂的人,正是秦可卿和秦钟父子三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