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个时代做中医,我们要编好演好自己职业生涯的剧本

 医馆界 2022-02-18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学中医,是一件只有起点,没有主动终点的事


■ 撰稿 | 白芷

每当问起那些中医师最初为什么选择学医的理由,大多数都是基本相同的境遇,陈英杰博士也不例外。

关于陈博学中医的机缘,据他回忆谈到,因为外祖父是个土郎中,父母又是农民出身,他们只能给到让他学医的意见。所以,在1998年高考填志愿时,父母便建议他报考医学。

之所以选择广中医,是因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离家很近,录取分数又不高,还有高中学校的保荐书,所以对他来说,报考广中医的中医学本科被录取又是件很稳妥的事。就这样,他稀里糊涂的就走上了他漫长的医学求学之路。

按陈博的话说,或许,这就叫缘分吧!所以,对那些早早立志、有家学渊源早早就学习中医的同行,他一直是深怀敬意的。

其实医学专业要求的录取分数一般很高,当谈及陈博为何会一口气读到博士时,他坦然答到:“我对中医的追求和学历的提升可以说是两条并不重叠的线。”

据陈博回忆,在本科实习时,他就已经感觉到考试的东西与临床实际差别有点儿大。

本科毕业后他在一个司法医院工作,之所以考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换个工作环境。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深工作。后面的博士研究生是一边工作一边攻读的,属于单位委培脱产形式,导师是以前的硕导、科室的主任,就没有什么压力。

陈博认为学历这东西对于中医而言,说有用确实有用,说没用也确实没什么用。

他对中医的兴趣和感情是在大三时开始慢慢升温的。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坚持每天看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中医相关书籍,大概持续了将近10年,直到结婚后才中断。

据他回忆自己读书的时候,经济比较拘谨,读的多是比较薄的书,看到很多好书也没有多少银子去买下来,不少著名的中医大部头也就是简单翻翻,没有深入一点去读。

所以,他经常对后辈的中医学子建议,遇到喜欢的书,不管怎样也要买下来,并且反复深入熟读,这样在临床上运用起来才能够做到运筹帷幄的效果。

医馆界对话陈英杰博士


医馆界白芷:网上流行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说明了学医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到现在还热爱中医?

陈英杰博士:是的,这句话火了好多年了!核心无非四点(累穷危困),一是活多(累,真心累);二是钱少(遇到好单位、好领导的低调点别抬杠啊);三是风险高,近二十年来医患关系恶劣(当然这里面有些深层次的原因),恶意杀医伤医新闻不时被报道,幸好这两三年有些改观了;四是困身不自由,一个萝卜一个坑,带病上班大多数医生都经历过,红白喜事、亲友同学聚会、清明祭祖等等经常都参加不了。

于我而言,一路向医,也不是因为有什么伟大志向。开始学医时,是父母之命、长辈之言。

入杏林后,渐觉杏树好看,杏子好吃,也能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在越来越多复杂疑难案例在自己手上解决以后,也能较深体会到中医这种“杏子”营养丰富,能“补肾”,能“开心”,能“美容”。

在职业责任感和满足感渐渐丰满之后,你想再离开这一行业也就很难了。中医intresting,我也是“因趣死挺”罢了。


医馆界白芷: 有的医生可以在十分钟内看一个患者,但是有的患者就会提出质疑,您一般是怎么安抚这样的患者的?

陈英杰博士:看着患者,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沟通。医生与医生之间是很难直接对比的,大家专长的“武器”(诊疗工具/方法)多数是不一样的,医生也有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动作!

这个医生很会脉诊,那个医生舌诊水平很高,而我更擅长综合分析,等等。每个医生都有他的最擅长方面。有的方法能比较快速找到病因病机,但快速往往需要牺牲一点全面。但稳妥全面的方法通常会费点时间。

“快准稳”是一个有偏向的平衡,不可能每一点都做到极致。没有完美的医生,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医生。

有的医生风格偏保守,有的医生风格偏积极,这二者没有优劣。病人与病人之间也是很难对比的,病种不同,即使相同的病名,在病程、轻重、体质、沟通度、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度等方面也是不同的。

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病人!一般来说,患的是接诊医生最擅长病种的、病情轻的、复诊的、病人对疾病了解较多的、病人性格乐观的、信任度高的,医生看起病来就会快一些。

看病,没必要限定每个病人必须看够多长时间,也没有医院做出这种不合理规定。一个5分钟就能有八九成把握看准的病,你总不能拖到半小时吧?!

