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自省:唐诗书法过年记

 泰荣林黑皮 2022-02-18
恕之同学在群里画《无竟寓先生夜坐图》,记我除夕夜静坐到三点及关闭朋友圈之事:

图片

图片

云山小筑说:“很得精神!转个身如何?使其背高山,面苍茫?”
恕之答曰:“非也,要面壁!”
大概也是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而云“此子宜置丘壑中”之遗意罢?
关于我的关闭朋友圈和看一看,退出十几个群,李旭发帖评论说(这是真发帖)

图片

大年初一,我写了两个书签,一乾一坤,是我所谓“乾坤笔法”的意思,也是勉励自己今年少看微信文章多读书的意思:

图片


在德国的李欢友同学则抄佛经守岁,抄了三卷:

图片

然后今天早上看到恕之同学昨晚在群里说:“辗转难眠,起身静坐戏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写的内容是我的《庄子养生主笔记》中的话,文章点此可阅:

除夕思考养生与养生主,以及为什么过年?

然后他又想起小时候的油灯,遂发幽思之情:

图片

图片

然后就是今天早上,金吾生同学在群里发帖分享他在除夕夜和大年初一两天的自救感悟过程——既是身体的自救,也是精神的再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帖中提到的金文笔法网课在这里,欢迎订阅共学:



年前,吾生有帖总结一年学书感悟云: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面的笔记,他自己配有释文云:

昨天读完福柯《主体解释学》,受其中关于回忆、沉思和方法三种反思性形式的启发,萌生了写一篇《学书小结》的念头。这也是受了眼下年尾的氛围影响,应个景。但内心的热情却是真切的。因为跟着柯老师的《无竟寓书法日课》学习也满一整年。确实,干货满满,学有所获。虽然,距离学成的目标差距甚大,但作为业余的书法爱好者而言,又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已经可以确信地说:'吾生,你已入门了!’”。是的,入门了!我所谓入门的意思是,自由独立的书写乃书而有法之书。

此法,柯老师命名为《乾坤笔法》。所谓《乾坤笔法》,简言之,乾是指“意守腕运”;坤则是对笔锋起倒之间,纸对笔锋回顶形成的纸笔触感。由纸笔触感激发腕运之乾乾不息的笔笔相生的书法,谓之《乾坤笔法》。事实上,真正领会的历程是十分有趣且极其丰富的。这一年,我们走过了从甲骨文到狂草的数千年的书法史。领略了篆引笔法的庙堂气象,体味着隶法的收放体势;北碑的沉郁,南贴的隽秀……文质往复与古今之变,穿梭往来,尽矣!

古典与今文,经典与当代,人类文明触及的每一个角落,乃至中西文明的对话交融,莫不纤毫毕现,流诸笔端。事实上,书法包含着知识,却只与一颗心灵打开的历程有着现实的关联。就像这天地乾坤,从来无言。只是“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万类化育,并生不悖。故,惟愿于此乾坤笔法之中,照见饱满的心灵,喜悦于万物相见。

吾生 辛丑腊月廿六

PS:昨天读完的《主体解释学》,前三分之二篇幅用了五个多月,后三分之一用了一周。这一周虽然一气呵成,却无丝毫囫囵吞枣的紧迫之感,而是在一种春风吹绿般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前三分之二的五个月里,包括这一周之前空放的三个月。现在觉得,如果没有空放的这三个月,就不会有今天的这番领悟吧。那样的话,或者只是跟一般的闲书一样,读完了一本“还不错”的书吧。庆幸庆幸。庆幸三个月的空放,也庆幸偶然再次翻开的那样一个时刻。就像命运敲响的门声,打开的,其实是心灵。

兰梦楼同学也在年前分享他参加唐诗书法日课的学习成果说:“昨日整理2021日常日课书写临创作业共一千多张,超六万多字。其中唐诗日课,今年国庆开始加入,目前共75首诗,书写165张,无一张遗漏。”下面就是他分享的作品图片:

