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名媒体人生前感叹:胃癌能早发现吗

 yygltj 2022-02-18


    2月11日凌晨,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在上海去世,享年75岁。2020年8月,曹景行在上海长征医院体检时发现晚期胃癌。在经历了手术和放化疗后,2021年他回归主持工作。2022年初,曹景行胃癌复发离世。

    “各位好,大家看到我,是不是形象有点变化?首先是头发少了很多,这是原来的头发掉了后新长的……去年8月后,我在治疗胃癌,头发掉了,人也瘦了。”这是2021年3月,曹景行做谈话节目《肠久之计》的开头一分钟,他在镜头前聊自己的诊疗经历。节目中请来了他的主治医生——上海长征医院肛肠外科专家周海洋讲解胃癌的防治科普,以提醒更多人早诊早检。

    生前疑问

    胃癌能更早发现吗

    “得知我患病,身边的亲友都感到震惊,很多人也想到了自己。像我们这个年纪,能早一点发现当然更好。那么,胃癌能早一点发现吗?”曹景行曾在节目中这样反问。他近十年做过两次胃镜,最近一次为五年前。节目中,他称自己此前基本没症状,“没有胃痛,没有所谓的便血,人也没有瘦”,但从40多岁就开始有胃反酸。

    “胃癌可以早诊断、早发现,但我国目前胃癌早诊率很低,远低于日本和韩国。”浙江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胃内科主任应杰儿说,因饮食、生活习惯等原因,每年全球新增的胃癌病例大半来自东亚地区,其中以中、日、韩(可能因韩国民众偏爱腌制品,其胃癌发病率居世界之首)尤为严重。但得益于胃癌早筛,日、韩两国确诊胃癌的患者中70%为早期,而我国超过70%的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应主任认为,这主要还是因为国人不重视早期预防性筛查,对胃镜的依从性较低。

    “胃镜是胃癌早筛的最有效手段,而'无痛胃镜’基本没有不适感了,建议高危人群和中老年人群都能养成将胃镜纳入健康体检的习惯。”他说。

    主治医生

    “他或许缺了两个环节”

    近日,曹先生的主治医生周海洋在“海上柳叶刀”公号上回顾治疗过程时说:“消化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胃镜+活检。曹先生到底缺掉了哪个环节呢?我认为主要是两个环节。一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症状应及早做胃镜,排除胃癌;二是即使无症状,高危人群(如胃癌高发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胃溃疡病史、有胃癌家族史等)应常规进行胃镜筛查。中国是胃癌大国,发病率高、中晚期比例高、预后不佳。胃癌早期无特异临床症状,胃镜是发现早期胃癌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早诊早检

    没症状也3—5年做次胃镜

    “胃癌不是不治之症,但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5%。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是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邵逸夫医院胃癌诊治中心副主任朱玲华提供了筛查建议。1.40岁以上,并满足有胃病史、身处胃癌高发地区(中国西北、东南沿海)、幽门螺杆菌(简称Hp)阳性、一级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高盐饮食等任意一条情况,即为高危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或遵医嘱。2.普通人群也建议3—5年做一次胃镜。3.如已出现以下胃癌报警症状,高度警惕,尽早就诊:食欲减退(吃不下饭)、莫名消瘦、无力;有腹痛、烧心等胃痛症状或症状性状变化;有胃溃疡病史,症状突然加重;消化道出血(呕血、大便发黑)。

    重要提醒

    从现在起改变生活习惯

    “Hp是1类致癌物,被公认为预防胃癌最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朱玲华指出,因共餐制等饮食习惯,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接近50%,感染者中70%没症状,但有传染性。日、韩目前对幽门螺杆菌采取全民筛查。建议国人因消化道症状去消化科就诊时,做个呼气检测排查,遵医嘱根除治疗,对预防胃溃疡和减低胃癌发病都有很大意义(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39%)。

    “60—80岁是胃癌的最高发年龄段,但以今天的筛查和治疗技术,完全可以早诊早治,这也是我们建议40岁开始筛查的原因。”朱玲华提醒大家养成做“无症状预防性检查”的习惯。目前已明确的胃癌风险因素,除了遗传,还有高盐饮食、烟草、大量饮酒、肥胖、慢性胃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可防可控的生活习惯因素,提醒大家尽早改变生活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