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学历史》第3章  郑吉,经营西域(下篇)

 黑猫老司机 2022-02-18

书接上回,

继续做梦。

我问:“当时张骞出使西域,耗时多久呢?”

张良说:“算来算去大概十多年。这哥们其实挺倒霉的,刚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活捉了。活捉以后匈奴就想驯化他,给他娶妻生子,他也佯装安心在西域那边过日子。就这么过了十年,他还是不忘初心,逃跑了,继续西行,想去找大月氏国,说服他们联合大汉王朝共同抗击匈奴。费了老劲,终于找到了,结果大月氏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过去我们的确跟匈奴有仇,但是今天我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为安,没仇了,你回去吧。这哥们在西域各国间转悠了一圈,倒也说服了几个部落国家亲汉。结果回程时,又被匈奴抓去了,又软禁了一年多,最后费劲周折才回到长安。”

我说:“那当时张骞回到了长安,不就成了当朝老百姓心中的民族英雄?”

张良说:“和你们现在杨利伟一般的待遇。一是不忘初心,二是带来了一手信息,类似侦察兵的角色。”

我问:“那西汉的张骞跟意大利的哥伦布,他们两个人哪个更有意义?”

张良说:“他们两人在世界历史上都有重要意义,都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应该这么说,没有外来先进文明,本地种族更新技术走向新文明要延缓好多年。如果非说有点差别,张骞闯西域算是角逐已知世界,哥伦布则是探索未知世界。”

我问:“那现在活跃的马斯克一直在探索火星,他算不算新时代的哥伦布?”

张良说:“时代的发展会不断击穿人类想象的天花板。你让汉朝的人如何用现在的电话通话,如何想象宇宙飞船去探索地球以外的宇宙,现在所有的科技发展,是落后的他们想象不到的境界。同样的道理,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那些敢异想天开、积极探索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的哥伦布。”

我问:“那当时张骞带回来一手情报后,汉武帝又采取了什么推进措施呢?”

张良说:“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一方面把外面的信息传递回来,另一方面把我们大汉文化输出去,他是个双向文化使者,自此有不少部落国家愿意亲汉,西域也进入了大汉朝的视野。既然愿意亲汉,就可以达成战略联盟。汉武帝决定在西域设立作战空间站,派驻兵过去。你可以看看地图,从西安到乌鲁木齐有多远?两千五百公里!这么远的距离,若是每次都从关中运送物资到驻兵点就有些不划算,于是在西域开启了屯田模式,也就是自己开荒,自己种地,类似现在边疆的建设兵团,自给自足。粮食越充沛,驻兵数量就可以越多,作战能力就越强,愿意归顺我们的部落就更多了。八个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汉的火种正式在西域点燃了。”

我问:“那当时郑吉的成就主要有哪些呢?”

张良说:“屯田渠犁、击破车师、迎降日逐王,出任西域都护。一句话总结,就是把新疆纳入了中国版块,打通了丝绸之路。”

我问:“在此之前,西汉和西域部落之间没有贸易吗?”

张良说:“要说有其实很少,邻国之间会有,但是大距离的大宗贸易很少。丝绸之路途经的小国太多,小国目光短浅,觉得拿点通关费哪有直接劫货更划算。现在有了西域都护府,等于有了老大给所有人主持公道,设立了规矩,你必须遵守,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证了西汉与西域各部落的贸易繁荣。这也要感谢西域都护府的第一任老大—郑吉。”

我说:“不过我对郑吉这个名字很陌生。”

张良说:“他其实不如张骞出名,但是,他才是真正打开西域局面的人。如《汉书》所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我问:“那郑吉当时为什么不那么出名呢?”

张良说:“这个当时与史官有关,关于郑吉史料记载少,一是远在边疆,相当于今天的驻非洲大使,很少有机会在国内见报;二是非贵族出身,亲戚都不是文官,没人记录他的功绩;三是没有入选历代教科书,而张骞则恰好相反,入选了历代教科书!”

我问:“那郑吉他是哪里人呢?”

张良说:“关于郑吉的记载,没有多少资料,他个人出生地不详,墓地也不详,只知道他是会稽人。”

我说:“会稽山那里,那就是绍兴人了!”

