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医叶天士的通络止痛八法

 leida667 2022-02-18

通络止痛法,是对络病疼痛的治疗方法。《内经》云:“经主气,络主血。”《指南·胃脘痛》高案指出:脉虚涩,胃痛久,治在血分。故通络必当活血。但是,一方面气与血是相互依存的,气中有血,血中有气;另一方面,经中之气可以影响络中之血,络中之血亦可影响经中之气。故《指南·诸痛》陈案云: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指南·胃脘痛》秦案云: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塞耳。因此,通络活血还当兼顾气分。叶氏通络止痛,概括为下列八法。

一、辛香通络法

《指南·心痛》谭案云:病在络脉,例用辛香。叶氏对寒湿入络之疼痛,用辛香通络法,即以辛香药物散寒除湿,理气活血,通络止痛。诚如《指南·胃脘痛》姚案云:气辛则通。《指南·疝》林案云:非辛香无以入络,辛香流气,所称通则不痛耳。《指南·积聚》曹案对阴邪聚络者,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叶氏本法散寒用良姜,甚或官桂、附子;理气选用丁香、厚朴、橘核、川楝子、小茴香、青皮;活血用姜黄、桂枝、玄胡、桃仁、当归。如寒夹湿邪,选用苍术、草果、茯苓、白术、苡仁、萆薢;如寒湿夹秽浊物,均不离辛香之旨。

二、辛润通络法

《指南·胁痛》沈案指出: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以其辛香刚燥,更耗营血,故决不可用。因此,叶氏对寒邪入络化火耗伤阴血,且络中气滞血瘀之络痛,用辛润通络法。《指南·腹痛》毕案云:此郁勃伤及肝脾之络,致血败瘀留,议以辛通润血。《指南·诸痛》汪案亦云:痛入血络,仓卒难于奏效,是缓调为宜,议通血络润补,勿投燥热劫液。此外,津血同源,对久痛津伤亦用本法。《指南·胁痛》程案云:此皆操持太甚,损及营络,久痛津液致伤也,宜辛甘润温之补。叶氏辛润法常选用桂枝木、桃仁、归须,伍以旋覆花、新绛、葱管等理气而不燥之品;或伍以穿山甲、生鹿角等血肉有情之品;或伍以姜黄,佐以柏仁润燥等。

三、逐瘀通络法

《指南·胃脘痛》秦案云:络中血瘀,经气逆,其患总在络脉中痹窒耳,用缓逐其瘀一法。因此,叶氏对气血痹塞脉络所致之疼痛,用逐瘀通络法。但是,《指南·诸痛》李案指出:对积伤入络,气血皆瘀之久病,其治当以缓攻,不致重损。此外,还应注意实中有虚。《指南·疝》郁案云:络虚气聚,乃络虚不足之中有余,形质瘦怯,不可纯攻。叶氏此法用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如桃仁、玄胡、蒲黄、五灵脂、当归、姜黄、桂枝、蜀漆、降香等。由于络中血瘀致经气逆,故须配以理气药,叶氏常选用香附、白蒺藜、小茴香、木香、川楝子等。为了增强逐瘀之效,亦可酌伍蜣螂虫、蟅虫、穿山甲等药。

四、虫类搜剔通络法

《指南·痹》某案云: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又某案云:寒湿滞于经络,若非迅疾飞走,不能效。寒湿滞于络脉所致之疼痛,其证顽固,非一般散寒除湿通络药可以取效,故用虫类搜剔通络法。《指南·积聚》姚亦陶评论曰:“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其具体用法,《指南·积聚》王案:“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指南·头痛》史案云:“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血结。”但是,又强调久病延虚,攻邪须养正,故不可纯以虫蚁药。叶氏攻通用全蝎、地龙、穿山甲、蜣螂虫、蟅虫、蜂房等;养正则多用补血活血之品,如当归、川芎等。

