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第950篇】死亡,就像一场旅行,只是永远没有了归期。

 心理师小鱼儿 2022-02-18

【原创第949篇】五年没回去了,但仍然想回去砍死我爸。

前段时间,回老家参加一个亲戚的葬礼。

老人走的时候,82岁,在农村应该是高寿了。这样的丧事,可以称为喜丧。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做过手术,健康大不如从前。

虽然养了几个子女,但关键时刻,大家都很忙,以致老人最后的岁月是在民间养老院里度过。

每个人,最后都会死去,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更不知道会以何种方式离开人世。我们会对人生有若干的规划,却几乎没有去计划过,我们该怎么选择最后的归宿。

死亡,就像一场旅行,只是永远没有了归期。

我们习惯于给日常的旅行做一个小小的攻略,目的是为了拥有最难以忘记的美好记忆。却鲜有人来认真筹谋过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终将到来的晚年。

而且会有很多人,根本就晃不到晚年,突然就没了。

在中国,人们习惯把自主地谈论死亡,当做不吉利。所以,我们更多地选择疯狂地去嗨一把,却从不愿意冷静地思考,未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母亲是一个农村人。早早的就做好了父亲和她自己的寿衣。

上一次看中了我穿的布鞋,还特意嘱咐过,也要给他们分别买一双黑色的做寿鞋,就是老去的时候,穿在脚上的那一种。

回家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既然喜欢,就穿着,活着的时候先舒服舒服,等到快要老去的时候,我肯定还会买给他们。

但,母亲分明不舍得,她总是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提前想好。比如,等到老到无法走动的时候,她明确表示过,不愿意去养老院之类的地方度过最后的岁月。

人在年老的时候,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除了追求身体的舒适感,就是想要和家人待在一起。老人最害怕的,就是将他们独自丢在养老院里,孤苦终老。

前段时间,上海有一个老人,留给女儿一分钱的遗产,其他巨额财产都留给了伺候他的保姆。很多人都骂老人太糊涂,一辈子挣来的财富,不留给自己的子女,却留给了外人。

这一点,我觉得可以理解。

因为,在最后的岁月里,财富名利在老人那里,早就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亲情的相伴。哪怕一无所有,但只要最后的日子有家人的温情相伴就好。

保姆做到的事,女儿却做不到。在老人的心里,自然是失望的。

不管女儿平时的工作,有多辛苦,但在老人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应该舍得抽出时间来亲自护理。哪怕是端一碗汤水,喂他一口茶,这感觉就会不一样。

因为人在年老体弱的时候,最害怕的不是疼痛,而是成为别人的负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个社会现实。

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对生病的老人总是和颜悦色。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迫不得已需要解决的问题,想要长时间的伺候一个生病的老人,真心很难做到。

尤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忙得屁股生烟,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国家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一个好的社区建设,可以妥善解决大家的养老问题。

平时子女忙碌的时候,社区可以承担互相照顾的帮扶机制。给老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在社区附近建设临终关怀医院。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尤其是身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

今天,去看望我的一个生病的亲戚,聊起他的兄弟姐妹,老人突然失声痛哭。病痛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老人会无端地担忧自家兄弟的身体。

我听了之后,忍不住跟着泪流满面。

从前教读《人琴俱亡》,内有一句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那时,读不出兄弟情深,今天听老人说起对兄弟的思念和担心,终于明白兄弟情深,果然不是纸上的情义。

吃饭的时候,大象又谈起小姑妈在公爹最后的时间里,恨不得将家里的鸡鸭鹅都送过来,我哽咽到咽不下一口饭。

兄弟姐妹住的近一点,还是有些好处。至少,在人生的最后岁月,还可以有人相伴。哪怕说说话,聊聊往事,这些都可以让人不必惧怕死亡。

翻阅龙应台的《天长地久》,很为龙应台的选择感动。在母亲美君失去记忆,龙应台丢下一切到乡村陪伴自己的老母亲,陪她走完最后的行程。

即使,母亲已经几乎不记得她了,但,龙应台记得自己是美君的女儿,她愿意放下一切,陪着美君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人生里有些事情,不能蹉跎。聚有定额,散有期程,你无法索求,更无法延期。要知道,人生的所有的陪伴,都是有期限的。

【原创第513篇】只有真实地活过,才能安心地面对死亡!

【原创第706篇】人到中年,人生只剩下送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