图片

焦钰贺同学则在年前分享了他写唐诗日课的小视频:


同时提问说:

老师,最近有一个感觉想请教您:以前觉得空中动作是很简单很直接的东西,现在觉得它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事,因为做到的前提要求就是建立在结体和笔画这些都熟练到不需要怎么关心的程度上,才能说做到把心思放在更本质和直接的空中动作和贯气上。如果没有非常高的熟练度,写字的时候笔顺还要想一想,这样的情况下去追求空中动作就会很怪,不仅没有因此而更“精一”,还会因此增加一个考虑和关注的地方,出现各种多余动作。您以前线下课有过比喻,您的教学像顿教,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根本不是为零基础讲的呢?或许在您自己的状态里,转腕,顶纸这些已经成了最直接最实际的东西,可以得心应手,但觉得您这样也不是今天才做得到,也是一路上慢慢凝练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入门的初学者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跟您手把手的学,从您实际的人这里依靠直觉和动作的模拟来学习,如果只通过网课学习就还是看个热闹的成分多,即便有了您的视频和理论,实际上依然还是只能靠自己拽自己头发往上摸索。

我回答说:
国庆期间的那一次青浦线下三天沉浸式学习班啊,确实有实践经验证明,一些同学跟了两年的网课,听我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过的道理,原以为早就听懂了的,直到那三天的线下课才真正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天晚上的直播课中,也算是又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遍以前讲过100次的道理了吧?(下面是那次课的视频回放)


