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自汗出与阳明病自汗出的鉴别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03条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胡希恕胡老认为这不是阳明病,“这是太阳中风应用桂枝汤发汗,虽然病差了,尚微烦不了了”,我认为值得商榷。参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这个阳明病外证的自汗出与太阳病桂枝证的自汗出还有一点不同,会伴随口渴!医生估计是将“身热,汗自出”的阳明病外证误诊为太阳中风证,以桂枝汤治之,方中既没有加黄芩,也没有详尽告知将息法,导致患者大汗淋漓,故称为“重发汗”。服桂枝汤后,“身热,汗自出”的外证没有了,称为“病已差”。但“不恶寒,反恶热”没有得以解决,仅剩的“恶热”就是“微烦”,感觉有些热的慌,影响情绪。“不了了者”就是指“微烦”而言,好的不利索,还有燥热。
“此必大便硬故也”,康平本为小字旁注。后面就有仲师自解,这个旁注属于画蛇添足。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这是仲师自解。参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重发汗”造成了津液内竭,胃中干燥,大便失津液濡养而造成“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这里的大便硬是正虚,与热邪内结的大便硬不同,那种是邪盛。虽然这两种大便硬从症状上看相同,但病因、病机截然相反。阳明病的大便硬并非都是热结,还有津竭。热结便秘可以开个承气汤泻之,津竭便秘必须养其津液,不能攻之,免成坏病。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康平本为小字注解。这一大段话,就讲了一个意思,小便减少不是病,是津液自还之象。既然这种大便硬不能以承气汤攻下,那该怎么办呢?先问小便,如果平时每天小便三四次,现在变成二次,由此推测津液自回,耐心等个一两天自然就大便了。这其实就是58条说的阴阳自和:“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9条进一步说:“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这也是教育我们,不能见证治证,要综合考虑。
胃中津液自回为什么要看小便多少呢?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重发汗导致胃中干燥,没有足够的精气“上输于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小便次数减少。这里的小便次数减少不是病,不用治疗。之后饮食入胃产生的精气,会优先供给脾胃使用,待胃中津液充足,自然会由小肠下润大肠,从而推知不久之后就能大便。
那万一小便次数不减少,津液不能自回,怎么办?汪琥曰:“病家如欲用药,宜少与麻仁丸”,我认为值得商榷,麻仁丸所治为脾约便秘,小便数而大便硬,病机不符。在伤寒论中,仲师补胃中津液主要是用参、草、姜、枣和粳米,在粳米粥中放点姜、枣,可能更合仲师法度,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津液自回。

第204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课前思考:

1. 胡希恕胡老认为“呕多是少阳证,少阳病不可汗,亦不可下,少阳阳明还是常常带呕的”,那本病是阳明病还是少阳病,还是少阳阳明合病或并病?

2. 本证如何处方用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