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人间世》大结局:避免人性的弱点,人生方能走得久远

 玄无极 2022-02-18

本节是《庄子·人间世》最后一节,是庄子进一步阐述“有用”与“无用”这两种存在,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庄子借事喻义,阐明无形之道在世俗人眼中“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庄子也是在运用事理言明老子的这句话。即在天道所覆的范围内,几乎没有什么是有用或者什么是无用的。之所以被称之为有用和无用,无非是世俗之人,基于自身有形之用的局限性思维里面,形成的局部性认知而已。

也就是说从人的角度来看,有用也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才能是有用的,过了时间段就会变成无用的。比如一部手机,在手机有限的使用时间段内,手机对于个人来讲就是有用的。但过了这个时间段,手机到了使用年限。就会变成无用的。

这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加上外在客观环境和手机自身的变化,从而让使用者对于手机的使用产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从有用,变成无用。

但真的是无用了吗?其实也不然。我们会发现,手机没用,但却因为这个无用,而让使用者,解除了对手机的链接,减少了对这个手机的依赖,让使用者在没有用手机的时候,保持了精力,减少了眼睛、耳朵和心灵因为这个手机,向外不断释放能量。

这对使用者而言,是不是也是一种无用之用呢?从另一个角度讲,旧手机废弃了,就给新手机提供了产生的条件和空间,这也是无用之用。

故而,对于有用和无用,我们还需更深入地领会庄子给我们的启发,如此,也能让我们透过表象,更深入地了解深层次的规律,这也是我们从事理悟道明心的一种修行。

下面,我们就从最后这两段话,聆听庄子给我们的点拨。

原文:支离疏者,颐隐于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獬,足以。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者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白话释义:有个名叫支离疏的怪人,面颊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颈椎和脑后的头发都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根部和两边的胁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补衣物,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德行残缺不全呢!

原文: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白话释义:孔子游历到了楚国,楚国的狂人接舆听说孔子来了,便特意游荡在孔子的门前唱道:“凤鸟啊凤鸟!为何道德会这样衰败。来世让人们无法期待,往世又无法返回。天下有道,圣人的事业才可以成功。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当今这个时代,只求免于刑罚。福祉比羽毛还轻,没有人知道用什么来承载。祸患比大地还重,没有人知道去如何避免。罢了,罢了,别在他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品德。危险啊危险,不要在地上制定规则让别人遵循。假意迷失而诈狂,不会妨害到我的前行。我前行虽然曲折,但却不会伤害到我的双足”

山木自己招致砍伐,油脂自己招致燃烧,桂树因为可以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树因为有用,所以被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功用,却不知道“无用”的功用啊。

现实思悟:本节中,庄子列举了一个怪人——支离疏。从文字的描述来看,这个怪人在今天来看,就是一个先天畸形。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先天畸形多数也都能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下,能够融入社会获得正常的生活。

虽然这些畸形的人,跟正常人相比,无法拥有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体验。但能够顺利平安地活着,大多数是没有问题的。更有甚者,有很多残疾人,或者畸形人还能够在社会中拥有超凡的表现,活出人生的精彩。

比如美国无手无脚的演讲家尼克·胡哲,还有中国的张海迪等等,这些人都是属于先天畸形或者是后天原因导致的身体上残疾。这种状况,虽然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但就如同有一句励志的话讲:老天给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另外给你打开一扇窗。

无论是畸形人、残疾人、正常人,如果内心是正常的,强大的,即便先天条件不好,或者后天造成了残障,依然可以让自己的无用之躯,变成有用之用。

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自身的条件,做好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人的身体,是承载我们心灵的硬件系统,有了硬件系统,当然是可以更好地承载心灵,作出人生想要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但我们也要知道,人的生命是由精、气、神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命整体。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内在的那个“神”,“神”就是我们心灵系统的统称,是统御生命的主人。假若身体没有正常人的条件,那么代表人身体的“精(形)”,就必然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作用。但没有了形体的局限,人的心神的功能也必然强大。

就如一个人的眼睛瞎了,那么,他的耳朵的功能必然强大。道家老子曾言:吾之所以有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人的生命在正常情况下,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但若没有了“精(形)”,那必然也就会给气和神发挥功用,创造了条件。

所以,此时,身躯如果无用了,那么内在的气和神必然会发挥作用。这就是无用之用。由此,大家从庄子的事理中或可明白:有时候,人的有用之用,反而是障碍了人发挥无用之用的功能发挥。

这些障碍的形成,包括人主动地彰显自己的能力,刻意地发挥有用之用,但往往会在刻意发挥有用之用的时候,人就会陷入被有用之用束缚,甚至牵绊,导致仅仅停留在世俗常理之中,而不能深度体认有用之用背后的那个无用之用。而这个无用之用才是生命最本质的存在。

庄子进一步给我们举了孔子游于楚国,被楚狂人接舆教育的事例。实际上,这也是庄子借这个事例,在阐明自己的道学观点,即“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也就是说,孔子那种以彰显自己的德行,用很直白的方式,推行一套道德标准的行为,来挽救世道人心的方法。是很危险的,不如用假意诈狂的方式,避免在世俗中遭受攻击,然后在暗中以曲为直的方式,迂回着感化世道人心。

如果以常规的形式,不规避世俗人心的弱点,而去推行道德,很容易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很多年,一直没有成功,反而年老了,心中渐渐放下执着以后,他的理念才逐渐为世人所接受的原因所在。

更有后世,在孔子百年之后,才把孔子的学说和思想,作为圣人进行推崇和传播。但道家的思想,却在千年以来,一直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精神世界传承不衰。或许,这也是道家和儒家在推行道德方面,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结果的原因所在吧。

本节最后,庄子特别强调了“有用”和“无用”,这也给我们世人以明示:有用是显在的,而无用则是隐在的。但无用之功用,却比有用之功用,更利于人的生命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如果我们能够了悟生命中的“无用”之用,便可让人生活在超然脱俗的状态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