但是这个真的高级吗?真的需要笔顺之类的基础吗?比如说今天写的这幅偏楷书的行书(见上面视频),笔顺上难道有哪一个字不熟悉吗?没有的呀,这根本就不是障碍。问题是没有几个同学把我讲的这个意思当真。很多同学从小就形成了某种关于书法的认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毛笔字的,也会有某种先入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很难让他放弃的。比如说书法是一种空间结构,是一种视觉排列,就说这个认识吧,有多少人愿意放弃呢?譬如说书法的本质是时间节奏,又有几个人愿意去接受呢?这些意思很简单,很基本,一点都不高级,关键还是思想认识问题,你愿不愿意放弃固有的一些成见?愿不愿意去接受新的想法?大多数人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都懒得去反省,去反思,去自我批判和自我抛弃,这是很难的。太多的朋友和学生,我跟他反复的讲这些道理,真能听进去的,还是很少。偶尔有几个听进去的,进步就非常神速,而且他原先根本没什么基础,这也实践证明啊,我讲的这些道理是简单的,基本的,很容易学会的,是可以针对零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更适合针对零基础。为什么呢?因为也有一些同学啊,很认真的听,也很相信我讲的道理,但就是进步很慢,这种往往是前面有基础的。这类同学之所以进步慢,并不是因为我讲的道理太高级,而是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原先的认识和习惯是多么的顽固,多么的难以放弃和改变。
钰贺又说:
老师,这一点我觉得应该从实际书写经验中去讲,比如您说的空中动作、贯气,真的不需要基础吗?空中看不见的动作,难道不是和实际在纸上笔画密切关联的吗?您说笔顺我们都已经熟悉,可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我们熟悉的笔顺是硬笔字的笔顺,和毛笔字笔顺的丰富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书法中单单一个笔画就蕴含了太极运动,同一个笔画能以不同的势写成各种形态,对于没有书法意识的人来说,根本不能清楚即时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运动。所以这样看,一个普通现代人进入书法所面临的困难,不仅仅带着自身的现代习气,而且同时还对真正书法的运动方式一无所知。您说原先有基础的同学反而进步慢,我认为这样的同学所有的基础并不能称为是书法的基础,他可能具备使用毛笔的经验基础,具备写字的学习基础,而对书法的基础所知甚少。这样看,例如老师的空中动作、贯气这些不仅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习气成见(很难的做到的事,却已经是最低门槛),还需要建立在相当高的「书法意识」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我想这就是有一些零基础同学进步神速有成效的原因:于与书法无关的基础不深,并从近距离接触老师这里直接增长书法基础。而在建立良好书法意识的情况下,不断实践出老师课上所讲的心术内容,进步就神速。
大为和苏南也分别说道:
现代人都用电脑手机打字,写个简体字都得边想边查边写,何况繁体字?写字时,只要一琢磨这个字该咋写啊,必然无法贯气咯。首先要解决知识基础问题,还有熟练度问题。不完全是所谓成见和不愿意自我改变的问题。(大为)
其实柯老师昨晚是教了我们一个空中运笔或连笔诀窍,是他“乾坤笔法”的中的一个具体实践方法,每位书友会有不同的意会,珏贺和吾生的疑问和理解具有代表性,我平时练的少,柯老师昨天一番话是第一次听到,所以处于渐悟阶段,但已有醍醐灌顶之感,俩位的感觉可能高于其他书友,是一种顿悟,所以提出了比较深的认识,让我有感而发,春节正好有时间练习,尝试把行书中运腕的练习与老师的空中运笔的方法结合起来,找到其中的正确的技能。(苏南)
我于是又回答说:
其实并不存在一种固定的“书法笔顺”。书法上的笔顺,只不过是顺势的动作。古人讲“笔势”,但从来没有“笔顺”这个词。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家笔顺不一定一样,同一个书家在不同的书写中,即使同一个字的笔顺也不一定相同。小学老师教的笔顺呢,是搭建一个字的固定规则。而古人讲的书法笔势,则是一种行动的发生方式。所以呢,如果完全没学过笔顺的零基础同学,譬如说一个不懂汉字的外国人,或者一个不识字的小孩,是更容易明白什么是笔势的。而一个会写字的同学,由于受到所谓笔顺规则的束缚,反而在书写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为了遵循笔顺规则而背离当时书写的势,不能因势生形。
陈芊霖同学说:
我自己最近收获的一点点写字体会:刻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强化新的习惯,也可以帮助我们弱化固有的习惯。但是刻意练习也不是死死盯着,紧绷着一根心弦去关注某一个动作。放松就好了。要认真对待每一笔每一个动作,但不必当真,当真了手腕就越紧张,越乱套,越想不起来老师讲的要点。
我说:
要在正确的方法中练习才是有意义的时间付出。有些同学是经过了长期练习之后才忽然明白我讲的某些意思,其实不是说经过了长期练习才能明白我讲的意思,而是说他是经过了长期的练习和体会之后,才能够放弃以前的错误认识,实际上我讲的很多意思啊,对于一个真正零基础的同学来说,第一次学就可以一下子明白的,譬如说一横并不是直直的画过去,而是一个S型的曲线运动转腕转出来的这一点(前面钰贺也提到这个知识点),我以前教一个外国朋友写字,他第一次拿毛笔就做到了,绝对是不难的事情,难的是思想认识,我们的同学绝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不敢真信,就算真信了也不敢真的大胆放弃以前的习惯写法而去实践这样一种S形曲线的写法,所以他可能需要长期的练习和斗争才能改变过来,才能够“忽然”明白我讲的是什么意思。
灿烂同学说:
固有的知識很難放下,主要是因為接受過太多雜亂的知識,所以對知識懷有戒心。
我说:
是啊,最大的障碍是认知障碍,是心魔,这才是最难克服的,因为它是很难自觉认识到和自我革新的。

以上,就是唐诗书法日课群的过年打开方式。只是一点辑录,挂一漏万。
如果你有兴趣读唐诗,写书法,参加到这个认真阅读、书写和思考讨论的群里来,欢迎扫描下图二维码报名。前面错过的直播可以看视频回放。新年新气象,欢迎你一起来尚友古人,变化气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