那后面的病人还要不要看?!同样道理,一个30分钟也不一定能看准的病人,也不能10分钟就交作业啊。

患者非医疗专业人士,很多东西不太清楚,我们理解。但我觉得,把精力放在如何配合诊疗上更实在一点。


医馆界白芷:学习不仅在书本中,在看诊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患者,您怎么样在患者身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陈英杰博士: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这话很对!因为直接体验疾病过程的是病人,而医生是间接的。

医学是一门关于概率的艺术。书上不可能把所有可能情况都描述了。每一个疑难、罕见病的病例,都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我会让病人积极的、如实的陈述、反馈病情及相关资料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巩固提高医术。有些病人会与其他病人联系,有些病人在不同的“医生”同行里诊治过,这其中有些信息是很有用的,有利于扩张医生的视野;有些病人的经历见闻,甚至会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

有些病人很有心,会把收集/“祖传”的一些“珍贵”诊疗方法告知医生——我也收到过不少这样的“宝贝”,试过一些,发现还挺好用的。

有些病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利于我们对下其他病人进行宣教。

有些病人的情绪是比较敏感的,你跟他接触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改善了与患者的沟通方法技巧。

有些病人,特别是疑难病的,很通情达理,愿意以身试药,做你实施医疗“新想法”的“小白鼠”。

这种机会就不要辜负了。当然,哪些有用哪些没用,不但需要专业水平去判断,还需要有发现“美”的感知。

病人是医生另类的老师,能提高医生的医术、胆量和扩大视野。说个案例吧,是个中西医结合的案子。

2008年6月,有一个14岁的初中女生,全身皮疹、肝酶重度升高伴有黄疸,由儿科转入我科,刚好由我主管。

当时上级医师铆定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因为表现真的很典型),予以西医护肝降酶退黄+对症支持+抗菌药预防感染等治疗,中药汤剂予以清热利湿退黄、透疹。

我当时感觉诊断存疑,并建议暂不服中药以利于观察,也不建议使用抗菌药,但我又无法说服上级。

那就先这样治呗!但是,我向患者父亲表达了我的看法,说边治边看,随机应变。第二天早上查房,患者病情好像加重。上级医师坚持原方案不变,理由是疾病处于上升期,疗效需要时间(确实,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患者父亲找我,说“不用我出面,他跟上级医师谈,要求更改方案。”我心里很感谢他这么暖心,但这做法是没有用的,我明确拒绝了他。

下午我到患者床边聊天,注意到患者面部的几粒痤疮,小女孩都爱美,我就多嘴说“等病好了我帮你把痘痘治一治”。

结果才慢慢引出了线索,指向了发病的可能元凶——患者一个多月前曾在私人医生处吃过氨苯砜。

我当即向上级医师汇报,建议更改治疗方案。但是上级医师要求我先拿出强有力的证据反驳再说。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这是一个治疗麻风病的药物,但是被一些人拿出来治疗痤疮。氨苯砜综合征有些案例的临床表现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几乎没有区别,甚至只有做EB病毒DNA检测才能鉴别。

但是这个检测绝大部分医院都没有开展。第4天,患者病情较入院时明确加重。我又拿出文献材料,上级调整西医治疗方案,但要求禁服中药,理由是药物性肝损害是免疫反应,不能用中药这种成分多且不清楚的药物以免加重免疫反应(这个考虑也好像没有错)。

这个时候,我本来是跃跃欲试,看看我学到的古书记载的中药解毒及现代一些中医名家中药调节免疫的方法有没有用。

正有点遗憾的时候,患者父亲又来了一个暖心的动作——私下支持我使用中药汤剂。

我于是处方了解毒利湿、补肾祛风活血的中药复方。结果3天过后,患者的黄疸、症状、肝酶、皮疹全面显著改善。

患者总共住了20多天,接近完全康复而出院,而面部的几个小痘痘也一并消除了。

这个案子啊,患者家属善解人意,也让我验证了我的直觉和一些治疗理念,所以至今印象深刻。


医馆界白芷:有人说,中医的疗效很不稳定,疗效常常因人而异,不像西医那样确切,对此类猜疑,您一般怎么应对?