张良说:“当时的会稽山不是绍兴,而是吴县,就是今天的苏州,当时会稽的省会在吴县。”

我问:“我最近一年都在苏州生活和工作,怎么没听过当地人说过郑吉的故事呢?”

张良说:“其实现在有郑吉痕迹的地方,应该只有新疆的轮台县,那里有个他的雕塑,博物馆也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别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

我说:“怪不得,当时的郑吉是贵族吗?”

张良说:“当时他还真不是,他就是许三多系列,从列兵开始,一步一步,最终当上了省长,专业术语叫西域第一任都护,可以理解为现在的边防第一任建设兵团总司令。”

我问:“那他是怎么一步一步从士兵升到将军的呢?”

张良说:“郑吉为人坚韧刚毅,运气也很好,遇到了恩师外交家、军事家常惠,从小兵一路提拔,几乎都是常惠推荐的。因为常年在西域附近与匈奴作战,有机会第一批驻扎西域,逐步被提拔成了负责人。后来控制西域那片区域的匈奴老单于死了,匈奴内部为争夺单于之位相互厮杀。匈奴骨干之一日逐王发现形势对自己不利,为避免日后被清算,毅然决定归顺汉朝,给郑吉递交了投降书。不管是主动劝降的还是被动纳降的,都算大功劳,不战而胜,郑吉其人是有真本事的,否则常惠不会如此看重他。”

我问:“你作为一个目睹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变迁的老将,你是如何看待过去历史不断推演的呢? ”

张良说:“历史不是简单的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而是要从地理角度去推演,从中原到草原再到西域再到雪原再到海洋,是五大版块的联动。”

我问:“纵观历史,你认为战争有没有进步的意义?”

张良说:“有的,未来,几乎所有战争都是斩首行动,老百姓该上班上班,该旅游旅游,战争与老百姓无关了。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巴勒斯坦一大楼被导弹定向爆破,老百姓纷纷拿手机拍摄,仿佛只是一场实景演出。斩首行动其实就是我们传统的“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的军事策略,只是过去科技不发达,只能陷入人海战术,一旦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就可以实现精准打击。与自动驾驶同理,科技进步让普通人更安全。”

我问:“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侵占,是不是不会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张良说:“这里有个关键节点—二战。二战前,基本是这种状态,就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谁强大谁扩张,包括二战本身,也是德国与日本想实现版图扩张梦。从二战结束后,地理版图基本固定了,侵略战争就很难发动了。”

我问:“你这么一说,世界秩序以后没法扩张了?”

张良说:“依然在扩张,只是扩张的方式变了。英国输出的是英语以及本土文化,美国输出的是美元,日本输出的是技术与品牌,韩国输出的是娱乐文化,疆域面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竞争点了。你看日本品牌,在全球建厂,在全球销售,这就是他们的扩张。为什么我们在努力做一带一路,也是文化输出、贸易输出,等于无形中扩大了疆域和全球影响力。还有一种输出,就是资本输出。例如挪威盛产海上石油,整个国家特别有钱,有钱了怎么办,不能花在本国,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他们选择了成立挪威国家主权基金,购买全球优质资产,现在已经成长为巨无霸了,均分到挪威居民头上,人人都是富翁。版图扩张也不能说停止了,而是从2D转向了3D,现在大国都在搞航天竞赛,本质就是新一轮的哥伦布,看谁先发现新大陆。”

我问:“那西汉有没有可以媲美司马迁的史官?”

张良说:“有,刘歆,有个词语叫“迁歆”,就是司马迁与刘歆的并称。”

我说:“我们刘氏家族的前辈还是挺有影响力的,刘歆貌似也改了不少史书,是不是把百家争鸣给改得更符合当权者的胃口了?”

张良说:“经常有人向往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认为那时风气开明,百家争鸣,其实不然。先秦时期本就有百国,平均起来差不多也是一对一,绝对不存在一国有百家,若是有这种国家存在,也早灭亡了。换句话说,要大一统就必须思想高度统一,这就是为什么反复提到核心价值观,若是核心价值观都不同,那不四分五裂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