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针所致奔豚,能不能用奔豚汤?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烧针令其汗”,说明治疗以前无汗,是无汗的太阳伤寒证,医生用烧针的方法取汗。为什么要烧针呢?《外台秘要》:“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即愈。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本来是让他用针灸的方法取汗,比如可以用《乾坤生意》中的“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通里先后看”,或者《针灸聚英》中的“汗出难来到腕骨,五分针泻要君知。鱼际经渠并通里,一分针泻汗淋漓”来催汗。谁知医生用了烧针法取汗,刺入经脉之后,烧针令汗,就是取经脉中的血来化汗,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既伤心气,又伤心血。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本来就是无汗恶寒的太阳伤寒证,玄府闭阖,通过烧针法取了汗,不等于治愈,过后玄府仍旧会恢复闭阖状态。再加上患者不注意保暖,直接就出去了,“针处被寒”,“被”:覆盖、遮盖的意思,针眼处遭到寒邪的侵袭,针孔闭阖,烧针之火不能外散,外冲针眼,“核起而赤”,康平本作“挟起而赤”,与后面“灸其核上各一壮”的“核”明显不同,有外寒挟持内热而红肿的意思,针眼处肿了个疙瘩,红肿热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炎了,感染了。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参《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与惊有关,参119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不论是针扎进体内后烧针尾,还是烧红针体以后扎进体内,都是让人害怕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下意识的感到惊恐,而气的运行规律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本来烧针取汗就造成了心中气血亏虚,恐造成了气下,惊造成了气乱,下焦肾水乘虚上逆,上乘心火,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康平本中为旁注小字,是注家为了解释烧针所致的奔豚在此有何具体表现。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治疗方法分两步,第一,“灸其核上各一壮”,本来是个太阳病,烧针后风寒外束造成了核起而赤,所以在每个针眼上都灸一下,以去外寒,便于烧针之内热宣散。“一壮”是艾灸专用术语,将艾绒搓成金字塔形状,放于艾灸的穴位上点燃,燃尽为一壮。根据病情的不同,灸的壮数也不同,从一壮到百壮不等。仅为散“核上”之外寒,使血中内热有出路,所以仅灸一壮。第二,用“桂枝加桂汤”发散内火,降冲逆之气。
既然是奔豚,《金匮要略》中就有专门的奔豚汤,这里为什么又专设一个桂枝加桂汤呢?能不能直接用奔豚汤?或者用65条“欲作奔豚”的苓桂枣甘汤?不行!本条有外寒,“外不解者先解其外”,所有的太阳病,不论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只要是误治,都用桂枝汤收拾残局。本条之奔豚为太阳病之坏病,肾水带着下焦气血扑向上焦心中,造成了气从少腹上冲心。仲师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更加桂二两”,《神农本草经》:牡桂,气温,味辛,无毒,主上气咳逆”,桂枝“主上气”,有平冲降逆之功,在桂枝汤三两的基础上再加二两,变成五两,“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为土数,土克水,正好克制上逆之肾水,使水气不能凌心。将息法中“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成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泻奔豚气也”,有人质疑桂枝如何“泻奔豚气”?要知奔豚气是逆气,桂枝降逆气就是“泻”。

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课前思考:

1. 吴谦认为“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黄元御认为“火劫发汗,是为火逆”,那火逆为什么要下之?

2. 火逆为什么还要烧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