陈英杰博士:我的回应通常是这样的:“哦,是的,有这种现象。”首先,给病人展示“同理心”,便于切入话题。“但是,这不是一种常规的、应该的现象。”

用客观而坚定的态度和语气说出来,然后再给病人分析。重点就以下几点。

一是中医更注重整体,对多数疾病的治疗针对性看起来没有西医强,但中医多数是稳中求进,而西药虽然多数起效快但毒副作用也比中医药疗法大和多。

二是中医还比较强调情绪、饮食、睡眠等的配合,但很多病人没有配合好。

三是中医西医有各自的优势病种,需要视情况选择何种方法为主,有些疾病西医没办法但中医能治疗。

四是因为中西医不同的基础理论逻辑,西医多数要遵循指南/共识,而中医流派多,治法很难统一,所以遇到合适的中医有时候还真的是一种缘分。

五是我们治病的目的是治愈/改善病情,中医、西医都是一种手段,没必要过度去比较孰高孰低。

若病人还在纠缠这个问题,把他打发走,让他另请高明。相信碰钉子多了,会让这类病人中的一部分最终“明白”过来。


医馆界白芷:在学医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学医过程中有没有一次让你特别难忘的经历?

陈英杰博士:学医路上,特别难忘的经历太多了,可以讲上几个小时,有开心的,有难过的,有无奈的,有郁闷的,有生气的。还是来点正能量的吧:一个老师,一个同学,一个病人。

学医路上,让我难忘的好老师有好多位,潘毅老师、梁柳文老师、钟嘉熙老师、刘小斌老师、陈镜合老师、张家维老师、范兆金老师、洪钦国老师、陈可敬老师、程宇星老师、古学奎老师、周大桥老师、贺劲松老师,他们每一位都给过我深刻的教导。

这里讲讲我读本科时的《伤寒论》任课老师梁柳文教授。

梁老师的课,是班上睡觉人数最少的课之一。梁老师讲课霸气生动,抑扬顿挫,一副客家口音并不影响其准确表达经典之美韵。

梁老师在门诊给学生临床带教时,经常背诵原文,循循诱导学生思维,常常需要病人提醒才回过神来去看病。

梁老师曾当过广中医一附院副院长,他在位期间中药房是必备生姜的(现在绝大多数医院中药房都不配备生姜)。

有一次我感冒了,头很重,找梁老师开方子。梁老师不收挂号费和诊金(梁老师对本校所有学生看病都不收挂号费诊金),开了一个小柴胡汤加川芎30g、荷叶10g给我。

我问梁老师“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汤原方,《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加减法里并没有这样的加减?”梁老师给我做了分析,并告诫我“要相信经典,但不能固守经典”。虽已过去21年,但仍历历在目。

学医经历中,有一位同学,他“让”我中医水平大大提高——真的是“让”哦。我和邱俊林同学本科实习时是一对子。

我俩事先约定,猜拳赢了就获得实习跟诊老师的优先选择权。邱同学跟我猜拳从来都是输,以致于我在本科实习门诊跟诊的几乎都是非常知名的老师,包括广中医一附院挂号费最高的4位名医其中3位,还有2位教材主编3位编委,以及科室主任、退休返聘专家、教研组组长等。邱同学“反悔抗议”过多次,但我仍坚持执行既定的游戏规则。

陈年趣事,忆起却饶有滋味。我和邱同学毕业后也常有联系,他现在的中医水平应该不在我之下(他开的中医诊所在当地县口碑首屈一指)。


医馆界白芷: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看诊瓶颈时期,每当看诊时遇到瓶颈时期,您是怎么跨越它的?