五、健中通络法

《指南·痹》王案: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旋转自钝;大丸药饵,先由中宫以布诸经。故叶氏对中焦营血亏虚不布诸经,致络脉失养之络痛,其治健运中焦,使营气充沛,帅血通络以止痛。这就是健中通络法。《指南·肩臂背痛》邹案曰:对此阳明脉衰之痛,治当通补脉络。《指南·胃脘痛》戴案强调:通补为宜,守补则谬。如何通补?《指南·痹》吴案:对邪留正痹之筋纵痛甚,初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之治。《指南·痹》俞案还对络虚留邪之痛提出了和正祛邪的治则。至于补,《指南·胁痛》汪案说:络虚则热,当甘缓理虚。叶氏健中常用人参、黄芪、白术,养血活血常用当归、白芍、桂枝、姜黄、炙甘草,以及防风,桑枝、羌活等药。

六、温肾宣肝通络法

经云:经主气,络主血。络得血之濡养而不痛,全赖肝气之疏泄条达。而肝气之宣泄,仰仗肾阳之温煦。如肾之阳气不振,肝失疏泄,络脉瘀滞不通而痛,叶氏治以温肾宣肝通络法。《指南·疝》陆案指出:疟不离乎肝胆,疝不离乎肝病。《指南·疝》朱案云:厥阴三疟以延,邪攻肝经络脉,少腹痛渐硬,虽少壮,不可专于泄气,温肾宣肝为急。叶氏本法,温肾用苁蓉、枸杞;宣肝用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穿山甲、全蝎、小茴香等。当然,温肾当避刚燥,宣肝力戒辛香耗气。

七、有情温通通络法

病久,情志内伤耗损气血,邪与气血结于络脉,设纯以草木辛通,则更耗其血。叶氏宗以情养情之旨,用有情温通通络法。《指南·疝》陆案云:夫疟邪既久,邪与气血两凝,结聚脉络,药难入络耳,议有情温通,以培生气。《指南·疝》周案亦指出:以内起情志,不专草木微功耳。叶氏以血肉有情之鹿茸充养元气,再以大茴香、穿山甲、当归、安息香、川乌、全蝎等活血化瘀通络治之。

八、针刺宣通通络法

针刺可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故叶氏亦用此法,与内服药联用,常收相得益彰之效。《指南·痹》吴案云:间用针刺以宣脉络。

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倡“久病入络”之说及其通络治法,是对前人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法的发展。

叶氏认为“经主气,络主血”,“初则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脉阻闭,瘀更深一层,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之由。

络病因“邪非在表”,故“散之不解”;“邪非着里”,故“攻之不驱”;且“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于是提出通络治法,却也别开门径。

叶氏通络治法,包括辛温、辛润、辛咸等具体治法,其中尤以辛咸通络法最具特色,亦称虫类通络法,常用全蝎、地龙、穿山甲、䗪虫、蜣螂等药搜剔络脉,松动病根。

01

郭教授根据叶氏所述及自己的临证观察,“久病入络”的证候,至少具有下述三条特点:

① 病久顽固不愈。

② 有固定疼痛部位或包块,或较为固定的发作性症状。

③ 一般活血化瘀或缓解症状的药物无效或效果不明显。

其中①条必具,加上②、③条中任何一条,即当考虑络病的。

可能他以“久病入络”学说为指导,师古而不泥古,常以全蝎8~10g(水洗、同煎)、地龙15~20g、僵蚕15g为通络固定方,再据寒热加味;

或取其通络之义,在常规用方中加入甲珠、桃仁、桂枝等行散逐瘀之品,可治疗多种经久不愈的神经痛,往往应手取效。

如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其他神经痛。

02

他认为,这类久痛入络的病症,往往既有络脉瘀滞的邪实,又有气血亏损的正虚。

在其疼痛发作期,万不可补,愈补愈滞塞,愈痛气愈虚,故古有“痛无补法”的垂训。

一般都当从实论治,骥其通则不痛,以通为补。

事实上往往因为疼痛停止,精神爽快,饮食、睡眠也随之改善,于是气血渐趋复原。

他以“通络方”加甲珠或蜈蚣,配入常规用方中,治疗顽固性腰腿痛、肩周炎等,多能迅速缓解疼痛;将“通络方”加入常规用方中,治疗顽固性心绞痛,也能显著提高镇痛效果;以“通络方”加蜈蚣,配合常规用方,治疗风痰入络所致之面神经痉挛,能迅速控制症状。

