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第346篇】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爱,不过是爱控制!

 心理师小鱼儿 2022-02-18

下午约见了一个咨询。关于孩子休学的问题。男孩生的白净,长得帅气。个子也挺拔。要不是男孩父亲的陈述,你很难会想到这样一个外表文静的小孩,竟然离家出走过。

出走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在父亲的眼里,小孩可以考到前十名,父亲认为考不到的原因是孩子的不作为。

在父亲眼里,第一名的小孩只不过比自己的孩子稍微努力些。只要努力,假以时日,小孩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孩子的眼里,其实是有些力不从心。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亲想要的高度。索性用离家出走来抗议。出走的那段时日,正遇上一个少年跳楼。

父亲不得不降低标准,口里说,只要孩子健康成人,成绩不重要。但,事实上父亲的内心里还是觉得不甘心,只是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大张旗鼓地训斥小孩。

和孩子聊了近两个小时,临近尾声,我能感觉孩子的内心还是积极向上的。虽然话不多,从他的笑容里,我还是读出了他其实还是想要完成学业。

毕竟,一个聪明的小孩知道读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但一定会给他未来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选择。眼界开阔了,人生的起点就会不同。

但是父亲来了之后,我本是好意提醒,对孩子尊重和信任就好。做父亲的,立即就表现出十二分的烦躁。尤其聊起手机话题,就愤愤地断言这次的咨询毫无效果。

埋怨我触碰了他们父子多年来一直回避的话题。

据父亲讲,几年前小孩用手机聊天,发了几张不雅图片,言语之间完全背离了小孩的身份。这让他觉得不安,如临大敌。没收手机,毫无悬念。

估计,事后免不了一顿训斥。这事也因此成了父子间不能触摸的底线。所有逃避的问题,最后都会成为你最大的困扰。

我本想顺势陪他们一起探讨青春期的问题,小孩有些恼恨父亲出卖了他的秘密,横着脖子叫嚷。父亲则埋怨咨询最大的结果是:让他的小孩敢站出来冲他叫板。

恼羞成怒的父亲,叫上孩子准备愤愤离开。让来访者带着愤怒的情绪离开,这背离我的初衷。心理咨询,原本就不是万能的。就像医生不可能承诺会治愈自己的病人一样。

我稍微处理了父子俩的情绪。虽然,离开之前,父子的情绪得到暂时的平复,但我知道,亲子沟通的问题,依旧存在。

只不过,父亲迫于社会环境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行为有所改变,但是内心里依旧充斥着压抑的无奈。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自我压抑到一定程度,总要有一个宣泄口来释放他的暴怒。

对于孩子来讲,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向攻击,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人生价值;一种是外向攻击,突然爆发,从乖孩子甚至变身坏小孩。

在生活中,家长们喜欢让孩子替自己完成未曾实现的梦想。为了学习成绩不惜一切手段去压迫孩子,缩减孩子的自由空间。他们仿佛把孩子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战场。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是对“根”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爱,不过是爱控制。

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给13岁前后的孩子讲道理时,要注意自己讲话的姿态,姿态比道理更重要。你讲的话可能都是对的,但是你讲话的那个样子很令人讨厌。

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有教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念,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们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的征求孩子的意见。

当你不懂得什么是教育,请务必用你的尊重和信任来守护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用怀疑和控制来打造一个乖巧听话的“懂事小孩”。

没有得到过尊重和信任的小孩,长大后会过得很辛苦,不是怀疑一切,就是永远活在努力讨好别人的生活中,失去了自我。

我们都需要在爱和信任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心理师小鱼儿: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师,爸妈在线签约咨询师,育儿大师认证心理师,催眠治疗师,心理专栏特约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