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判断“除中”的理法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第332条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本段讲伤寒发热,如果厥多热少,反而能食时,要考虑到除中的可能性。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伤寒,一发热就是高热,伴随手足厥冷,到了第六天之后,七八九三天,不发热了,只有手足厥冷,并且伴随下利。前面六天有发热无下利,有厥有热,阴阳相对平衡。到第七天不发热了,只有手足厥冷,伴随下利。说明阴阳不平衡了,阴寒内盛,病势入里。此时脾胃阳虚,既不能达于四肢而温,又不能腐熟水谷,所以厥利不止。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言外之意,发热的时候胃阳尚可,不影响吃饭,不发热,只有手足厥冷而下利的时候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不想吃饭,或者吃进去也消化不了。
“今反能食者”,厥利之时,出现特别想吃饭,恐怕不是疾病向愈的好现象,而是“除中”。除中证又称“消中”,除是消除,中是中气,除中就是胃气消除,胃气衰败的意思,胃为后天之本,胃气衰竭是死证!所以此时患者能否吃饭就成了判断预后的依据。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本段是用吃热汤面的方法来判断病势的转归。
“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索饼”,汉朝的面食皆称为饼,在汤中煮称为汤饼,切成条索状的称为索饼,我们山西人称为“手擀面”、“切条子”,到现在民间还有给大病初愈的患者喝热汤面的习俗。判断是不是除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他喝一碗热汤面,观察一下患者自我的感觉。
“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很多注家在“不”字上打嘴巴官司,有改为“若”字的,有直接删去的,有解读为不发热的。我们读经典,要前后连起来读,读其中的韵,读其中的意,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个人认为,这里的“不发热”主要是针对“暴热”而言,一个手足厥冷的人,喝了热汤面以后,很快感到浑身热乎乎的,这是胃气渐复,阳气渐回,是疾病向愈之兆。由于脾主四末,手足也会变得温和。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之所以强调“不发热者”,是为了与“除中”的暴热相鉴别。如果吃完饭后出现暴热,突发的高热,手足应该也会燥热,此非吉兆,民间称为“回光返照”,是胃中真阳外亡,这种暴热来的快,去的也快,这也佐证了“厥利反能食”,就是胃气败绝的除中证。《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患者平素不咋想吃东西,突然特别想吃,一定会发热,自己感觉很舒服的热是胃气来复,向愈之兆。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暴热、烦热,就是亡阳之兆。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这句话针对的是“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的患者,“后日”是指吃完索饼后的第三天,“脉之”不是切脉,我认为是脉诊时诊察手足四末的温度,“其热续在者”,如果三天后手足还是温和的状态,说明胃中阳气可以散布至四末,此为向愈之兆。“期之”是仲师对痊愈之期作出的预测,“旦日夜半愈”,旦日就是第二天,第二天的夜半病就好了。太阳篇也有类似表述,参30条:“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这与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一脉相承。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这是仲师自解,为什么说旦日夜半愈呢?本来发热六天,加上吃索饼后又发热三天,共九天,与厥反九日相等,阴阳将和,所以预言病愈之期将至。这里的三、六、九日,是约数不是确数,以此分析阴阳相持或寒热胜复的状态。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太过不及都是病,如果阳复太过也不行。食索饼三天后,通过四诊合参,发现患者脉数,发热持续不退,“此为热气有余”,阳复太过了,厥阴主血,阳气有余则耗阴动血,热伤肉腐,必定会化脓生痈。
本条以饮食疗法作为四诊的辅助手段,辨别胃气的存亡,阴阳的胜复,佐证了《汉书·艺文志》的一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伤寒论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仲师从不随意用药,而是观察患者阴阳的盛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调动患者的能动性,利用患者自身免疫力来治疗疾病。
 
第333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课前思考:
1.脉迟为寒,为什么“反与黄芩汤彻其热”?如果有热,表现为何证?
2.吴谦曰:“伤寒脉迟六、七日之下,当有'厥而下利’四字,若无此四字,则非除中证矣”,有厥而下利就可以用黄芩汤吗?
3.刘渡舟刘老说:“迟脉主寒,数脉主热。迟脉就要见腹痛下利,六七日,那么脾胃阳气就更虚,寒邪就更甚了,应该用四逆辈补阳止泻。反以黄芩汤彻其热,医生把这个寒性的、属于理中汤证、四逆汤证的下利,错误地认为是少阳太阳合病的下利,没有用四逆辈,反而用黄芩汤来除实热。他没有热,无热可彻,无热可除,则必然使脾胃阳气受损伤”。医生为什么见了迟脉、腹痛、下利,还要用黄芩汤除热?为什么不用四逆辈?
4.胡希恕胡老说:“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但脉迟,所以这个传里,里头必寒,迟者为寒”,脉迟一定是寒吗?阳明病也脉迟啊,既然寒邪入里出现下利,为什么用黄芩汤彻其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