郭教授观察到,疼痛愈甚,其止痛效果愈显著,而对绵绵作痛、症状轻微者,其止痛效果反而较差,后者多系虚证突出,属于“不荣亦痛之类”。

03

郭教授指出,所谓“久病入络”,其“入络”之邪包括风、寒、湿、痰种种,不仅指瘀血滞络。

他观察到,久治不愈的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等,其中难以控制的喘咳,多是宿痰入络所致。

宿痰入于肺络之证,病根较深,故一般的宣肺、祛痰、平喘、降气之品,往往难以奏效,而用虫类通络法松解肺络,促其宿痰排出,常能收到顿挫喘咳之效。

他以“通络方”配入小青龙汤中,治疗顽固性寒痰性喘咳;与二陈汤加竺黄等合用,治疗顽固性风痰性痉咳等,常收桴鼓之效。

这是他对“久病入络”学说的发挥,兹举脉案数则以示范。

04

一. 神经痛案

马某,女,62岁,退休干部。1993年2月23日初诊。

病史:患者5年前起病,右侧面部上下颌连及鼻翼、眼、耳呈发作性剧痛,某医学院附院诊为“三叉神经痛”。

近年来发作渐趋频繁,3日前因呵欠引起复发,部位如前,呈烧灼样、针刺样剧痛,阵阵发作。深夜睡中痛醒,亦常因言语、吃饭等引起发作。以往服止痛片有效,此次效果不明显。要求中医治疗。

现症:患右侧面部上下颌连及鼻翼、眼、耳呈发作性剧痛,始终以手扶按患侧,面色潮红,形瘦体弱,患侧眼目红赤,舌瘦红干,苔薄黄,脉细数。

辨治:辨为络脉瘀滞、郁久化热之证,用通络固定方加味:

全蝎10g(水洗、同煎),地龙15g,僵蚕15g,丹皮15g,延胡索15g,白芍30g,石膏30g,忍冬藤30g,甘草10g。

浓煎,每日1剂,忌辛辣食品。

上方服用1剂,疼痛锐减;服药5剂,发作中止,此后每2日1剂,续进3剂,触按鼻唇等处未引起发作。

后以制首乌、白芍、生地、鸡血藤、枸杞子之类养血柔肝,间断服用8剂,追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郭教授诊治各种神经痛,常据其局部及全身症状、疼痛性质,辨其寒热属性及其兼挟之不同。再据不同病种及病性,分别予以通络固定方为主加味治疗。

其中,血管神经性头痛,属寒证者酌加川芎、羌活、细辛、白芷、荜茇之类;属热证者酌加石膏、菊花、黄芩;属寒热挟杂证者在寒证加味的基础上再加石膏、黄芩。

郭教授还认为,本病必用全蝎搜剔络中之痰瘀才能获取捷效。

舌咽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痛,属寒证者酌加细辛、当归、蜈蚣、延胡索;属热证者酌加忍冬藤、丹皮、赤芍;属寒热挟杂者在热证基础上再加蜈蚣、细辛。

坐骨神经痛,重加白芍40~50g,甘草10g,牛膝15g;痛剧者加罂粟壳15g,延胡索15g。其寒证酌加细辛、桂枝;热证酌加丹皮、黄柏、忍冬藤;寒热挟杂者则寒热证加味同时投入。

臂丛神经痛,因热证少见,故一般酌加蜈蚣、甲珠、鹿角霜、姜黄、麻黄少许宣通阳气。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寒证酌加细辛、桂枝、鹿角霜;热证酌加细辛、白芍、丹皮、黄柏。

带状疱疹急性其神经痛难忍者,则加罂粟壳15g,延胡索15g,再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蒲公英之类。

各类神经痛痛止后,善后一般以养血柔筋为法,以制首乌、当归、生地、鸡血藤、白芍、木瓜、枸杞之类巩固疗效。

二. 顿挫喘咳案

李某,男,68岁,退休干部。1995年7月9日初诊。

病史:自诉10余年来每于咳嗽气逆之际遂即昏倒不省人事,1个月发作数次或数月发作1次。近月来,每日发作数次之多,呈痉挛性连续频咳,以致颜面通红,气逆不转,随之昏迷,历时数分到10余分钟不等,气息平缓方才慢慢苏醒,吐少量稠痰,服中西药无效。

