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进化论

 卧向白云情未尽 2022-02-18
生活,是一门艺术—— 爱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他是生活的美学家。 爱英国才子阿兰德波顿,他是生活的哲学家。 2016年6月因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看到了阿兰德波顿的《拥抱似水年华》,一读再读,欣喜不已。掩卷后,又找来《旅行的艺术》等其他五本书刷刷看完了…… 此后六百个日子的流逝,就像王小波说:'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波光粼粼,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路过一些人的世界,一些人也从我的世界路过,小心把他们安放在笔记本的小小的角落。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过着平凡的生活,但还是感恩生活赋予种种。 其实已忘却《拥抱似水年华》带给我启发,只记得那是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今重读阿兰德波顿,欣喜有增无减。似乎感觉到作者一直陪我一路走来,一路成长。 本书主要用拉比和柯尔斯滕从恋爱迈向婚姻的长达15年的爱情进化,辅之以哲学思考,心理分析和文艺评论,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层层剖析,用带着悲观主义的口吻,向我们诠释着本书的主题—— 爱不是一腔热忱,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每个人都需要在爱中成长。 失眠的夜,很多人都是辗转反侧焦虑难耐,而拉比却是借每个无法入眠的深夜来自省,他发觉—— “他感到自己能更欣然原谅的不再只是一两个人,极端点说,再没有谁会为他所不原谅。” 无形中,在读完此书竟与拉比的感受有一丝共鸣。 “诚知世事皆可原谅,却又不知原谅什么。” 亦如柯尔斯滕所想,大吼大叫的男人毫无魅力可言。可作者在本书里将发怒的拉比的心理层层剖析开,直到露出拉比内心无助的小孩,我才发觉自己此前的看法是如此片面。也许下次,面对一个失控了的成年人,我不再认为他们不可理喻,而是可以做的更好。 对于婚外情,作者也将拉比所想铺陈开来,得到结论—— 婚外情通常是由于太在乎才会导致背叛(不太懂…更喜欢“出轨是本能,忠诚是选择”的说法)。 拉比总是缺乏自信,他的婚外情只是想通过征服女人来证明自己(轻易征服他人又容易感到孤独),而柯尔斯滕感觉被忽略了,很脆弱,想与他人私会求证自己的魅力。 看完本书,我也从拉比和柯尔斯滕身上找到了一丝自己的影子。 偶尔在不确定面前无能为力,就像拉比,不能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懂得去求助而是转化为一种麻木对自己的愤怒。 而在冲突发生时,亦如柯尔斯滕,本能地避开,用阅读与音乐治疗自己,而任由冲突摆在面前。 此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该是: 一是能理解的越多,能原谅接纳的就越多 二是在一段关系里,沟通真的很重要 其实此书不单单适合于爱人间也适用于每一段亲密关系里。读此书,感觉主人公们就像自己的父母,便发觉越来越能理解他们偶尔的争吵了。但我知道在爱的保护圈里,他们离不开彼此。 摘抄笔记: 1.人们认为自己在爱情中追寻的是幸福,其实,真正的追寻目标,乃是熟悉感。我们指望在成年人的社会关系中,重建童年时便熟知的各种感受——它们远不只限于温柔与关爱。当我们体验到被不同寻常的方式充分理解之际,便也是爱情滋生之时。 2.他们需要充分信任对方,才能明白他们并不是真的“生气”或“冷漠”,相反,那是一种更本质、更感人、更值得帮助的感情:受伤。 3.为了承受移情的风险,便要将同情与理解优先于恼怒和评判考虑。伴侣们需要意识到他们并不总是对方突发的焦虑或敌意的直接诱因。 4.爱花是谦逊的表现,是对失望的接纳。惟有遭遇过无可挽回的挫折,我们才能开始欣赏玫瑰的枝干或是报春花的花瓣。一旦我们意识到,宏大的梦想在一定程度上总存有妥协,我们便会对这些宁静完美和寂然欢喜的小事物产生感激之情。(不排除天生喜欢,此结论有待商榷?) 5.“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 6.男人的恶大多只是无助的怒火。因为这些从新的境界获取的力量,让她可以对男人伤人的软弱,付之以慷慨和宽容。 7.善言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力:不为自己个性中更成问题、更怪异的一面所困扰。他们可以正视自己的怒火、性取向,以及不被认同、尴尬或落伍的观点,而不至丧失信心或陷入自我厌恶。他们可以清楚地阐述自己,因为他们已经建立起一种极大的自我接受度。 8.(悲观的婚恋观)我们已经调查了不幸福的各种选择,我们决定选择彼此来约束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