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岁的黄庭坚被贬黔州,心情郁闷,一个垂钓的老者让他顿时释然,作词《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qiangk4kzk8us4 2022-02-18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坛上,他与苏轼齐名,被称为“苏黄”。

黄庭坚曾经与苏轼等人共同反对王安石变法,结果也和苏轼一样,在绍圣二年(1095年),51岁的黄庭坚被扣上“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歼言,抵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到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

被贬黔州第一年的一个早春的傍晚,黄庭坚走出门沿着河流散步,虽比冬日的严寒温和许多,但还是冷意拂面,寒气袭人,或许因为初次被贬,他的心里还有点压抑。走的有点漫无目的,行到水穷处,是一片湖泊,一个老者正在湖上垂钓,一阵凉风袭来,水面泛起阵阵波纹,这阵风也让他清醒了很多,看着山光水色,暮霭沉沉,渔舟唱晚恍若山水画的美景,他想到了张志和的那首《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让他幡然醒悟,尘世纷扰,心事繁多,何不做个静心垂钓的老翁,生活任行乐自然,伴着青山绿水独揽一汪碧池,让清水洗净岁月的污浊呢?

他有感而发,写下来一首《诉衷情》: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庭坚 〔宋代〕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首词题序“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表明自己面对江山胜景,幡然悔悟的解脱心理。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一碧万顷的江上,波涛一个接一个涌来,一位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正独自一人在江边垂钓。从它的意思来看,显然是勾勒出了一幅寒江独钩图。这首句营造出来的空灵洒脱的境界,如同一阵清风徐来,让人心情舒畅。

紧接着的“金鳞正深处,千尺也须垂”,是写垂钓之兴。鱼翔深底,为取水下金鳞,渔翁不惜垂丝千尺。从字面意思来看,它是身为垂钓之人的“临渊羡鱼”之情。但对于黄庭坚这个初贬之人来说,他想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屡遭坎坷后寄情山水而忘却名利的情怀。对鱼儿的渴求,其实就是黄庭坚想要寻求超脱的决心。

词的下片,“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这一句把鱼儿吃饵时的小心试探描摹的趣味十足,岸上是闭目凝神的老翁,水中是吞吞吐吐的鱼儿,这两者通过鱼竿和鱼线连成了一个整体,渔者心与鱼游,鱼儿心随渔动。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到庄子的秋水鱼之乐的寓言。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钓鱼之乐不在鱼,举目山水,置身江天、脱落尘滓的逍遥追求,才是渔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兴尽晚回舟,已经是水寒江静,满目青山,明月当空的时候。究竟有没有钓到鱼儿呢?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场垂钓,已经让自己醒悟过来,觉悟超脱,由凡入圣。

这首词构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语,将张志和那种志不渝、逍遥自由的渔父家风,又升华为一种摆脱世网,顿悟入圣的精神境界,借此表明遭贬后的心胸抱负和向往独钓江天、泛迹五湖的自由生活。取景设境上具有象征色彩,用意于形象后面的暗示。特别是最后“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三句,直以诗家之化境写禅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词人觉悟解脱,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怀。

此后的黄庭坚,在巴蜀这一片的“远恶之地”,努力调节自我以适应环境,买田种菜,养花种竹,禽鸟相乐,读书弈棋,以文墨遣兴自娱,纵向山水农耕之乐,实现了自我人生的突围。他在蜀中词作60余首,在书法艺术上获得飞跃,成为一代宗师,还为蜀中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诗坛后辈,对蜀地的文学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