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胆主骨,心包络主脉,膀胱主筋?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十二经脉中,肺手太阴之脉,主肺所生,心手少阴之脉,主心所生,脾足太阴之脉,主脾所生,肾足少阴之脉,主肾所生,肝足厥阴之脉,主肝所生,特别让人容易接受。而大肠手阳明之脉,主津液所生,小肠手太阳之脉,主液所生,胃足阳明之脉,主血所生,膀胱足太阳之脉,主筋所生,三焦手少阳之脉,主气所生,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心包络手厥阴之脉,主脉所生,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主”,主宰,对事物拥有决定权力,手阳明大肠之脉“是主津液所生”就是“主要由于津液的原因产生”的意思,故“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就是大肠主要产生津,小肠主要产生液的意思。
人有五脏六腑,六腑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将摄入体内的水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因为古人认识事物用的是“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五脏与地比象,六腑与天比象,天为阳,腑为阳,所以将六腑吸收的营养称之为“气”。 气分为六种,与六腑相对应,《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辩为六名……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气血津液作为营养成分,相对容易理解,而“精”与“脉”作为营养物质则难以接受。
《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个精从定义上特别像精子,是形成胚胎的营养物质,与水谷精微有何关系?在母体胞宫孕育之时,胚胎通过脐带汲取母体的精血,出生之后,“先天之精”则通过自身的水谷精微来补充,所以肾被称为先天之本,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但是,精不藏于胃中,却被藏于胆中。《灵枢·本输》:“胆者,中精之府”,说明胆囊具有贮藏“精”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胆盛精汁三合”,具体说明精的形态是汁,数量是三合。
我们形容一个人学到了精华会说“独得精髓”,可见精与髓是同一属性的物质,精和髓根据人体需要可以相互转化。骨骼的生长发育依赖于骨髓,也就相当于依赖于“精汁”,由此推导出胆“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胆主要治疗因为骨的原因产生的疾病,比如病人头痛、下颌痛、外眼角疼痛……。
《灵枢·决气》中另一种营养物质“脉”,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血管,而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古人将这种动力、能量称之为“脉”。《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营气就是血液,《说文》:“避,回也”,“避” 是后退、返回的意思。可以推动、遏制血液,也就是约束血液,使血液一直向前流动,不能回头的动力就是“脉”。“诊脉”、“切脉”、“号脉”,就是通过对寸口脉施压,来判断人体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的强弱。古人认识到生成这种动力的是心脏,所以说“心包络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烦心,心痛”都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病的症状。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心包络代君受病。
“津”与“液”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营养物质,二者的区别很简单,津清稀而液粘稠。《灵枢·决气第三十》:“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通过三焦运行,可以随意流动,“温肌肉,充皮肤”的就是津,虽然也是来源于水谷精微,但质粘稠、流动性差,主要用于骨骼的润滑及“补益脑髓”的就是液。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鼻流清涕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大肠为传化之腑,主津之病变所产生的病证。从生理方面来看,大肠之津的濡润功能,利于水谷糟粕的排泄。从病理方面来看,如果大肠邪热下迫,津液不足,则热结燥屎,便秘。如果大肠邪热上逆,目黄、口干、口臭、齿龈肿痛、鼻塞或流鼻血,咽喉肿痛。如果大肠失温,津液不能气化,则便溏。所有这些症状都与津液有关。另外,汗液与血液都属于津液的范畴,所以中医又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说法。
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小肠可以主治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证。从生理方面来看,小肠主受盛胃中腐熟后的水谷,深度消化和吸收,并且分清泌浊,水谷精微实际上是从小肠这里才化生出来的。张介宾:“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后世中医治疗耳聋,大多从肝胆论治或者从肾论治,对一些难治的就没有办法了,小肠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内经中专门有一个治疗耳聋的方法,“发蒙法”。小肠经主午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此时为阳中之阳,刺小肠经的听宫穴。具体方法:张口进针,然后用手捏住鼻子,闭嘴鼓气,把针感反应传到耳朵里,在耳朵里嗡嗡响,憋不住时缓缓出气,然后再闭嘴鼓气,重复做10次,20次,30次,对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有很好的疗效,我曾经用这个方法治过一个多年的耳聋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
胃为水谷之海,主化生气血,故曰“阳明多气多血”。《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如果化生乏源则血虚,化生有力则气足血旺。《素问·阳明脉解》:“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所以阳明病主要表现为生化无源的血虚证和邪热雍盛的血热气盛的证候。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三焦主“气”, 《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描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卫气。《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这是从通路的角度分析三焦的功能,说明三焦不仅是水谷津液代谢的道路,也是气运行的道路。《难经·三十八难》:“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三焦是命门原气的别使,代替命门主持各种气。《六十六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说明三焦气化范围内联脏腑,外联皮毛,主持全身气的出入。所以,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三焦主气所生,“病者汗出”,这也是小柴胡汤可以治汗的理论依据吧。
膀胱主“筋”,这也算个难点。都说肝主筋,还有一个穴位叫“筋缩”,位于“肝腧”的中间。而与肝相表里的胆经有个穴位叫阳陵泉,是八大会穴,筋会阳陵泉,怎么又膀胱主“筋”了?肝主筋主要是从血的角度出发,膀胱主筋是从阳气的角度出发。《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要靠阳来养,筋得阳气之温养才能柔和自然,屈伸自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最有体会,受寒之后马上就会感到腰部屈伸不利,这就是阳气不足,不能养筋的缘故。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肿,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膕腨、脚皆痛,小趾不用”,“ 项、背、腰、尻、膕腨、脚皆痛,小趾不用”,这个好理解,都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范围,“痔”、“狂”也是筋的原因,就不好理解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痔与直肠括约肌有关,狂也会引起全身肌肉收缩,肌腱的收缩也是中医眼中的筋。张介宾:“周身筋脉,唯足太阳多为巨。其下者结于踵,结于腨,结于臀;其上者,挟腰脊,络肩项,上头为目上网,下结于鼽。故凡为挛、为弛、为反张戴眼之类,皆足太阳之水亏,而主筋所生病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