现症:频繁咳嗽,痰少质稠,形体丰盛,唇甲微紫,苔白滑,脉弦滑。

辨治:此乃风痰阻络,引起一时性气机升降失调所致。乃拟通络、祛风、解痉、降气豁痰之法治之。用通络固定方加味:

全蝎8g(水洗,同煎),地龙15g,僵蚕15g,法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杏仁15g,天竺黄10g(冲),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

4日后复诊,服上方后症状大减,服第1剂后即咳嗽短暂,仅昏倒1次。效不更方,续进3剂。

4日后三诊,一直未见发作。乃以柴芍六君子汤调理善后收功,服4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除因感冒引起一般咳嗽外,未发生痉挛性喘咳昏倒现象。

按:郭教授细查该患者原服中药处方,皆为祛痰止咳、降气之品,在此加入全蝎、地龙、僵蚕之后却立效,经长期验证,始有通络、祛风、解痉有利于降气祛痰之治验。

其中,风痰痉咳如本案,常以二陈汤加三虫药;寒痰喘咳,轻症、重症分别以三拗汤、小青龙汤加三虫药;热痰喘咳,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三虫药。

此皆取通络、祛风、解痉,降气祛痰之义,曾治无数病例,均有良好顿挫喘咳之用。

郭教授还观察到此三虫药似有协同之功,因有些病例只用僵蚕、地龙加大剂量,或只用全蝎虽也有效,但不速捷。故其治喘咳重者,强调三虫合用,而一般喘咳则不必使用三虫。

逐瘀汤出自武术家医家王清任先生的《医林改错》,自古医武同源。

王清任先生由武入医,古代的伤科医生很多都练武,武术家大都通活血化瘀的医术。

把王清任先生的五逐瘀汤学会,周身上下内外断无难治的瘀血。

身体有瘀血的表现是局部有刺痛,或唇舌暗淡有瘀瘢,或双目暗黑,脉紧涩,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行活血化瘀之道。

王清任先生讲过,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1、血府逐瘀汤

  组成:红花,桃仁,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2、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3、通窍活血汤

  组成:赤芍,川芎,麝香,老葱,生姜,桃仁,红花,大枣,黄酒。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主治: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4、膈下逐瘀汤

  组成: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 ,红花,丹皮, 赤芍,延胡索,甘草,香附,枳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主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5、身痛逐瘀汤

  组成:秦艽,川芎,桃仁 ,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功效: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总之,五个逐瘀汤中,其中血府逐瘀汤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通窍活血汤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少腹逐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配有通络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临床可合理选用。

6.会厌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是王清任用治痘疮进展过程中因“瘟毒烧炼会厌,血凝不能盖严气门”所致“饮水即呛”的一首效方。

全方由桃仁、红花、甘草、桔梗、生地、当归、玄参、柴胡、枳壳、赤芍共10味药物组成,活血解毒,清热养阴,至今仍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兼见咽喉红肿疼痛及慢性喉喑、喉痹证的常用方剂之一。

本方在药物配伍与组方立意方面,都与血府逐瘀汤非常相似,与血府逐瘀汤有宗属关系。

纲举目张,符合王清任立方的原本创意,这在他的著作《医林改错》中可以找到根据。

在《医林改错·方叙》一节中,王氏明确指出:“(人体)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气门,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

可见,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三方是王清任分部治疗瘀血的基础方。

而他创制的其它活血化瘀方剂,基本上都是依据以上三方的立意加减变化而成的,如通经逐瘀汤仿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仿膈下逐瘀汤、本方仿血府逐瘀汤等。

本方以血府逐瘀汤去川芎、牛膝,加玄参而成。

方中以桃仁、红花共为君药,逐瘀活血,通达上下。

臣以赤芍、当归、柴胡、枳壳,活血通经,行气开郁;玄参、生地、桔梗,养阴清热,解毒利咽。

玄参、桔梗又为佐使,与甘草为伍载药上行,直抵会厌,兼能发挥祛痰、响声、开痹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本方有改善声嘶程度、改善声带充血及缩小声带小结等作用,对慢性咽炎、喉炎及声带息肉等原因引起的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证具有明显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