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光:“惊蛰”的雷声

 微湖渔夫 2022-02-18

因为有你,这个社会无比温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唯一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惊蛰”古称“启蛰”,西汉时期,为了规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名为“惊蛰”,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惊蛰”时节,南北空气对流加剧,气积而奋,震而上达,“震”就是雷的雅号。记得《封神演义》中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名字就叫“雷震子”,力大无穷,武艺高强,展开羽翼飞行时风生雷动,且速度奇快,可日行万里。“轰隆隆”,空中滚过一阵雷鸣,这是“惊蛰”的雷声,也是大地的钟声,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的季节。古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过后,绵绵春雨伴着声声春雷翩翩而至,空气更加温润清新。 

图片
图片

 “惊蛰”的雷声蕴含着神秘的力量,它让整个世界在瞬间惊醒。

我对“惊蛰”和雷声的认识,始于小时候听老师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盘古高高举起斧子,用尽力气劈开这混沌的圆东西。随着一声巨响,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阴气下沉变成了广阔的大地。从此,天地乾坤,上下分明,盘古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屹立于天地之间。” 我推测盘古的“这一斧子下去”,就是“惊蛰”的由来;这“一声巨响”,自然就是“春雷”了。这一声雷鸣可是真真不得了,震碎了千里冰封,打开了被寒冷囚禁的大地之门;呼来了和煦春风,给大地披红戴绿穿上新衣;带来了潇潇春雨,滋润了世间万事万物;奏响了华美乐曲,唤醒了入冬后蛰伏于地下的万千生灵。世界顿时变成彩色,春天花枝招展地向我们走来。这“惊蛰”的雷声,实在是令人震惊和陶醉!

图片

“惊蛰”的雷声能把沉眠地下的昆虫唤醒,这的确让人惊奇。老家有句谚语“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诗人长卿在《惊蛰》一诗中云:“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 描写的就是听到“惊蛰”时节隆隆作响的雷声,那些藏在土里的爬虫走蚁,睁开蓬松的睡眼、摇摇摆摆地走出洞穴的情景。

图片

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科学证明,冬眠的虫子醒来,和雷声没有太大的关系。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真正的原因是气温上升,冻结的土地逐渐化开,冬眠的虫子感受到温度上升,自然节律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生物学家发现,绝大多数昆虫是不能冬眠的,它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已经死去。蝗虫、蚜虫等昆虫是以卵过冬,即在每年秋天将尽时,将虫卵产于土里或者树木缝隙中,等到来年大地化冻,这些卵就逐渐孵化出来。蝶类、蛾类和苍蝇等则是以蛹过冬。只有水稻螟虫、大豆天蛾、玉米螟和危害树木的星毛虫等,会把自己隐藏于树木或者农作物秸秆之中,以幼虫过冬。真正以冬眠过冬的昆虫不到总数的两成。

图片

“惊蜇”一声雷,大地酒意去;春雨润万物,惊醒梦中人。人们一般认为,“惊蛰”是雷声引起的,是春天滚滚的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之中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惊蛰”是否打雷,被看成关乎一年气象的象征性标志。如果“惊蛰”当天有春雷滚过,农民会认为是丰收的好兆头。

图片
图片

“惊蛰”的雷声总是与风雨相伴而行,带给父老乡亲无限的希冀。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重视“惊蛰”节气,深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在我的老家寿光,每到“惊蛰”前后几天,乡亲们便时常仰天长望,侧耳细听,期盼雷声从远处飞来。每当低沉的雷声由远而近,就像老天爷驾着车辇从自己的头上碾过,车轮滚滚,发出隆隆的声音,低沉而又高昂,粗犷而又细致,大胆而又细心,畏惧而又无畏。这是春天的声音,是万物复苏的声音,是芸芸众生心里期待许久的声音,是一年之中最振奋人心的声音。这“惊蛰”的春雷,气势磅礴,响彻大地,摄人魂魄,醉人心扉,让生命连同灵魂一起“复活”,给春天以活力,赐万物以生命。那天外的呼唤和心灵的感应交织在一起,就是人们关于丰稔的渴盼。

图片

伴随雷声而来的是清凉的雨丝,随着柔柔的春风在田野上飘摇。它像一双大手,抚摸着绵绵青山的每一寸肌肤,抚摸着田畴上的每一条田埂,抚摸着河岸上的每一棵柳树,滋润大地万物,温柔而且妩媚,它让绿色的主基调点缀出姹紫嫣红。从小就听老人说:“惊蛰一声雷,谷子堆成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乡亲们听着雷声,就像听到了美好的乐曲。他们淋着雨干活,就像久旱的秧苗遇到了甘泉雨露。春雷、春风、春雨,再加上春天的阳光,就像一首自然交响乐中最高的清亮音符,画龙点睛般地奏响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激发了人们生活的热情,给大千世界带来无限的温暖和生机。 