陈英杰博士: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很有规划的人。我也是遇到事才去想如何解决。心态是最重要的。

遇到看病瓶颈时,首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即使你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太行。因为气势不能输啊!安稳自己的心态后,下一步就是要安稳病人,争取有一个可延续的机会。

你评估一下,若自己还有机会能搞定且风险不太大,那就尽量把病人能留在手上,同病人沟通好,朝你技术提高、他病情改善共赢的方向走。

若你感觉自己真心hold不住,果断放弃,但要跟病人(及家属)保持联系,以便随访了解后续情况(这也是学习提高的机会)。

接下来的,就是针对这个病例,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同行前辈交流请教。

若病人同意你继续接手,那就再试——再总结——再试。我认为:认真走过这个过程,不管在这一例的治疗上是失败还是成功,在学习上肯定是成功的,因为这是为“下一个”种下希望。


医馆界白芷:您作为青年中医交享越团的发起人,你发起的初心是什么?

陈英杰博士:有感于多数青年中医在学习中医的路上缺乏高水平老师教导、陷于单一学术流派的思维局限、陷入不同流派之间的无谓争斗、无暇扩展知识边界、相互之间交流不多等现象,我在2021年1月8日联合发起了青年中医交享越团。

陈博在青年中医交享越团发言

其宗旨是:以永远有追求的青年心态,学秉中正,治求中和,结交热爱中医的同频朋友,交流分享对中医的研究心得体会,在享受中汲取跨越门派和学科的有益营养,逐渐实现对旧我中医水平的超越,并呼吁中医内部团结一致,抱团成长。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的交流分享活动,不限年龄(我们强调的是心态年青、有追求),不限中医门派,不限中医专业(中医兴趣爱好者也可以参加),每2周一次,分享的内容涉及面广而饶有深度(业态对比、医患沟通、成功案例分享、失败案例分析、疑难病例大会诊、诊断经验、用药经验、读书心得、名家/流派学术特点、新疗法介绍,等等)。

青年中医交享越团线下交流会

目前已举行27期参加者均表示受益匪浅,青年中医交享越团在业界圈内也逐渐获得了一些关注和知名度。


医馆界白芷:您如此看重青年中医的发展,对未来的青年中医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

陈英杰博士:我认为,中医的未来在青年。我个人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成长经验。因为,我也在成长。分享几句鸡汤名言吧,有的是我编的,有的是我收集来的。

第一,中医必须拥抱时代,但一定不能忘了它原来的样子!

第二,中医很优秀,只是人们使用它的方式很糟糕!

第三,先贤给了我们一个认识中医的方式,我们一定不能拘泥于先贤告诉我们的有限内容——因为时、空、人、物,都在变!

第四,中医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明星,也有一些寿星。明星寿星我们都要学。摒弃偏见,要兼收。当然,也是要有主方向的,不能认为自己拿着镰刀,就觉得看什么都像可以收割的稻谷。

你要知道你的镰刀好不好使,什么东西可以下刀去收割。然而有很好的镰刀,不能只割稻谷啊,有益的能割都要割。

中医浩瀚的书籍中从不缺乏情绪和谎言。回归实战!

跟我们医生给人看病一样,不管什么治疗方法,我们甚至可以不知道它的适应症,但是必须要知道它的禁忌症,这是红线,因为治好病的前提是人还活着(不要制造新的问题)。

第五,强大是有边界的,放下英雄情结!

第六,不要陷入中西医之争,不要陷入流派之争!

第七,学中医,是一件只有起点,没有主动终点的事!

第八,专注做点事,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第九,耕耘不问收获,收获自然在等你!

第十,中药很简单,一种带有充分时空信息的东东而已。用对了有效就好。我对于“国医大师”的定义是:这个人骨子里爱中医药,一生与中医药不可分割。

用尽一生力气,去琢磨怎么辨病辨证,如何选方用药等等。他们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成绩和光环。

只要他们日积月累,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令不少人受益。那么,这些人就是大师。

最后,在这个时代做中医,我们要编好演好自己职业生涯的剧本——不是师父前辈们的续集,更不是同行朋友的外篇,甚至亦不希望是徒弟晚辈们的前传;要有自己的独特的一套思维及诊疗方式。

▌陈英杰简介

中医学博士,青年中医交享越团团长、发起人,深圳大通中医馆大内科副主任医师,曾任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肿瘤诊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共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多项。近10年又深研营养药膳,配合中药以增效。主张中医综合立体疗法并个体化治疗。重视病人的心理,首创“中医处方心理学”。

I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