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篇之足阳明胃经(五)

 一得斋主人 2022-02-18

太乙穴:“关门穴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太乙穴与任脉的下脘穴齐平。“癫疾狂走,心烦吐舌”,太乙穴主要治疗精神病,用的不多。

滑肉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滑肉门与任脉的水分穴齐平。也是“主癫狂呕逆,吐舌舌强”,主治精神病和吐舌,虽然说足阳明胃经的是动则病中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精神病的症状,但为什么是这两个穴位治精神病?先看太乙穴,太是大的意思,乙是弯曲的意思,内应小肠弯曲之象。再看滑肉门,滑者,利也,滑利果肉米菜之门,故名滑肉门,这是内应小肠功能之象。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大都有长时间便秘史,大肠浊气逆气而上,穿过横膈,上冲心则神昏谵语。中医将人体分为三焦三部,横膈之上的心肺是上焦、天部,藏蓄清轻之气。横膈到肚脐脾胃肝胆是中焦,人部,肚脐之下是下焦、地部。地部浊气本来是向下、往外排的,如果大肠中的热气、燥气逆气上冲到天部,影响心神,就表现为精神病。小肠与心相表里,心有热则移心火于小肠,通过太乙门、滑肉门泄小肠,其实间接泄了心火。再说“吐舌”,吐舌和弄舌不一样,吐舌是舌头吐出去收不回来,弄舌是舌头伸出去收回来,伸出去收回来,反反复复。心开窍于舌,也是通过泄小肠来泄心火。

天枢穴:“去肓俞一寸,侠脐中两旁各两寸陷中”,从天枢穴开始,胃经的穴位再次向内收缩一寸,变成与任脉相距两寸。肓俞是肾经的穴位,与任脉神阙穴相距一寸,天枢穴去肓俞一寸,正好与任脉神阙穴相距两寸。“乃大肠之募”,天枢是大肠的募穴。关于募穴,有一个重要的治疗法则,俞募配伍法,大肠俞配天枢可以治疗大肠上所有的疾病。不论是泄利还是便秘,亦或是肠道肿瘤,都可以治疗。募穴既可以诊断,也可以治疗,诊断就是按压,按压天枢穴出现疼痛,一般是两种问题,一、有燥屎或宿便,产生燥屎或宿便有两种原因,(一)是寒,大肠不蠕动,患者不痛苦。《伤寒论》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小便清者为寒,麻子仁丸治之,也可以在天枢穴上艾灸。(二)是热,大肠蠕动,但肠中无津液,大便排不出来,肚子疼痛,小便黄者为热,大承气汤治之,也可以针刺天枢穴。二、有瘀血,当归芍药散治之,也可以在天枢穴上针刺或艾灸,以灸为上。“主奔豚,上气冲胸”,治疗气上冲胸的奔豚证,可以用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奔豚汤等处方,也可以针天枢穴。“泄泻,胀疝,赤白痢,水利不止,食不下,水肿胀,腹肠鸣”,都是急慢性结肠炎,腹泻、下利的症状。“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还是类似奔豚证的症状。“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泻利”,基本上都是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癥瘕就是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之类的良性肿瘤,导致月经不调,也可以用天枢穴。

外陵穴:“天枢下一寸,去中行各两寸”,与任脉的阴交穴相齐平。学足阳明胃经的外陵穴,必须提及足太阴脾经的腹结穴,当小腹用力的时候,外陵穴处肌肉与腹结穴处肌肉同时硬结,腹结在阴,结于内,外陵在阳,现于外。内有所结,外有硬棱,故名外陵。“主腹痛,下引脐痛”,属于近取穴,主要治疗大肠、小肠引起的疼痛。“心下如悬”,悬是吊着、挂着的意思,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发空,心象被悬吊起来的感觉,西医称为交感神经紊乱症,中医认为是逆气上冲,外陵穴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桂枝降逆气,生姜散水饮,枳实破结气。

大巨穴:“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两寸”,与任脉的石门穴相齐平。大者,太也。巨者,大也。大巨者,大阳也,巨阳也,两太阳也。大巨穴内应小肠、膀胱,小肠者,手太阳也,膀胱者,足太阳也。大巨在气化方面,功效非凡。针灸界巨擘承淡安先生翻译,日本人代田文志所著《针灸真髓》中对大巨的运用非常广泛。国内对大巨的运用必须提及搞腹针的薄智云先生,腹针特别重视太乙门、滑肉门、大巨这些穴位,通过腹部穴位治疗全身疾病。“主小腹胀满,烦渴,小便难”,“㿉疝”,就是单侧的睾丸肿大。“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所有这些病证,都与阳气不足有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