图片

比“惊蛰”早到几天的是二月二的“龙抬头”。这一天,乡村的男人们剃掉积攒了一个正月的头发,刮去满脸的胡须,昂起雄壮的头颅,在田畴间行走。乡村男人是大自然之子,他们的生命年轮里,镌刻着雷声风声和雨声,镌刻着勤劳拼搏和奋斗,镌刻着每一个季节的声音和影子。尽管那时候我还小,但母亲同样给我剃头,给我的衣兜中装上一把新炒的糖豆。我也和男人们一起,挽起袖子,敞开胸怀,爽朗大笑,我的骨子里天生就有着乡村男人的基因,血管中流淌着乡村男人的血,人生路上,不管风吹雨打,自当闲庭信步。

图片
图片

“惊蛰”的雷声充满着无限的浪漫,它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人墨客的灵感。

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和政客似乎对风声雨声和雷声有着特殊的喜爱,一丝丝真情,一缕缕关爱,一声声慨叹,洋溢在他们的诗词之中。

最熟悉的当是清代诗人张维屏的《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义有情,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就等那震撼人心的一声春雷。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图片

宋代词人黄裳有《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通过对色彩和声音的刻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壮观情景和热烈气氛,预示人民群众当中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量。

至于苏轼的“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秦观的“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李攀龙的“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商隐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欧阳修的“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都是对春雷春风的经典描写,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图片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中,有多处是对“风雷”的描写。他在 《七律·有所思》中写道:“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中写道“地动天摇风雨跃,雷霆落,今日梁魁应活捉。”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写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在另一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又写道:“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在《念奴娇·井冈山》写道:“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透过这些诗句,伟大领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浪漫主义情怀,让人一览无余。 

图片
图片

“惊蛰”的雷声又经常与国运和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春雷给人以力量,也带给人遐想和沉思。

年轻时看过剧作家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此剧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图片

伪善的封建大家长周朴园、被冷漠家庭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行为充满了罪恶感的周萍、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少年周冲、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的少女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所有的秘密都在雷雨之夜揭开,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中爆发。话剧在怒斥封建家庭腐朽堕落的同时,反映出更为深层的社会问题,人物各具特色,情节扣人心弦,成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图片

多次读过鲁迅先生的七绝《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诗人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万家凋零破败的中国社会。诗人心里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是对惊雷的期待。从“我以我血荐轩辕”,到“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耗尽了一生的精力。心事浩茫,不为国君,只为万家墨面的人民。

图片

记忆中,在动乱刚刚结束的1978年,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创作编排的话剧《于无声处》,风靡全国,着实火了一把。当时,历经十年浩劫,国家百废待兴,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受到禁锢。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兴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不仅对于繁荣职工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更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图片

2016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话剧《千里雷声万里闪》,讲述了一批共产党人在陕甘宁边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从建立小股游击队开始,一步步壮大为主力红军并建立红色根据地的故事。剧中的雷声,象征着共产党人在中国上空炸开了一声春雷,唤醒了天地良心。剧中的闪电,是划破黑暗的雳剑,让久旱的中国大地沐浴春雨,让麻木的民心在电闪雷鸣中觉悟,天人合一营造出万物复苏。 

一声春雷响,惊起岁月魂。一次又一次欣赏这样一些文学和艺术作品,在不自觉中再度追寻岁月的感动,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夜已沉寂,但耳边仍然萦绕着那惊天动地的雷声和呐喊,让人刻骨铭心。

图片
图片

从懂事至今,这一路走来,亲耳聆听了大自然的雷声,亲身经历了复杂社会的雷鸣,也亲眼目睹了一次次的“于无声处”。我对这“惊蛰”的雷声一直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我敬畏它那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势,敬畏它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绝美。它用瞬间的爆发来诠释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既然已经给予世人以震撼,完成了大自然赋予它的使命,也就坦然逝去,永远不再回头。我不会忘记,相信冥冥之中也会有人和我一样,记得天地间曾经响过那样一声雷。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静下心认真想过,这“惊蛰”的雷声到底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张力,它的本质到底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为什么能够年年岁岁、生生不息。冥冥之中,总觉得这无尽的苍穹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一种让人不可轻视的力量。现代科学发现了暗物质,证明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物质是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想,暗物质毕竟也是物质,这“惊蛰”的雷声,可能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


图片
图片

陈光

汉族,1956年11月生,山东寿光人,  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大学文化,曾任中共诸城市委书记、中共菏泽市委书记、山东省省长助理,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