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年,暂别上海影城

 外滩TheBund 2022-02-18
“影迷圣地”上海影城
暂时告别,归期未定


下周一,上海的电影地标——上海影城,将和广大影迷暂时告别,归期未定。

这里是全国文艺青年都来膜拜过的电影圣地,也是普通人在上海能偶遇明星最多的地方。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这里每年夏天都会迎来海量观影人群。

  
1991年12月落成至今,上海影城已经跨过了30个年头,相比其他热门商圈里新建的商业影院,在硬件方面渐渐跟不上了,一场改造势在必行。
 
影迷们都纷纷抒发自己的伤别之情,在这30年里,许多人在上海影城有过美妙的观影时光。

01
无数明星曾来到这里
 
73岁的“四眼老王”王佳彦,每年都会参与上影节审片排片,在上海的影迷群体中是个大红人,影展现场常有粉丝要求合影。
 
他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上海影城的老员工,担任过上海影城业务经理、销售总监、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从1990年影城还未建成就加入,一直干到2005年退休,见证了上海影城的辉煌。
 


 
王佳彦在上海影城接待张国荣

“其实很早就听说了上海影城要改造的消息,对我们这些老影城人来说,它的确是需要改造了,毕竟30年了,有些设备比较旧。”
 
而在1990年代,上海影城可真是国内影院中的“天花板”,许多国内外大片都选择在“千人大厅”进行首映活动和宣传。
 
在这个过程中,王佳彦负责接待过许多海内外电影明星,从1993年第一届上影节时的索非亚·罗兰,到后来主持苏菲·玛索、梅丽尔·斯特里普等影后的见面会,见证了上海影城的无数辉煌时刻。
 
索菲亚·罗兰

苏菲·玛索

梅丽尔·斯特里普

“千人大厅”也是中国导演和影人来上海的必到之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都很喜欢这个巨大的影厅。
 
“这个厅除了大,很特别的一点在于它的天花板上也是有喇叭的,这样影厅的六个面里五个面都有喇叭,声音回响很震撼,观影效果就是不一样。”
 
张艺谋

成龙

1995年,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全国首映也是选在了这里,老王陪着他在放映间调试,姜文对于声光的要求之认真让老王难忘。

“他说老爷子(谢晋)要来,有点忐忑。”
 
姜文

在老王看来,正是上海影城这座影院的存在,让上海在现代国际电影城市的版图上站稳了脚跟。
 
他回忆到,1992年申办上海电影节,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别雷松一行人来考察,也是他负责接待。
 
“正是因为他们看下来觉得上海影城确实不错,有了办电影节的条件,才有了1993年的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至今仍是国内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
 

之后的几年里,王佳彦去过戛纳、柏林、东京、蒙特利尔,感受了其他电影城市在举办电影节时的盛况。
 
“从交易市场的角度而言,戛纳的规模最大,但是在观众的参与度上,我们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最多的。”
 
老王说,上海影城不仅是电影的圣地,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那么多年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现在活跃在各条电影战线上,有做发行的、当经理的、搞影院建设的,这么多年真的不容易。
 

老王说,作为初代老员工,他对影城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它越改越好”。但他也担忧,没了主场馆,今年的电影节怎么办?
 
“比如上海影城楼上的4、5、6三个小厅,就是每届上影节时给评委看片用的,平时不对外的,这些以后去哪里找?其他影院不具备这样的规模和多功能,这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02
上海的电影圣地

对于老王说的那几个评委看片的小厅,媒体人马特(化名)的印象非常深。
 
2010年大学刚毕业,马特参与了上影节场刊《每日新闻》的编辑工作,当时的编辑部办公室就在上海影城四楼,对面是金爵奖评委们看片的4号厅。
 
“有一天半夜我交完稿,迷迷糊糊去上厕所,旁边进来一位个子不高的大叔,我就余光瞥见他鼻子上有颗痣。后来回过神来才发现那是吴宇森。”
 
马特仍保留着当年的场刊《每日新闻》

那一届上影节,马特作为刚入行的新人,却有机会采访列奥·卡拉克斯、吕克·贝松这样的大导演,让他记忆深刻。
 
“电影节期间的上海影城,氛围非常奇妙,这些大腕在这里成了普通人,采访结束了也会和你一起抽烟聊天。”
 
