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是这样评价冯积岐老师的:“他在闷着头却又是义无反顾地进行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实践,既不轻易吹牛式的表态,更不向任何时兴的流派靠拢,而是执意要创造出自己艺术理想里的长篇小说景观。这是一部确凿令我感受到心理震撼的长篇小说。震撼来自于作品丝毫不见矫饰的巨大的真实感。我尤其看重冯积岐在这部作品里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姿态:直面现实生活。”陈忠实偏爱冯积岐,他们也是同事。陈忠实欣赏冯积岐的小说,并帮助他改变生活。冯积岐在省作家协会当编辑近乎七年,一直是临时打工的状态。为转换其农民成分,陈忠实带冯积岐见省上的领导,当面夸奖冯积岐在创作上的业绩和前途。由此,冯积岐有了固定报酬及同等待遇,也能坦然地创作了。 岐山不仅有周文王、周公庙,周文化沸腾人生,更有现代文化艺术根深叶茂,后来居上的香火旺盛。在众多文学玩家写手中,冯积岐老师便是一面大旗,引领了一代人无限风骚。是陕征军中一员虎将,积岐老师凭自己一枝绵秀生花的笔,与全国著名、陕西文学艺术界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老前辈们有了不解之缘。近日收到陕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冯积岐老师所著《凤鸣岐山》,我如同电影《1952》大饥民,看到了刚出笼屉的热包子! 当我读到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冯积岐老师的作品,如同吃到了原汁原味的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岐山人的腊汁肉夹馍,满口生津,油香四溢。冯老师扣动心弦的文笔,一旦勾下头去细细品咂,墨香里喷发出儿时家人烙油饼的勾魂香味,口舌之欢的饿欲让人欲罢不能有自己。一旦翻阅朗读积岐老师作品,如同怀孕期间厌食孕妇看到岐山人手工制作的粮食醋,满嘴酸爽、满心的心满意足、欢心鼓舞。 冯老师所著《风鸣岐山》的确写功深厚,笔锋锐利,叙述简洁到位!土匪的恶与冯拱明的善,刻画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我读完《凤鸣岐山》这部小说后余香满唇,如同吃过岐山擀面皮,食已裹腹,油泼辣子的余香却留在唇齿。那白芝麻和十三香、各种香料,滚烫的纯正菜籽油激活了食材的灵魂,让那种香进了血脉,一旦沾染,如同鬼魅附身,对书中精妙描写时而自言自语、或大声惊叹、或咬牙切齿或狂魔乱舞。积岐老师的文章,如同岁月风干腊肉,历练寒暑饱经风霜。语言朴素其貌不扬内敛含蓄,一旦进了眼入了口,细嚼慢咽方觉是天下至极美味。他摆脱世俗的约定,与文学陌路相逢,人到老年如深秋,一面是丰收的五谷满仓、粮食满担,另一方面,却是眼花身手不再敏捷。自从与文学结了亲,如上好姻缘,便不离不弃,在百味的人生中走过漫长的一生。吞咽辛酸与委屈,学会了自在独处。文笔如雕刀,刀刀见真功,用词如神助,读后耳目新。似清泉流水,惊魂动心神。 冯积岐老师,新作《凤鸣岐山》,这是一部历史纪实性小说。历史小说比较难写,既要坚持历史的基本史实,又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不能无根无据地胡编乱造。他说,小说并非历史,但历史小说一定要忠于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对人物的虚构,终于完成了(《凤鸣岐山》)这部长篇小说,这是我对故乡岐山的微薄回报。他在后记中说得十分明白:“一个好的小说家,在历史叙述中,要尽最大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就像我们最大可能地接近现实的真实一样;一个好的小说家,不能将伪现实呈现给读者,也不能将伪历史呈现给读者;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好的小说家,不是在复述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文学真实和历史真实是两回事。我所说的接近历史真实,不是他人叙述的历史本身,而是作者虚构的历史。”“辛亥革命了,新朝代了,军政府了,岐山人不过是剪了辫子,放大了脚,新军阀比旧军阀更残忍,麻振武祸害岐山的事情,我少年时就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他们讲述时,仿佛依旧心有余悸。在辛亥革命过后那十几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给岐山人带来的灾难不比清廷少。从1911年到1927年,十七年间,岐山的县知事就换了四十几位,有一个县知事只干了一个月。那是一个由枪杆子说了算的年代,共和只是革命者当初的美妙设想,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的革命有其局限性。”“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革命者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终于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而民国初年所谓的民主自由政府,依然不是好政府,统治者依旧不顾老百姓死活,给老百姓,给这个民族带来的只是灾难,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凤鸣岐山》中,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朝代更替,官员轮换,都是“换汤不换药”,军阀混战不断,老百姓赋税年年增加,负担日日加重,民不聊生,暗无天日。冯惠芳悲惨的命运,就是广大老百姓的命运,躲到哪儿也躲不过。 从198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30年来,冯老师已经在全国数十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250多篇(部),出版长篇小说十部。《沉默的季节》曾获"九头鸟"长篇小说奖。《村子》获陕西省政府"五个一工程"奖,柳青长篇小说奖。 文学是人生百味,文学为我们空寂生活涂彩上妆,文学是饭后一支烟,文学又是囗淡时一个水果;文学却又是吃腻了白米细面之后邂逅了爽囗农家搅团,杂揉平淡生活,让寡淡变丰盈。文学如同十三香、美味鲜,为我们寡淡的人间烟火味提鲜增香,让我们平凡无奇的生活更加出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是个文化底蕴很丰厚的。出了许多有名的国家级大作家。岐山是闻名全国的“作家之乡”,拥有中国作家会员23人,省级作家60人。岐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片热土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在众多作家中,冯积岐老师便是其中一个杰出代表。
作者简介:党眉清;中共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日报》通讯员、陕西省摄影协会太白山分会会员、《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今生缘婚庆传媒公司总经理。作品在《宝鸡日报》《西安晚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陕西科技报》《中国建材报》中国作家网等报刊媒体上发表,散文及文学作品在多次评选中获奖。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我是布衣 小麦的籽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作品阅读: 党眉清‖痴情方寸荧屏,惊艳公安部长——记全国著名编剧、宝鸡市作协李广汉主席 党眉清‖一本《老生》懂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