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之补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57条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己解”,这里的伤寒,特指太阳伤寒,医生辨证无误,用麻黄汤发汗,汗后脉静身凉,所以说已解。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复烦”,成无己将烦解读为热,“至半日许,身复热”,其实有些偷换概念,如果是发热,仲师完全可以直接写为复热,不必写复烦,这里的烦虽然不是热,但也不是心烦,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有心烦,是少阴病,不会发汗,也不会因发汗而解。所以应该是“烦热”,因热而烦。本来是伤寒,应该是脉浮紧,经过发汗,伤了津液,成了脉浮数。紧主寒,数主热,说明化热了,患者因热而有些烦躁。所以说“可更发汗”,通过发汗,将内热透发出去。“宜桂枝汤”。
52条刚学了“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本条马上又说“宜桂枝汤”,那到底该用什么汤呢? 52条时,没发过汗,是伤寒无汗,津液未伤,宜麻黄汤。本条已经用麻黄汤发过汗了,腠理己开,津液己虚,并且出现了烦热,麻黄汤为纯阳之剂,用之可能会动血。所以才选择了有生姜、大枣、炙甘草,可以补津液的桂枝汤来发汗。
这里又涉及了一个概念,什么是补?后世中医最擅长补,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无所不补,而伤寒论中的方子很少有专注于补的。但是,如果我们去看《辅行诀》,大小补肝汤,大小补肺汤,大小补心汤,都是伤寒方,为什么在伤寒中解表的方子,去了《辅行诀》就变成补益的方子了?关键就在“气化”,恢复脏腑经络的气化功能,恢复人体原本的运化顺序,以通为补,以顺为补,才是人体最没有负担的补法。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课前思考:
亡血、亡津液,为什么要待“阴阳自和”,难道不能直接补津液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