当了记者之后,马特每年夏天都会参与上影节的报道,在上海影城度过忙碌又快乐的夏日一周。
 

“上海影城对于电影节的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包括它的周边设施,隔壁有银星皇冠酒店,很多电影首映的活动都是现在影城里放完片子,然后到影城楼上或者酒店的会议室里开媒体会,对电影方和媒体都很方便。”
 
马特小时候的家就住在新华路,离上海影城几步路的距离。从他记事起,几乎每个月父母都会带他去影城看电影。
 
1990年代后期正是海外大片大量进入国内院线的时候,影城的国内外大片几乎没有断过档,《末路狂花》之类的资料片也有很好票房。
 
马特还记得在上海影城看了《泰坦尼克号》,那时自己才十来岁,“感谢爸妈没有蒙我的眼睛,可能他们也没有反应过来。”
 

在长大之后,他虽然搬了几次家,但有些电影还是会专门跑到上海影城来看,一是因为从小就在这里看电影,状态很放松。
 
另一方面,在马特看来,上海影城的巨幕还是很有优势的,前几年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影城就是国内少有的可以放4K120帧的影院,一票难求。

03
影城到了该进化的时候

关于上海影城,作家、资深影迷btr也有着很多回忆。
 
“我想起来我以前有个朋友就住在上海影城对面,他是桂纶镁的影迷,有一年电影节桂纶镁来了,他把家里的wifi名字改成了'hello桂纶镁’。”
 
“桂纶镁本人有没有看见这个wifi我们不知道,反正我们这些朋友去他家楼下一搜到这个名字就能蹭wifi了。”
 
btr在上海的文艺青年群体中颇有知名度,同时他也是个狂热的上影节粉丝,每年的那一周多,你都能看到他频繁地进出上海影城。
 
作家btr

最夸张的一届上影节,btr在一周里看了40场电影。
 
“那一年他们在网上搞了一个古怪的活动,就是抽奖随便看任何不冲突场次的电影,我被抽中了,然后就坐在电影节办公室里面打了40张电影票,每个档期都完美衔接,那一年真的非常爽。”
 
他回忆大约二十年前,上海影城门口还有个窗口,在电影节时会发填编号的纸条,然后拿到售票处去买门票,“那就是前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节买票方式。”
 

btr第一次去上海影城看电影,也是在1990年代的某一届上影节,“第二届还是第三届我记不清了,看了一部叫做《蜜蜂》的片子,票是邻居送的。那时候感觉上海影城比国泰要高级很多。”
 
到了现在,上海影城也到了该进化的时候。
 
btr一直觉得影城2号厅的银幕太暗,去年有过调整,但总体来说整个影院还是有一种破破的感觉,座位也不够舒适,相比国外电影节的主场地,影城的硬件设施已经落后了。
 
“我是一个原教旨主义影迷,就是认为任何电影都应该在电影院看,而且银幕越大越好,这是上海影城之于我的意义,最近一次去影城看《爱情神话》也是这个原因。”
 
电影节时上海影城的人流

1号厅的9排座位是他的最爱,因为背后间隔大不会有人踢凳子,“希望在改造后,影城多一些'第9排’,座位能再舒适一点,手机信号也能好一点,当然看电影的时候请不要看手机。”
 
相比在高级商场中的商业院线,上海影城被很多人认为跟不上时代了,但btr觉得,这样跟不上时代也挺好的。
 
“那些商场影院,去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看电影的,比如说逛街谈恋爱时顺便看个片子之类的。但是去上海影城的人,就真的是去看电影的,我喜欢这种纯粹的感觉。”
 
04
上海影城会变成什么样?

那么,上海影城到底会怎么改?
 
在整个影城焕新方案中,备受关注的首先是千人影厅的去留。
 
千人影厅就是上海影城1号厅,因为拥有1118个座位和巨大的银幕,经常被作为中外大片举办首映礼的场地。
 


据影城方面介绍,千人影厅将会被保留,而且将以打造“最美首映厅”为目标。
 
影厅前的休息区,将成为充满电影文化元素的“城市会客厅”,与新华路上梧桐成荫的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通过效果图可以看到,整个上海影城的外观将会变得更加时尚,线条流动富有艺术感,周围的沿街视野也更开阔。
 

另外一个空间上的大改动,是把影城的地面广场给削低,将原本高差较大的台阶界面改造成平缓的广场空间,全天候向市民开放。
 
硬件之外,焕新后的上海影城还将探索更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希望这里不仅是电影首映的首选,也要努力成为文化产业首秀、首展、首发、首店的发生地。”

文、编辑/Cardi C
图片来自王佳彦、btr、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集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