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声及其治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210条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夫实则谵语”,实就是阳明胃家实,“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胃中燥热,顺着胃之大络上扰心神,患者如见鬼状,语无伦次,语音高亢,不避亲疏,始终是一种亢奋状态。“实则谵语”仅限于阳明病,参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病谵语是阳气虚微,阴液虚损,以致心神浮越所致的虚证,不是实证。
“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郑声者,重语也”,康平本为小字注解,郑声就是重语。其声低微,语言重复,神气内虚,不能自主,属于纯虚证。《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而微,终日乃复言,此夺气也”,郑声的病机是心气内夺,心神不足,土气大虚导致心气不足,属于子盗母气。《活人书》:“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汤主之。谵语为实,当须调胃承气汤主之”。个人观点,既然郑声是心气内夺,或可用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而谵语也需排除热入血室之后,视具体情况以三承气汤随证治之。唐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211条相似的还有:“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的记载。
张隐庵认为“郑声即谵语之重复,若因虚而致谵语者,即郑声也”,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谵语多见于危重症患者,神志不清,而郑声多见于慢性病的患者或者老年人,神志相对清醒。我见过脑血管病后遗症的郑声患者,能听懂医生的问话,但反复说他记得的那一两句话。也见过某些老年人,不论你问什么问题,都会被她引到她的话题,反反复复的说。现在西医说的焦虑症患者,也有一些反复说话的,也是郑声。人常说:“阳明无死证”,恰恰就是“实则谵语”有死证,而“虚则郑声”无死证。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康平本独立成条,且退一格书写,是对“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的深度解读。“直视”是精气败绝,阳亡于上。《灵枢·经脉篇》:“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伤了心阴和肝阴则不能系目,就会出现直视,是一种失神状态。《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脏腑精气败绝,则瞠目不识人,此为阳亡于上之象。 
“喘满者死”,阳明腑实证出现喘满和谵语是不会死的,之所以说喘满者死,是因为直视,谵语是阳热亢盛,阴液枯竭,直视是精气败绝,阳亡于上,加上肾不纳气的喘满,阴阳离绝故曰死。 
“下利者亦死”,284条少阴病也有谵语下利,但不是死证。这里的下利者亦死,也有“直视,谵语”的前提,脏腑精气败绝,阳亡于上,再见阴液脱于下的下利,阴阳离绝故曰死。

第211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课前思考:
1. 什么是“脉短者”?为什么“脉短者死”?
2. “亡阳谵语”如何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