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八大关的近代建筑群,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有300多栋异彩纷呈的别墅,玲珑的小阁,尖尖的塔顶,典雅的窗户, 风格迥异,流派鲜明,优美得如同逝去的岁月化成的凝固音符。 八大关之美,除了它充满异城风情的别墅群外,那一座座别墅的庭院,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所有庭院的围墙全部是通透式设计,院中曲径通幽,鲜花烂漫,或精巧别致,或野趣横生,时有彩蝶在花间翩然起舞。 ![]() 每一所庭院前,都有一扇风格独特的院门。独特优雅的造型,或繁或简的装饰,像是斑斓多彩的建筑万花筒,无不展示着神奇的光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异国风情的趣味,体味时光的沧桑。 ![]() 每一扇门都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扇门, 都历尽了岁月的磨砺,凝结着一段历史。每一扇门后,都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奇。让人心绪万千,甚至遐想联翩。 ![]() 到八大关旅游的人,往往把眼光盯住那一座座漂亮的别墅,欣赏那八条关路上叠嶂的大树、淡淡的花香、缤纷的落叶,还有林中的小路。而我却对这一扇扇门情有独钟。 ![]() 清晨漫步在八大关幽静的街巷,随手拍下了一扇扇漂亮的“门”,稍加整理,发到朋友圈,冠名《去年今日》,引起不少朋友发问:“你想谁了?” ![]() 没有想到会引起如此反响。我不过是触景生情,想起了唐代诗人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此为题,抒发自己对这些堪称艺术品的近代建筑的赞赏而已。 是啊!想当年崔护进京赶考,在东南庄这个柴门院落里,见到了灿烂的桃花和美丽的少女。一年过后的今日,桃花依然盛开,少女却不知何去,难免使人惆怅。 ![]() 八大关近代建筑始于上世纪30年代,诸多设计者、建设者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历经百年风雨,所有建筑仍在,“桃花依旧笑东风”,但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作为后人,我们理应对他们予以深深的思念。 ![]() 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作为与北京、南京齐名的全国五大直辖市之一,对外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涌入。他们需要环境、式样、条件皆为上乘的高端住宅。 ![]() 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确定在沿海一侧划出一片地域,作为“青岛特别规定建筑地”,修筑十条道路,均以中国古代军事关隘命名,这就是日后的八大关。 ![]() 中国疆土广阔,关隘数千,多分布在长城内外,八大关囊括了其中绝大多数。踏上八大关,便有一种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自豪。由衷地叹服老祖宗的智慧,感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逸。 ![]() 上世纪30年代初颁布的《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划》,就对八大关建筑密度、体量、高度、如何保护绿地、必须采用透空围墙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这为八大关科学合理的布局、鲜有的建筑风范和艺术品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规划专家的确是意识超前,水平不凡。 ![]() 参与八大关建设的来自异国他乡的建筑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建筑理念和实践,汇集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巴拉克、新艺术、折中主义、田园风式等多种建筑风格。 ![]() 如今在八大关漫步,可以随时看到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日式、丹麦式等许多特点鲜明的住宅,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名副其实。 ![]() 我是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来欣赏这一扇扇门的。构成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距离。这种距离感的产生,不光因为建筑风格不同,建筑年代不同,更是因为中国当代民居建筑中缺少优雅,缺少个性,更缺少诗意。 ![]() 中国的住宅,大都建有庭院和大门。从皇上居住的紫禁城、中南海,到普普通通的民间住宅,无不如此。不同的是,有的是深宅大院、高墙朱门,有的则是低矮的土墙和简易的角门。 ![]() 我的老家寿光县过去很穷,多数农家的院门,就是在土墙上留一个口,立一个木制的柵门。而我工作过的鲁西南地区,老百姓则比较讲究,尽管只有三间平房,但喜欢在院里建一座高大的门楼,很是气派。与西方风格的庭院大门相比较,差距自然显而易见了。 ![]() 八大关幽静、美丽,别有意境,充满了神秘。徜徉在这片土地上,心中时时涌起深深的敬意。八大关的规划、设计、建设者,当然值得怀念。但我觉得还应该记住那些神圣的“保护者”。百年风雨沧桑,时代几番更替,天灾人祸不断,八大关竟然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些保护者是谁?他们现在在哪里?历史,应该记住他们的功绩。 ![]() 当然也有遗憾。在八大关优雅的建筑群里,见到一所被改造过的庭院,水泥墙上架着电网,紧闭的铁门上安装着“探头”,似金鸡独立。 ![]() 四季轮回,花树缤纷。祝愿八大关永远充满生机,给人无尽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